垃圾侵占土地、堵塞河湖、妨礙健康、影響景觀、危害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的現象稱為垃圾汙染。
垃圾包括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工業廢渣是指工業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煤磨石、粉煤灰、鋼渣、高爐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廢渣。生活垃圾主要是廚余垃圾、廢塑料、廢紙、碎玻璃、金屬制品等。在城市,由於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構成了壹大公害。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二是汙染農田。三是汙染地下水。四是汙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壹些有機物在壹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可以產生惡臭,從而汙染大氣。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作農田肥料,人們食用使用過這種肥料的蔬菜、瓜果,可能會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垃圾處理已成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食物汙染
食物是構成人類生命健康的三大要素之壹。食品壹旦被汙染,就會危害人體健康。食物汙染是指人們食用的各種食物,如谷物、水果、蔬菜、魚、肉、蛋等。,在生產、運輸、包裝、儲存、銷售和烹調過程中混入有害有毒物質或病菌。
食品汙染可分為生物汙染和化學汙染。
生物汙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汙染食品。屬於微生物的細菌和真菌是肉眼看不見的。雞蛋發臭,蔬菜腐爛,主要是細菌和真菌在作怪。細菌有很多種。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桿菌、腸桿菌等,可以直接汙染動物性食品,也可以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汙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變質。真菌種類繁多,超過5萬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黴菌是壹種真菌。現在的人吃腐乳和醬制品都離不開黴菌。但100多種菌株都能產生毒素,黃曲黴毒素毒性最大。被這種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曲黴毒素高的地區,肝癌的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曲黴素有關。華東和中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黃曲黴毒素汙染普遍,主要在花生和玉米中,其次是大米等食物。汙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絳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壹般通過病人和患病動物的糞便汙染水源和土壤,然後汙染魚類、水果和蔬菜,人食用後會引起寄生蟲病。
化學汙染是由汙染食品的有害有毒化學物質引起的。各種殺蟲劑是食品化學汙染的主要來源,還有含有鉛、鎘、鉻、汞和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食品添加劑,如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團、甜味劑、固化劑和抗氧化劑;用於食品包裝的塑料、紙和金屬容器。如果用廢報紙和舊雜誌包裝食物,這些紙中含有的多氯聯苯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發疾病。多氯聯苯(PCBs)是200多種氯代芳烴的總稱,當今世界大量生產和使用。現已證明,在河流、海水、水生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物、人乳和脂肪中,甚至在南極的企鵝和北冰洋的鯨魚中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痕跡。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加入壹些食用色素可以保持鮮艷的顏色。但是有些合成色素是有毒的。
防止食品汙染,不僅要註意食品衛生,還要從生產、運輸、加工、儲存、銷售各個環節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土壤汙染
土地是人類溫飽的基礎。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土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其中,土壤汙染就像壹把軟刀子,正在剝奪大片肥沃土壤的生產力。
土壤汙染主要是指土壤中某些有害物質大大超過正常含量,而土地又無法消除這些有害物質影響的現象。嚴重的土壤汙染會導致作物生長下降,甚至枯萎死亡,這些汙染後果都能及時發現。更多的土壤汙染沒有明顯的表現,但是降低了農產品的品質,特別是通過農作物對有害物質的富集,暗中危害牲畜和人體健康,必須高度警惕。
土壤汙染主要來自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化肥和農藥。生活汙水和人畜糞便含有許多植物需要的營養物質。用汙水灌溉或施用糞肥通常會增加作物產量。然而,這些廢水和廢物中的病原體、病毒、寄生蟲和蟲卵進入農田並沈積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汙染。人類接觸被汙染的土壤和農產品會引起破傷風、流行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
現代農業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中殘留大量硝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無機物。它們破壞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使土壤變硬和鹽堿化,從而減少作物產量。農藥的使用會使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有機物在土壤中沈降,使動植物和人中毒。
大氣中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放射性粉塵等有害物質會自然沈降在土壤中或隨雨雪沈降。冶煉廠、汽車排出的廢氣中的鎘、鉛等有害物質也會被土壤吸附,造成汙染。因此,工廠周圍和道路兩旁的土壤最容易受到汙染。
重金屬汙染是土壤汙染中危害最大的。鉻、錳和鎳也會導致人體不同部位的癌癥。
土壤中過量的金屬含量也會傷害植物。據實驗,當土壤中每公斤含銅20毫克時,小麥就會死亡,達到250毫克時,水稻就會死亡。每公斤土壤中超過50毫克的鋅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土壤壹旦被汙染,其影響很難消除。有機農藥分解很慢,重金屬根本不分解。即使被汙染的土地不再被汙染,三五年後仍會含有較高的有害物質,並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類。因此,汙染嚴重的土地上的植物不僅可以食用,而且不能用作飼料或肥料。
白色汙染是難以降解的壹次性塑料包裝。比如壹次性發泡餐具,塑料袋都是常用的。它嚴重汙染環境,埋在土裏很難分解,會導致土壤容量下降。如果焚燒,會導致空氣汙染。所以現在建議不用或者少用,買東西最好自帶工具,減少它的利用率。
壹、“白色汙染”的現狀及危害
塑料制品作為壹種新型材料,具有重量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等優點,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並呈逐年增加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上的增長率高於其他包裝材料。塑料包裝材料從1990到1995年均增長率為8.9%。
中國是世界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壹。1995年中國塑料產量519萬噸,近600萬噸塑料來到日本。當年中國塑料消費總量約為11萬噸,其中包裝塑料211萬噸。大部分包裝塑料以廢膜、塑料袋和發泡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塑料包裝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上,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汙染”,而且由於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3%為廢塑料包裝,年總量約654.38+0.4萬噸;上海生活垃圾中7%為廢塑料包裝,年總量約654.38+0.9萬噸。在天津,每年的廢塑料包裝也超過654.38+萬噸。北京每年約有23億個塑料袋、2.2億個壹次性塑料餐具、675萬平方米廢棄農膜被丟棄在環境中。人們戲稱之為“郊區白。”
“白色汙染”的主要危害是“視覺汙染”和“潛在危害”:
1,“視覺汙染”。散落在城市、旅遊區、水體、道路上的廢塑料包裝,給人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城市和景點的整體美感,破壞市容景觀,從而造成“視覺汙染”。
2.“潛在危險”。廢塑料包裝進入環境後,難以降解,產生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廢棄塑料包裝材料混入土壤會影響作物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導致作物減產;二是陸地或水中的廢棄塑料包裝被動物當作食物吞食,導致動物死亡(此類案例常見於動物園、牧區、海洋);再次,混有生活垃圾的廢塑料包裝處理難度大:填埋會長期占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合堆肥,分類後的廢塑料也因為無法保證質量而難以回收。
目前,人們對“視覺汙染”問題反映強烈,但大多數人對廢塑料包裝長期、深層次的“潛在危害”仍缺乏認識。
二、國內外防治“白色汙染”的壹般做法
1,國外“白色汙染”防治。
早在1985年,美國塑料包裝的平均消耗量就達到了23.4 kg,日本為20.1 kg,歐洲為15 kg。20世紀90年代,發達國家塑料包裝材料人均消費量更多(我國塑料包裝材料及其他塑料制品人均消費量為13.5438+02kg)。從消費來看,似乎發達國家的“白色汙染”應該很嚴重,其實不然。原因如下:壹是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市容管理嚴格,很少有人隨便亂扔廢棄塑料包裝材料,基本杜絕了“視覺汙染”。二是發達國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以前,處理廢塑料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後來發現塑料長期不降解。20世紀90年代後,他們轉向回收利用。
現在已經建立了壹套嚴格的分類回收體系,大部分廢棄塑料包裝材料得到回收,少部分轉化為能源或以其他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基本消除了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潛在危害。
美國制定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明確規定了固體廢物管理、資源回收和資源保護的技術研究、體系建設、運行和發展規劃。加州、緬因州、紐約等10州相繼出臺了包裝用品回收押金制度。日本在《再生資源法》、《支持節能再生資源法》、《回收包裝容器法》中作了專門規定,以促進廠商簡化包裝,明確廠商、銷售商、消費者的回收義務。德國在循環經濟法中明確規定,誰制造、銷售和消費包裝商品,誰就有義務避免產生、回收和處理廢物。德國的包裝法規將廢棄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和處置義務與商品的生產、銷售和消費權利聯系起來,將回收、利用和處置義務分解到商品及其包裝材料整個生命周期的每壹個細微環節,因此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中國防治“白色汙染”的方法及其利弊。
目前,中國已經開始采取行政和技術措施來防治“白色汙染”。
在行政方面,首先是加強管理。比如社會關註的鐵路兩側“白色汙染”問題,通過加強管理得到明顯改善。從1994下半年開始,鐵路部門對沿線區段進行分段。部分旅客列車使用袋裝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扔垃圾。不像以前,乘務員直接把垃圾掃出窗外,而是在車站卸下垃圾袋集中處理。現在使用袋裝垃圾的火車越來越多,隨意往車外扔垃圾的現象越來越少。2.9萬公裏的線路兩側基本消除了“白色汙染”。實踐證明,加強管理是防治“白色汙染”的有效手段。
二是禁止使用難降解的壹次性塑料包裝材料。杭州是中國第壹個禁止使用壹次性發泡餐具的城市。杭州9月5日1995市容環衛局、工商局、衛生局聯合發布《關於禁止使用泡沫塑料快餐盒的通告》,連續三天刊登在《杭州日報》上。管理部門在實施過程中發現,部分個體流動攤販仍在銷售發泡塑料餐具。近日,杭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禁止銷售和使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不可降解壹次性餐具。違者可罰款500 ~ 5000元。該《規定》將從1997年9月15日起實施。武漢、哈爾濱、福州、廣州、廈門、寧波、汕頭等城市也頒布了相關政策法規,禁止當地使用壹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過采取上述措施,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白色汙染”的危害。但是,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單純的取締很難徹底解決“白色汙染”問題。所有發布禁令的城市都要求用紙制品或可降解塑料制品代替原來的耐火泡沫塑料制品。然而,替代品在價格和質量上無法與普通塑料制品競爭。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考慮經濟杠桿的調節,只靠行政命令來操作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強制回收。幹凈的廢塑料包裝可以再利用,或者再用於造粒、煉油、制漆、建材等。回收利用符合固體廢物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總原則。回收利用不僅可以避免“視覺汙染”,還可以解決“潛在危害”,緩解資源壓力,減輕城市固體廢物處理負荷,節約土地,取得壹定的經濟效益。這是壹個標本兼治的好方法。但是回收應該是在廢塑料包裝進入垃圾之前。從垃圾場重新分揀廢塑料包裝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廢塑料的利用價值很低。由於分類後的廢塑料制品太臟,很難按材質分類,質量無法保證。北京市環保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回收為主,替代為輔,區別對待,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1997 6月1日,北京市環保局、市工商局聯合發布《廢棄塑料餐盒回收處理通告》,要求北京市生產、經銷壹次性塑料餐具(含托盤、碗、杯)的單位或個人負責回收廢棄餐具或委托其他單位回收處理。通知還規定,1998的回收率必須達到30%,1999為50%,2000年為60%。通知發布後,生產、經銷單位和個人立即到當地環保部門申請登記,提出自己的回收計劃和具體保障措施。這是北京解決“白色汙染”的突破口。取得實效後,逐步增加強制回收的廢塑料產品種類和比例,最終消除“白色汙染”。天津市環保局完成了天津市防治“白色汙染”項目的可行性調查報告,提出了壹套防治方案,決心通過循環利用達到節約資源、消除汙染的目的。目前正在制定回收方案、試點工作運行圖、試點工作進展綱要,籌備天津白色汙染防治行業協會。
技術方面,壹是用紙代替塑料。紙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植物纖維素,廢棄後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可以解決上面提到的“潛在危害”,但也會帶來新的環境問題:首先,造紙需要大量木材,我國的森林資源並不豐富;其次,造紙過程會帶來水汙染。此外,紙制品在性能和成本上都無法與塑料制品競爭。目前我國也有以甘蔗稈、稭稈為原料生產壹次性餐具的做法,但仍處於試驗階段。
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壹定量的添加劑(如澱粉、變性澱粉或其他纖維素、光敏劑、生物降解劑等。)添加在塑料包裝制品的生產過程中,使塑料包裝制品的穩定性下降,在自然環境中更容易降解。目前,北京有19家單位開發或生產可降解塑料。測試表明,大多數可降解塑料在暴露於壹般環境3個月後開始變薄、失重、強度下降並逐漸碎裂。如果將這些碎片埋在垃圾或土壤中,降解效果並不明顯。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四個缺點:壹是消耗食物多;二是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仍不能完全消除“視覺汙染”;第三,由於技術原因,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並不能完全解決對環境的“潛在危害”;第四,可降解塑料因為含有特殊的添加劑,很難回收。
三、中國在治理“白色汙染”方面存在的問題
中國“白色汙染”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沒有國家特別規定。
“白色汙染”的防治不能只靠企業或個人的自覺,而應采取強制措施約束市民和餐飲、交通行業工人的行為。比如,要求企業或個人對自身生產經營和消費活動中產生的廢棄塑料包裝材料進行回收;處罰隨意丟棄、堆放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行為。但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制定這方面的國家法律法規。
2.缺乏相關的經濟政策。
為了調動廢舊塑料包裝材料回收、加工和利用企業的積極性,有必要給予這些企業優惠政策。現有的綜合利用優惠政策不足以使廢塑料包裝回收行業形成良性的市場機制。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汙染誰付費”的原則,應要求垃圾產生者自行回收,不能自行回收的企業或個人支付回收費用,以補償回收者。這種做法在國外相當普遍,但目前國內還沒有這樣的經濟政策。
3,管理跟不上。
城市、風景旅遊區、交通幹線、水域的“白色汙染”,主要是管理不善造成的。餐飲、商業、鐵路、水運等部門對經營活動中產生的廢塑料包裝材料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任由顧客直接扔在地上或水中,甚至有工作人員將收集的廢棄物丟棄到窗口或水中。城市街道和旅遊區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商場、餐廳、公園等繁華區域的垃圾桶密度太低,沒有分類垃圾桶。雖然市容環衛部門有禁止亂扔垃圾的規定,但執法檢查人員少,有法不依、有禁不止的現象普遍存在。
4、管理思想不統壹。
我國相當壹部分地區對“白色汙染”的危害認識不足,防治“白色汙染”尚未提上日程。有的地方提倡用紙代替塑料或使用可降解塑料解決“白色汙染”,有的地方提倡回收利用解決問題,管理思路仍不統壹。
5.人們的環保意識需要進壹步提高。
雖然城市居民的環保觀念較前幾年有所提高,開始關註環境問題,但還沒有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隨意丟棄廢棄物、傾倒、亂扔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行為隨處可見。新聞媒體對“白色汙染”的報道大多集中在以紙代塑、使用可降解塑料等方面,缺乏對居民日常行為的引導和教育。塑料包裝的生產者、經營單位和消費者沒有責任感,既沒有履行義務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回收、利用和處置廢棄塑料包裝的外在壓力。
四、防治“白色汙染”的對策和建議
總結國內外防治“白色汙染”的實踐經驗,結合“白色汙染”現狀及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我國“白色汙染”防治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導向,以加強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產品替代為輔助手段”的原則。
防治“白色汙染”,首先要解決“視覺汙染”問題,明顯改善市容景觀。這主要靠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依法加強管理,督促企業和個人妥善收集和處置自身廢棄塑料包裝材料。防止“白色汙染”,更重要的是解決廢塑料包裝對生態環境的長期、深層次的危害。這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實施有利於回收的法律和經濟政策,對廢塑料包裝進行綜合回收;為了預防和控制“白色汙染”,我們還應該加強研究和開發實用的替代(綠色)包裝用品。為加快我國“白色汙染”的防治進程,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防治“白色汙染”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全體公民的積極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白色汙染”危害的認識,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嚴格遵守環保法規的同時,積極制止身邊的不良行為。
2.統壹思想認識,加強管理。按照“宣傳教育為導向,加強管理為核心,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產品替代為輔助手段”的防治原則,壹是加強對“白色汙染”危害性的宣傳,引導和教育公民自覺防治“白色汙染”;二是針對產生大量廢塑料包裝材料的行業(如鐵路、水運、民航、旅遊、餐飲、飯店、零售等。),要加強管理,改變無人看管、無序堆放、隨意廢棄的現象;第三,采取強制措施,從廢棄塑料包裝材料(如壹次性發泡餐盒)的回收利用入手,逐步提高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第四,加強替代包裝產品的開發和研究,努力減少廢塑料包裝的數量。
3、盡快制定和頒布國家防治“白色汙染”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回收廢舊塑料包裝材料的義務和法律責任。應當對塑料包裝材料的生產、經營和消費制定具體的控制措施和引導政策,控制不易回收的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生產,鼓勵提高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4.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除“白色汙染”的良性運行機制。運用經濟手段鼓勵和推進廢棄塑料包裝材料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白色汙染”,保護生態環境。
我有個建議,但是我得先投壹筆錢。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尤其是塑料衣服,我們可以推廣使用布袋的好習慣,所以我們可以做這個宣傳,發布布袋。
電子垃圾種類繁多,包括電腦、手機、電視、錄像機、錄音機、復印機、傳真機、VCD機等。如果這些產品處理不當,它們將成為潛在的危險廢物。例如,電子垃圾中的汞會導致大腦中毒,鎘會導致腎臟中毒、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DNA損傷等嚴重後果。
面對20到30天的手機更新,18個月的電腦升級,以及液晶屏幕和背投電視的出現,妳的消費電子產品有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更新換代?妳想過這個時候淘汰的老產品怎麽辦嗎?如今,越來越多的廢棄電子產品變成了垃圾,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雖然沒有明確的技術標準來確定什麽是電子垃圾,但壹般來說,被廢棄或不能再使用的電子產品屬於電子垃圾。比如:報廢的電視機、過時的舊電腦、舊冰箱、微波爐、廢棄的手機等。當這些電子垃圾的數量增加時,其危害就變得顯而易見了。
電子垃圾種類繁多,成分復雜,其中含有許多有毒物質。我們每天看的電視顯像管都含有爆炸性廢物和大量重金屬元素。壹臺即將報廢的21英寸彩色電視機,其顯像管中的鉛含量約為1公斤,其中大部分都包含在制造顯像管的玻璃材料中。所以,除了畫質差、耗電增加,超期使用的電視機就像“藏在家裏的殺手”,隨時散發出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物質。
淘汰或報廢的電腦比電視危害更大。制造壹臺個人電腦需要700多種化學材料,其中壹半以上對人體有害。當這些化工原料不能被合理回收時,對環境的汙染就更加嚴重。
在中國,由於經濟發展,被人們淘汰的舊電子產品很大壹部分在其他地區仍然有很大的使用價值。這些還能使用的廢舊電器、電腦通過舊貨市場進入農村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他不能使用的大多進入非法拆解作坊。但這不是電子垃圾的最終目的地。廢舊電腦、電視等電子垃圾簡單粉碎研磨,再溶於強酸溶液中,提取銅、銀、錫等貴金屬。那些經過“處理”的廢棄物沒有利用價值,隨意排放到大自然中,對空氣、土壤、地下水源造成嚴重汙染,對環境的破壞簡直觸目驚心。
曾經風光無限的家電、電子產品,如今都成了電子垃圾。-如何處理這些電子垃圾?他們更好的“家”在哪裏?在國外,已經建立了相應的電子垃圾回收體系和法律。企業在生產產品的同時要承擔回收電子垃圾的責任,電子垃圾的拆解形成了非常專業的分工。美國的電子垃圾回收率超過90%。芬蘭的電子垃圾處理廠可以實現完全的環保回收,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這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垃圾的危害
人類產生的大量垃圾不僅侵占土地,堵塞河湖,妨礙衛生,還影響景觀,危害農作物生長和人體健康。
垃圾的嚴重危害,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比如,美國為了填埋,展開了南北“垃圾大戰”;僅北京三環到四環之間的垃圾就有7000多畝。
二是汙染農田。垃圾肥料造成土壤結渣,結渣土壤比正常土壤每畝每天流失0.5-1噸水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有壹家冶金廠。附近土壤中所產植物的鉛含量是普通植物的80-200倍,年含量為26-80倍。
第三,地下水被汙染。礦山和鋼鐵廠排放的工業廢渣含有許多有害物質,如砷、汞、鉛和鉻。這些有害物質在日曬雨淋中會滲入地下,從而汙染地下水。
四是汙染大氣。工業廢渣中的壹些有機物在壹定溫度下通過生物分解可以產生惡臭,從而汙染大氣。
五是傳播疾病。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和寄生蟲。如果直接用作農場肥料,吃了這種肥料的蔬菜水果的人可能會得傳染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城市垃圾堆積成山。垃圾處理已經成為城市環境最終整治中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引出了垃圾回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