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目的,藥學教育家和藥學事業活動家。他長期致力於藥學教學事業,創建中國第壹個藥學專科學校,培養了大批藥學人才。他畢生從事藥品標準和質量監督檢定工作,特別是為編纂中國藥典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積極參加和領導中國藥學會的活動,為普及藥學知識和發展藥學事業,為中國現代藥學教育和藥品檢驗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文名:孟目的
國籍:中國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縣南關
出生日期:1897年10月17日
逝世日期:1983年5月21日
職業:藥學教育家和藥學事業活動家
畢業院校:北京協和醫學院、英國倫敦大學
代表作品:《中華人民***和國藥典》
人物簡介
孟目的(1897-1983)藥學家。直隸(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預科。192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是英國皇家藥科學會第壹個中國會員。1925年回國。曾任協和醫學院藥科副主任,經濟委員會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系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理事長。1936年創辦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並任教授、校長。建國後,歷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委員兼總幹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區品檢驗所所長、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所長。為《中華藥典》第壹版、《中華人民***和國藥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編纂負責人之壹。
人物履歷
1897年10月17日生於河北省保定縣南關。
1912年畢業於華北協和書院。1918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預科。
1925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藥學院,同年加入英國藥學會。
1925—1928年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藥房副主任。
1928—1930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中華藥典》編輯。
1931—1936年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室主任。
1936—1939年創辦了中國第壹個獨立的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任首任校長並兼藥劑學教授。
1940—1942年去香港創辦協和藥品公司制藥廠,任廠長。
1942—1945年任重慶協和制藥廠廠長,兼任國立藥專教授。
1945—1947年任國民政府衛生署簡任技正。
1947—1949年任上海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委員兼制藥廠廠長。
1948年當選為中國藥學會第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49年任華東人民制藥公司經理。
1950—1962年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總幹事兼任中央藥品檢驗所所長。
1962—1980年任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所長、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0—1983年任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名譽所長。
1983年5月21日逝世於北京。
人物生平
孟目的,原名廣義,字目的,1897年10月17日出生於河北省保定縣南關,原籍北京市。父親為公理會牧師,家境比較優裕。初中畢業後就讀華北協和書院,1914年,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預料,1918年畢業後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辦的留美學習班,學業完畢因留美計劃改變,經該院英籍教授資助去英國勤工儉學,1920年在英國倫敦愛蘭帕利藥廠實習。1921年,考入倫敦大學藥學院,畢業後取得英國藥學會會員資格,為該會第壹個中國籍會員。1925年,畢業回國,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藥房任副主任兼藥理系助教。1928年,應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約請編纂《中華藥典》,並擔任中央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室主任,以後還兼任軍醫學校藥科主任。1936年,負責創辦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以下簡稱國立藥專),任校長並親自擔任藥劑學教授。1937年,學校遷到重慶。他受其四弟孟用潛(中***地下黨員)的影響,思想比較開明進步,因營救學生並協助進步學生去延安等活動,曾兩次被重慶國民黨逮捕,後被免去校長職務。1940年,他帶領三個學生去香港創辦協和藥品公司制藥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又由香港回到重慶,創辦協和制藥廠並兼國立藥專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衛生署派他到上海接管日偽藥廠,並委任他為衛生署藥品生化藥品實驗處副處長。由於他主張利用接收的日偽藥廠發展國內的制藥工業,與當局“制藥不如買藥”的觀點不同,另外還同情壹些日偽廠工人請願復工的合理要求,因而受到排擠,故轉而籌備編纂第二版《中華藥典》。但由於重慶國民政府對改編藥典工作毫不重視,經費、人員等問題都不予解決,甚至起草用的稿紙也缺乏,因而這項工作沒有完成。嗣後,他在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的實驗藥廠當廠長。1949年5月上海解放,該廠由軍事委員會接管後改為國營制藥壹廠,他被留任為該廠廠長,同年,華東人民制藥公司成立,被任命為經理。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中國***產黨和政府十分重視藥品標準及質量監督檢定工作。1950年初,中央衛生部調孟目的到北京籌設藥典委員會,組織起草《中華人民***和國藥典》,他擔任委員會的藥理小組長兼幹事會總幹事。以後,歷任1963年版、1985年版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0年底,原上海藥品食品檢驗局遷到北京,成立中央藥品檢驗所(現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孟目的兼任所長。1961年,國務院決定將衛生部藥品檢驗所與生物制品檢定所合並為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他任所長,後因健康原因於1980年任名譽所長。
孟目的曾於1955年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56年,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以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第三屆代表,第二、第五、第六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任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及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顧問等職。
編纂藥典
中華民國時期,各國藥品在中國競相傾銷,偽劣藥品充斥市場,1928年,孟目的受聘去南京負責組織編纂《中華藥典》。這部藥典主要是參照國外藥典編譯的,他在這項工作中做出了貢獻。首先,《藥典》這個名詞就是根據孟目的的建議定的。中國歷代的藥學經典著作通常稱“本草”或“局方”。他認為藥典是國家對藥品的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等制訂的技術規定,這些規定具有法律性質的約束力,是國家對藥品所訂的法典,所以定名“藥典”最宜。這個名詞為醫藥界公認,壹直沿用至今。其次通過對藥典的編寫,初步統壹了藥品名稱。他查考了中國的壹些詞匯,並結合制劑的特點和拉丁名的音節,對壹些常用的制劑劑型名稱,擬定了簡練的專門名詞術語。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初期,中央衛生部隨即研究編訂國家藥典問題,從上海調孟目的來北京籌組藥典委員會,組織編訂新中國藥典。孟目的積極認真,及時準備會議材料,特別是與新藥典品種有關的資料。1950年4月和8月,先後在上海和北京舉行藥典工作座談會,確定藥典收載品種和原則等。限於當時歷史條件,新藥典僅收載了28種中藥。孟目的親自草擬有關生物測定法,並對各類藥品的草案都逐字逐句仔細推敲修改。他還在周總理接見時提出建議:“為使標準有復核基地,並能切實貫徹執行,應建立健全藥品檢驗機構”。1950年,成立中央藥品檢驗所,孟目的被任命兼所長。為了使藥典規定的標準和檢驗方法切實可行,他搜集各地樣品,在該所組織復核試驗後進行必要的修改。《中華人民***和國藥典》於1953年定稿出版,他為了集思廣益,使國家藥典盡可能切合實際,通過中國藥學會通知各省市的分會組織會員學習藥典並提出修訂意見。1957年,根據各地意見出版了《中國藥典》1953年版第壹增補本。1953年後全國各省市陸續設置藥品檢驗所,逐步形成藥品監督檢定網。壹方面根據藥典規定監督檢定藥品質量;另壹方面,通過檢驗發現問題進行研究,提供修改藥典的科學數據資料和改進的檢驗方法。
1957年,藥典委員會改組,孟目的擔任主管業務的副主任委員,著手組織編訂《中國藥典》1963年版。這版藥典基本上是結合中國生產、使用等實際,並第壹次收載了廣大人民習用的具有中國特點的中藥材和中藥成方。這版藥典分壹、二兩部,收載各類藥品及制劑1310種(其中中藥材446種,中藥成方197個),在反映中國醫藥科學研究和生產的發展、整理祖國醫藥並使之逐步標準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間,藥典委員會名存實亡。孟目的也受到較長時間的沖擊,雖然他不能直接參與《中國藥典》1977年版工作,但對藥典工作仍十分關心,經常通過他的學生詢問了解情況,主動提供意見和辦法。1979年,經國務院批示恢復藥典委員會,孟目的仍被聘任副主任委員。同年12月,召開藥典委員會擴大會議,82歲高齡的孟目的曾多次扶杖出席會議,繼續不遺余力地為編制國家新藥典貢獻力量。
藥學學校
孟目的深感中國藥學事業落後。中華民國時期除傳統的中藥外,其他藥品統稱為“西藥”,國內只有少數加工制劑的藥廠。廣大人民需用的藥品都依靠舶來,這些藥既無標準規格,也不予檢驗,人民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沒有保證。此情此景,激勵他下決心獻身於中國的藥學事業。而振興中國藥學事業,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人才。1925年,他自英國回到北京,在協和醫學院藥房任副主任時,看到許多醫院藥房的調劑人員少,業務水平低,壹些制劑廠生產的制劑質量差。他從實際出發,首先著手提高初、中級藥劑人員的業務水平,聯合同事馮誌東、何鑒清等人創辦了藥學講習所。這個所直到北平解放,20多年中,先後培養藥劑士2000多人,為醫院藥房和制劑廠等輸送了大批中級調劑、制劑人才。1928年,國民政府衛生部(後改為衛生署)邀請孟目的去南京編纂《中華藥典》,以後留任中央衛生實驗處藥物化學室主任。當時他想到要為藥學事業培養高級人才和師資,招收了幾名藥學系畢業生為研究生,並與國際聯盟衛生處聯系資助他們去英美深造,後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成行。在1935年以前,僅有的幾個藥學科系全部附設在醫學院內,由於校領導受專業知識的局限,重醫輕藥,使藥學教育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為此,他多方呼籲宣傳,並在1935年中國藥學會第七屆年會的主席團內提出設立獨立的藥學院校,學制由3年改為4年,培養高級藥學人才的提案。他奔波於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和衛生署之間,據理力爭,終於在1936年獲準由他負責籌建國立藥專。他在短短幾個月裏,尋找校舍,聘請教授,招考學生,利用南京白下路壹所銀行舊址,創辦了中國第壹所獨立的國立藥學專科學校(4年制)。他任首任校長兼藥劑學教授。為了學校的發展,他又多方呼籲,獲得建校經費,設計壹座在當時比較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樓,雖因抗日戰爭而中斷,但這塊基地卻保存下來成了中國藥科大學的校址。抗日戰爭期間,他率領師生先搬到漢口四維路,以後搬到重慶磁器口,並在歌樂山興建校舍。1939年,受國民黨迫害,被免除校長職務。盡管如此,他對藥學教育仍十分關心,在擔任協和藥廠廠長期間,不顧工作繁忙,交通不便,每星期從重慶南岸到歌樂山國立藥專授課2天。抗戰勝利後學校遷回南京,他雖在上海工作,仍堅持往返京滬線上,按時到校講課。
孟目的治學嚴謹,很重視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國立藥專創辦伊始,他從南京中央大學聘請了壹些著名教授授課。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雖然校舍簡陋,但實驗設備、儀器試藥比較充裕。每個學生都可領到壹套化學和藥劑等試驗用具,每個學生都有壹臺顯微鏡。還設置了煤氣發生器,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條件。他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他教授的藥劑學、調劑學等,很註意實用,實驗課題難度較大。例如在制劑學實驗中,天氣炎熱時要求學生配制硫酸銅栓,配制後,他親自逐粒切開檢查,觀察顏色是否均勻壹致,有無氣泡或中空現象,還要每粒稱重,檢查每顆重量是否均勻等等。又如在調劑實驗中常出壹些不易察覺的有藥物相互間配伍禁忌的難題,許多學生常常搞錯,事後他又耐心細致地講解其原理和操作時應註意事項。他反復教導學生說:藥品是治病救人的,調制藥品必須保證質量,不能有絲毫疏忽和差錯,這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問題。孟目的是壹位深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
藥學會活動
中國藥學會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冬季由留日的藥科學生發起組成,當時命名為中華藥學會,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學會之壹。孟目的於1935年第七屆藥學會年會上被選入大會主席團,並當選為理事。他曾倡議設獨立的藥學院,學制延長,並提出從速編纂《中華藥典》第二版等建議。他在1936年第八屆藥學會年會上繼續當選為理事。1937年,中華藥學會在上海停止活動,1942年,在重慶又以“中國藥學會”名義重新申請立案,並召開中國藥學會成立大會及第壹次年會(接續過去八屆年會,應為第九屆年會),他在以後的第十、第十壹屆年會上均當選為理事,1948年,在南京舉行的第十二屆年會上,當選為理事長。
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經各地藥學會分會醞釀,將中國藥學會總會遷到北京。在1952年11月舉行的中國藥學會全國代表大會上,孟目的當選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他努力下,藥學會第壹次購買了壹座辦公會址,並設置了專職幹部,不僅恢復了《藥學學報》(原名《中華藥學雜誌》),還創辦了《藥學通報》(現名《中國藥學雜誌》)和《中藥通報》(現名《中國中藥雜誌》)。在此期間,孟目的經常到藥學會主持會議,研究工作,組織各種學術活動。1955年,籌設中藥整理委員會並大力支持建立中藥實驗室,1964年,還在上海主持全國藥劑研究工作經驗交流會等。《藥學通報》初創期間,稿源較少,孟目的還主動撰寫指導中級藥工人員的經驗心得文章幾十篇,每篇幾百字,短小精幹,既普及藥學知識,又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正是孟目的與壹般教授專家所不同之處。
1958年以後,孟目的還兼任中國藥學會北京分會理事長,經常親自組織邀請壹些專家作學術報告,有時還親自主持會議。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全國科協和科普的各項會議及活動,幾十年如壹日,勤勤懇懇地為藥學會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孟目的為人忠厚,平易近人,對青年人關懷備至。在中央藥檢所任所長期間,經常到實驗室與青年人交談,介紹實驗技術中的竅門,深受廣大藥學工作者愛戴和尊重。他樂於助人,密切聯系群眾,給許多醫藥工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愧是中國藥學界的老前輩。
1983年5月,正當召開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議之際,已是86歲高齡的孟目的不顧年老體弱,帶病堅持出席會議,終因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感染中毒性休克,不幸逝世。孟目的畢生從事藥學事業,為祖國培養了大批藥學人才,在編訂國家藥典、藥品檢定以及藥學科普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制藥工業
1932年,武漢發生大水災,孟目的攜帶救濟藥品參加防治流行病時,發現有壹些進口藥品是假的或質量不合規定,十分氣憤,期望中國有生產原料藥品的藥廠。他在國立藥學專科學校遷到重慶磁器口時,就設立了壹個實驗藥廠,利用當地的礦石資源生產硫酸鎂等原料藥。被免去校長職務後,他又去香港創辦協和藥品公司制藥廠,壹面籌辦藥廠,壹面選購必需的藥品器材,運到後方,供軍民使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被日本占領,他輾轉回到重慶,在南岸龍門浩創辦協和制藥廠,生產磺胺、葡萄糖等原料藥品和制劑。磺胺是當時有效的抗菌消炎藥,在中國是由協和藥廠首先合成生產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孟目的被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派去上海接收12個日偽藥廠,這些藥廠是由經濟部接收後移交的,接管後成立衛生署藥品生化藥品實驗處,他任副處長。在商邱路的原重松制藥廠改建為第壹制藥廠,楊樹浦寧武路的原武田第四制藥廠改稱為第二制藥廠。這兩個藥廠規模比較大,由於工人在日本投降時護廠數晝夜,設備未遭破壞,仍有壹定生產條件。他主張盡快恢復生產,以發展中國制藥工業,但遭到上級反對,並因同情藥廠工人的復工請願,遭到排擠。1946年,孟目的回北平奔父喪,正值晉察冀解放區在張家口籌辦藥廠,派專人迎孟目的前往進行技術指導。他欣然前往,由沈其震陪同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親切接見。他建議根據解放區的條件,就地取材,土法上馬,利用當地出產的麻黃提取麻黃堿,還指導生產柴胡註射液等中藥制劑。自從孟目的到解放區半年時間,藥廠的生產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他對操作要求很嚴格,經常親自動手洗安瓿、灌藥液、熔封等,別人操作後他還仔細檢查。他經常抽時間給青年工人講授制藥操作知識,給技術員講授制藥基礎理論,因人施教,用什麽,講什麽,有人生病缺課.還要設法補上,大家親切地稱他為孟老師或孟教員,樂意和他接近。
孟目的自解放區回到上海後,擔任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的制藥廠廠長。這個廠解放後改稱上海第壹制藥廠,解放初期生產磺胺噻唑、葡萄糖酸銻鈉等原料和制劑。葡萄糖酸銻鈉是五價銻鹽,比當時外國的三價銻鹽毒性小、療效高,對消滅華東幾省流行的黑熱病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