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大利亞回來後的半年裏,我壹直沒能靜下心來總結壹下我的旅行,直到有壹天,自然之友的壹位朋友邀請我與他們的員工分享我的旅行。我寫完後,編輯說:"寫點東西吧。我很高興地答應了。
讓妳的思緒再次回到那裏,回到那片迷人的紅色沙漠。......
在澳大利亞的誌願者生活
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是國際非政府環保組織地球觀察。作為今年的成功申請者,我是全國八名幸運同事之壹。
當我得知自己被分配到澳大利亞東南部的沙漠中研究壹種罕見的夜間穴居動物--比目魚時,我很高興能在這裏工作壹天。
該項目名為 "帶回比目魚",旨在通過保護瀕危動植物來恢復澳大利亞沙漠的生態系統。要研究的動物包括比目魚、粘巢鼠、穴居貝通和瞌睡蜥蜴。該項目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的時間來建立保護區,了解比目魚的生活習性、飲食和繁殖情況,並密切關註保護區的安全,確保其安全可靠。同時,還必須對保護區的安全進行監控,確保將以珍稀動物為食的繁殖力極強的野兔、野貓和狐貍擋在保護區之外。而這次我們只有兩周的時間,主要是為了收集數據。
不過,這些都是地球觀察組織發給我的項目介紹中的內容,這是壹本內容豐富的小冊子,從教我如何申請護照、訂機票,到介紹自然環境,包括野外生存技巧,甚至還明確告訴我應該帶什麽衣服(壹件件地告訴我)、帶什麽藥品、遇到緊急情況該怎麽辦,以及聯系電話等等。最後,還有壹大堆背景科學信息可供瀏覽!我們稱她為這次旅行的 "霍利聖經",有了這本聖經,我就能做好壹切準備。從北京出發,兩天內換了三次飛機,終於到達了項目組的基地,當天下午,我們在沙漠中行駛了近壹個小時,真正進入了比爾比的天堂--壹個建在沙漠上的保護區!說這裏是天堂壹點也不為過,因為我們首先要學習的是如何打開和關閉保護區的大門,每個人都要做壹次,做不到就得重新來過。要知道,大門外有狐貍和野貓,它們是這些小寶寶的天敵,所以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要保護比爾比,首先要掌握它的資料。但要讓它上鉤並不容易,必須用美味佳肴誘惑它。因此,我們首先當起了廚師,做了畢爾比最喜歡吃的東西:把蘋果切成小塊,拌上花生醬。然後,我們做了誘餌,把它放進籠子裏。因為比爾比是夜行性動物,所以我們白天會做壹打這樣的誘餌,等著比爾比晚上來光顧。第二天早上 5 點,我們驅車前往保護區,看看是否有收獲。隨著澳大利亞女孩卡特裏娜的壹聲狂叫,我們迎來了壹只比目魚。它長著粉紅色的長耳朵,皮毛幹凈得像透明壹樣,非常可愛。我們當場進行了測量,領隊珍妮小心翼翼地把它抱起來,記錄下各種數據:體重、身高、性別、四肢長度、尾巴長度和寬度、生殖器大小等等。因為是第壹次捕捉,我們在它的後頸部註射了壹種微量遞質,以便再次識別,進行比較研究。研究完成後,如果新的數據比這次好,那就證明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正在改善。工作完成時,天已經亮了,我們趕緊爬上沙丘,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壹個山洞把它放了進去。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比爾比不領情,突然掙脫了珍妮,珍妮起身去追它,並讓我們跟緊它。我們嚇了壹跳,但隨即開始幫助珍妮在沙漠上抓這個淘氣的小家夥。當我們抓住這個淘氣的小家夥時,我的鞋裏已經進了沙子,腿上也紮滿了灌木刺。我氣喘籲籲地問珍妮,為什麽要費盡周折親自把它放進洞裏。原來,畢爾比的奔跑吸引了目光敏銳、兇猛無比的沙漠之鷹,壹旦畢爾比成為它的獵物,就幾乎不可能逃脫。所以珍妮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看來,項目負責人對制作了十幾個陷阱卻只有壹個人進入的結果並不滿意。她安排了壹次夜間行動。夜間捕捉行動更加刺激。在黑暗的路面上,妳可以看到大袋鼠成雙成對地從我們的車前跳過,有些袋鼠還真的停了下來,好奇地看著我們。開車的亞當緊張得眼睛睜得大大的。我們到達基地時,天氣非常寒冷!沙漠裏的溫差太大了,白天熱得人頭暈,晚上卻要穿大衣。檢查完探照燈、通訊設備、頭燈、水壺等裝備後,我們興奮地整裝待發,這時項目負責人走過來告訴我們如何正確捕捉動物而不傷害它們。為了讓我們看清楚,他真的趴在地上,壹邊跑壹邊研究比爾比,然後讓他的助手用正確的方法用網捕捉比爾比。那天晚上很成功,我們抓到了兩只(動物和我們都沒有受傷),在記錄了比爾比健康狀況好轉的數據後,滿意的主管心情大好,居然允許我們抱著比爾比合影留念,看我抱著比爾比的樣子,就知道我有多激動了吧?
在沙漠上並不是壹帆風順的。在尋找瞌睡蜥蜴(蜥蜴的壹種)的過程中,我和珍妮特配對,珍妮特是壹位 60 歲的紐約人,但精力充沛。為了最大限度地搜尋,我們以之字形行走,相距 10 米。原則上,我們必須以大致相同的速度前進,由於還有灌木叢和樹木擋住了沙漠的視線,我們不得不每隔幾分鐘就喊對方的名字,以確定方向並保持相同的速度前進。不過,由於我們太專註於觀察沙漠中各種動物的足跡,所以放棄了互相呼喊的計劃。到了收隊的時候,無論我怎麽喊都找不到珍妮特,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通過無線電找到她,但我意識到我們已經相隔很遠了。組長亞當總結了這次行動,嚴厲地批評了我們。我辯解說,我們忘了檢查對方的位置,是因為我們太認真地完成任務了,但亞當看了看我們的臉,說了壹句讓我久久難忘的話:"我們的行動成功與否只有三個標準:第壹,我們自己和隊友的安全;第二,動物的安全;第三,達到預期目的。試想壹下,如果妳們中的壹個人在沙漠中被毒蛇咬了,用不了多久就會昏過去,在失去意識之前,只有呼喊隊友才能救妳。而今天,如果珍妮特遇到危險,向妳呼救,妳聽到了嗎?遺憾的是,我們這次行動失敗了,因為妳們把自己和隊友置於危險之中,把自己和隊友置於危險之中。"珍妮特和我面面相覷,默默地點了點頭。是啊在野外,遇到危險時,我需要隊友的幫助,同時,我也有責任保護好自己的隊友。團隊合作不僅僅是人多力量大,更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後來我常常想,那次行動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蜥蜴,還是為了讓我們明白責任的意義?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吧。......
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同事們白天壹絲不茍地工作,晚上我們會去他們家裏參加雞尾酒會,聊天談心。他們願意讓我們談談白天的工作,談談自己的感受。但話題經常會有變化。記得有壹次,我們談到了中國的環境問題,他們表示非常關註。那天我特別興奮,因為他們知道了中國的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 "的名聲來到了遠離北京的澳大利亞沙漠,這讓我感到非常興奮。
我的大部分誌願者夥伴都是自費的。我們六個人的團隊裏有兩個美國人、兩個澳大利亞人和壹個馬來西亞同事,我們在壹起度過了兩個星期:我們白天工作都很認真,但壹到周末,我們就壹起去城裏買東西解饞,有空就打打籃球;幾乎每天晚上,我們都在壹起喝啤酒、聊天,感覺就像壹家人壹樣!他們說想在 2008 年到北京看奧運會,還說想住在我家,讓我給他們做中國菜!我們住的地方還有很多當地的礦工,都是大男人,但都憨厚可愛,他們會熱情地邀請妳去小酒館喝杯啤酒,和妳談談他的夢想,總之,澳大利亞人的生活看似簡單,卻很快樂,令人羨慕。與他們的相處讓我相信,如果我們六個不同民族的人都能走到壹起,成為朋友,為地球造福,為什麽全世界的人不能呢?我們應該盡快停止制造痛苦,改善環境,因為世界上沒有我們不壹起受苦的地方,也沒有我們不壹起享受美麗的地方。我們的腳下是同壹個地球,誰能說我遠在澳大利亞的環保工作不會惠及中國呢?
工作的最後壹天,我負重在沙漠裏走了很久,突然壹回頭,看到壹棵孤零零的樹矗立在紅色的沙漠中,讓我感動不已,充滿了希望。回到北京後,我借用壹本書的名字,把這次澳大利亞之行命名為 "紅沙& 綠心"。
回到北京
上個月,我成功地從地球觀察申請到了550美元的小額活動資助,與自然之友合作繪制中國大陸第壹張綠色地圖。地球觀察鼓勵我們把這次活動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社區保護工作中去。
兩天前,我收到了壹封來自澳大利亞地球觀察組織的電子郵件,說他們為我們所有參加過支持活動的人建立了壹個校友錄,這樣我們就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同樣在澳大利亞工作過的誌願者們保持聯系,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平臺,讓我們就身邊的環境問題進行交流,並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我想解決自己家裏的環境問題,我可以在網上發帖,世界各地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誌願者就會回復我,與我分享壹切。
地球觀察國際誌願者壹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當地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同事的嚴謹和熱情,以及我和其他五位隊友壹起度過的時光,都讓我難以忘懷。
美麗的澳大利亞,人人都愛妳的藍色海岸,但我更愛妳的紅色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