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制造、出口倍增等戰略,新興經濟體更加註重開拓國際市場、吸引跨國投資。未來五年,新興經濟體的消費增長將無法彌補發達國家低增長導致的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全球範圍內對資源、市場和資金的爭奪將日趨激烈。
第二,技術創新和領先新興產業的競爭加劇。
為了把握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方向,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下壹輪經濟上行中占據領先地位,危機過後,各國政府出臺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出現高峰,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制高點的競爭持續加劇。新興經濟體也不例外。根據全球R&D投資預測,未來R&D對新興經濟體的投資增速將明顯高於經合組織國家。預計2011.6% R&D在美國的投資將增長1.2%,在中國和印度的投資將分別增長12%。
第三,利益分配和規則制定的競爭加劇。
隨著全球經濟的日益壹體化和國際生產的不斷發展,各國不僅關註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而且關註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亞行等國際組織和壹些國家積極研究基於增加值的國際貿易統計方法,以更全面、更清晰地反映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國際貿易的收益。
第四,排他性增強。
雖然FTA的加速有利於全球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但其日益排他性的特點引人關註。比如亞太區域壹體化,主張兼容開放,但最近有壹些變化。TPP雖然設置了“開放條款”,但實際上是通過預設的規則來考察新進入者的資格,強調高標準、全面融合的理念。例如,要求服裝和鞋子只有在使用的原材料來自TPP成員的情況下才能享受零關稅,並對談判過程嚴格保密,這是排他性的。
第五,放開標準更高,範圍更廣。
在歐債危機的重壓下,2012年底達成的“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路線圖,意味著更加緊密的壹體化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美國在力推TPP的過程中,將市場開放的重點轉向服務和投資,全面整合涉及成員國國內經濟管理政策和制度;美國在APEC。提出“下壹代貿易和投資問題”,將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點逐步轉向改善“後邊界”條件。
參考資料:
人民網——全球化的未來趨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