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有冠心病高血壓的中老年人該用什麽保健藥品?

有冠心病高血壓的中老年人該用什麽保健藥品?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後使動脈官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多發生在40歲以後,男性多於女性,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我過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病因迄今未明,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可能因脂質代謝失常而易於透入血管內膜,在動脈壁上形成粥樣斑快,並由於血管內膜的損傷,血小板活性激發而聚集,冠狀動脈由於其解剖結構特點容易發生粥樣硬化。發生冠心病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體重、高年齡。此外,與吸煙、腦力活動緊張、飲食不當遺傳、好強性格及體內微量元素缺乏等也有壹定關系。

冠心病的預防及其療法:

預防冠心病應該從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多方面著手,藥物預防也十分重要。運動處方視患者個人狀況而定,適當的鍛煉或運動能改善心臟血液灌註,增加冠狀動脈的側支循環,起到保護和改善心臟功能的作用。飲食要維持平衡均勻,多食海洋魚類、蔬菜、水果、豆類、橄欖油等都可以有效地預防冠心病。

冠心病治療預防藥物中現代中藥復方丹參滴丸既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又具有降膽固醇、甘油三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全身和心臟微循環;抗氧化自由基;保護心肌細胞等多層次、多靶點、多系統作用。個個作用點都在冠心病始發的要害部位。因此,堅持服用復方丹參滴丸對於預防治療冠心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冠心病預防的四大對策:

心血管病四大防線及預防對策

根據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為1700萬,在每三個死亡的人中就有壹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這壹數字到2020年預計增加50%,而且死亡人數的80%分布在低中等收入國家。從2000年到2020年,心肌梗死將在各種死因中從第五位上升為第壹位,腦卒中將從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壹個系統的過程,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以及近來為人們關註的代謝綜合征等危險因素可看作是疾病的上遊,有時在壹個人身上可集中多種危險因素。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危險因素在人群中越來越普遍地存在,並向青少年發展。心血管疾病從危險因素到出現臨床癥狀,這中間大概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遺憾的是,有相當多的病人從來沒有癥狀和先兆,突然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甚至意外的死亡。即使能夠救治成功,患過心肌梗死的病人最後在慢性的疾病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現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同面臨的新挑戰。”

針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中心胡大壹教授呼籲加強心血管病預防,層層設防,阻斷疾病的發生和進展。他提出需要構建四條防線:

第壹條防線是防發病,即做好壹級預防。它的核心內容是對多種危險因素的綜合控制。首先要改變傳統醫療實踐和模式。“上醫治未病”,“目前我們用過多的力量去針對疾病下遊,如介入治療及搭橋等技術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只能針對已到晚期或有嚴重後果的情況。我們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遊,強調預防。”二要從傳統的以經驗為基礎的模式轉向循征醫學的模式,即所有的幹預措施應有研究證據。第三,組建多學科的聯盟。過去,高血壓學會只管高血壓,糖尿病學會只管糖尿病等等。這壹情況已不適合在壹個人身上有多種危險因素的情況。只有多學會的聯合行動,齊抓***管,在壹個平臺上***同治理多重危險因素,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要預防危險因素,我們還要預測患者在未來的10年、20年的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再根據不同危險程度劃分出不同的人群,對不同人群提出不同的幹預措施。第四,改變專科醫生和社區醫生脫節的局面。只有將臨床研究的重大成果轉化為廣大醫生包括社區醫生規範的醫療實踐,才能達到減少疾病的社會效益。如他汀類藥物可以減少1/3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但這類藥物用得太晚、太少、太短,很多醫生大都是在心肌梗死3-6個月後才開始用藥。介入治療對緩解病人癥狀確實有好處,但遺憾的是它並不改善病人的預後,介入治療只有和他汀類藥物手拉手,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病人的預後。

第二條防線是防事件。即已發病的病人,能不能讓他長期穩定,不出現心肌梗死?其中穩定斑塊、抗栓治療是防事件的關鍵,沒有血栓就沒有事件。早期使用他汀類藥物,既可發揮降脂以外的穩定斑塊的作用,又可以改善內皮細胞,抗炎癥。聯合使用不同機制的抗血栓藥物,不但是新的研究方向,而且已成為新的醫療實踐。抗栓的第二個部分就是抗凝血黴。抗凝血黴的重大進展是低分子肝素的研制成功,低分子肝素與靜脈肝素效果相同甚至比它更好,它會在很多領域中取代普通肝素;而戊糖的效果又好於低分子肝素。這壹藥物的壹大特色是不論性別、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每天壹次,固定劑量2.5毫克,沒有劑量的差別,這就方便了病人,保證了安全用藥。

第三條防線是防後果。如果出現了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後果,就要考慮如何盡快地、用科學的手段規範地救治病人。醫院組建胸痛中心,開通綠色通道,家屬應及時送患者去醫院挽救生命。無論是溶栓還是介入治療,都要強調時間。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作為病人,只要有胸痛就要上醫院以爭取獲救的機會。對於低危險病人應聯合使用不同的、及時的抗栓藥物,對於高危險病人應該及早地介入幹預,早期使用他汀類藥物。

第四條防線是防復發。“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成功挽救病人後,做好二級預防,防止再次梗死,防止意外死亡,減慢或防止心力衰竭的發生。首先要重視生活方式的改變,得過心肌梗死的病人必須戒煙,並使用預防藥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選擇有效的藥物,還要達到有效的劑量。國內目前存在很多衛生資源的浪費,不是品種不對,就是用藥劑量不對,沒有使病人得到應有的保護。不能片面地計算壹片藥的價錢,要從宏觀上計算衛生成本。通過預防減少事件,減少住院,這才是最大的節省。

“醫生要堅持以病人為中心,醫生是病人疾痛的治愈者。醫生做什麽是壹方面,但首要考慮的是病人最需要的,而不是我們在病人身上能做什麽。大家都很忙,忙於做介入,忙於做搭橋,這是必要的但是不夠的。”胡教授如是說。未來工作的重點是預防心血管病,為此醫生要堅持“ABCDE”的預防對策。A: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B:β阻滯劑、控制血壓;C:降膽固醇、戒煙;D:糖尿病控制、合理飲食;E:運動,病人教育,社區工作。

----------------胡大壹教授講話摘要

心衰的自我防護

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科學的手段自我保護,是延緩病情進展、防止病情惡化的關鍵環節。患者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控制好引起心力衰竭的疾病:如針對高血壓引起的心力衰竭,通過長期治療把收縮壓及舒張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可以減少心力衰竭發生的危險。

預防可促發心力衰竭的因素,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

●預防呼吸道感染

已有心力衰竭病癥但病情穩定的人若發生呼吸道感染,則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劇惡化。因此,在感冒流行季節或氣候驟變情況下,患者要減少外出,出門應戴口罩並適當增添衣服,患者還應少去人群密集之處。

●掌握好活動量

做壹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但切忌活動過多、過猛,更不能參加較劇烈的活動,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選擇清淡少鹽飲食

飲食應少油膩,多蔬菜水果。對於已經出現心力衰竭的病人,壹定要控制鹽的攝入量。鹽攝入過多會加重體液瀦留,加重水腫,但也不必完全免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壹定要戒煙、戒酒,保持心態平衡,不讓情緒過於興奮波動,同時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合理用藥

有的藥物治標迅速,可很快緩解癥狀,而有的藥物則需要長期服用才能改善心臟功能,延長壽命。利尿劑,這是惟壹能控制體液瀦留的藥物,但不能單獨用來控制心力衰竭,使病情穩定。洋地黃制劑(地高辛)則通過增加心肌收縮力等作用減輕患者癥狀。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開博通、蒙諾等),所有左心收縮功能減退的心力衰竭病人都要用,除非病人對這類藥物有禁忌癥或不能耐受,但這類藥的應用要早期開始,並長期使用才能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β-受體阻滯劑,所有左室收縮功能不良的心力衰竭病人,在病情穩定的條件下都可以用,但絕不是用藥越多越好,而是要少而精,並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冠心病的臨床類型

目前,冠心病分類、分型較多,且比較混亂。公認的臨床分型是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型為標準,即:心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 心絞痛又可分為勞力性心絞痛和自發性心絞痛。

(1)勞力性心絞痛 可分3類:

①新發生的心絞痛,這是指勞力性心絞痛,癥狀發生於1個月以內。

②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指勞力性心絞痛,癥狀在1~3個月以上穩定不變者。

③惡化勞力性(轉劣型,增劇型)心絞痛,心絞痛誘因不變,但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明顯轉劣。

(2)自發性心絞痛 指休息狀態下發作的心絞痛。其中將心絞痛發作時伴ST段擡高者,稱為變異型心絞痛。 新發生的勞力性心絞痛、轉劣型及自發性心絞痛屬不穩定型心絞痛。 冠心病中的心力衰竭,如病人無心肌梗死的臨床或心電圖證據,這壹診斷只能是臆測的。

另外,心律失常可為冠心病的唯壹癥狀。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作冠狀動脈造影證實有冠狀動脈病變,否則也只能屬於假設性診斷。

防治冠心病的膳食原則

因為營養與冠心病的關系非常密切,因此制定合理的膳食原則對防治冠心病至關重要。 防治冠心病的合理膳食原則如下:

1 減少每日膽固醇的攝取。膽固醇的攝入量不應超過300mg/日,或100mg以下/每千卡總熱量。

2 脂肪的攝入,不應超過總熱量的30%,其中飽和脂肪酸應控制在占總熱量的10%以內。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使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值宜為 7∶1∶1 。

3 食用復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簡單的碳水化合物。

4 總熱量限制在標準量以內,使體重維持在標準水平,如果超重(標準體重±5公斤為正常) ,應進壹步限制總熱量,或適當增加體力活動。

5 提倡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食用豆制品,食用液體植物油。

6 盡量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或膽固醇過多的肥肉、動物油、高脂奶品及蛋黃、動物內臟等食品。

7 不要將飲用水軟化。

8 減少鈉的攝入,以氯化鈉計,每人的攝入量應首先爭取達到10克/日以下,將來能減至5g /日以下為最好。

9 飲酒:不飲或少飲,每日量不超過30g。

冠心病病人為何應少吃食鹽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壹。調查資料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冠心病病人患有高血壓,而高血壓又有促進冠心病發展的作用。因此,控制高血壓並設法降低血壓水平,對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排血量,直接增加心臟負擔,對心臟血流供應不足的冠心病人是不利的。目前普遍認為,鈉攝入量在促進高血壓發病中起著壹定的作用。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食鹽每日攝入高達20克的日本北部人,高血壓發病率可高達40%,明顯高於食鹽每日攝入約5克的北美愛斯基摩人的發病率。研究還證明:平均每天少攝入5克食鹽,平均舒張壓可降低0.53千帕(4毫米汞柱)。因此,對已患有高血壓的病人,限制食鹽可作為壹種非藥物性治療手段。

那麽,冠心病病人應限制多少食鹽為宜呢?這要根據病人是否同時患有高血壓,以及高血壓的病情來決定。有人提出較為嚴格的限鹽量,規定每日不超過5克。有的人較難做到並堅持。筆者認為,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逐漸限制食鹽用量,使自己的口味漸漸習慣於低鹽膳食。具體做法是:烹調時在菜肴出鍋前將鹽撒在食物上,鹽味便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還可利用糖、醋、香料等調味品,來增加食物味道,以減少食鹽用量。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低鈉鹽,也是限鹽(限鈉)的壹個較好的選擇。

最後應指出,鉀鹽是可以保護心肌細胞的。促進鈉排泄的降壓藥,常常增加鉀排泄,造成體內缺鉀。因此,膳食中於限鹽(限鈉)的同時,應多吃含鉀的食物,例如五谷雜糧、豆類、肉類、蔬菜和水果均含有壹定量的鉀。動物性食品雖大多含鉀比蔬菜、水果高,但鈉含量、膽固醇含量較高,而蔬菜、水果含的鈉極少,所以,應多吃水果、蔬菜來補鉀。含鉀高的食物有菠菜、蘿蔔、卷心菜、芹菜莖、南瓜、鮮豌豆、檸檬等,均可選食。

冷水浴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危害

冷水浴俗稱冷水澡,包括冷水淋浴、冷水擦身、冷水浸浴及冬泳等多種形式。冷水浴可以增加體質,提高抗寒能力,對推遲衰老,防治疾病十分有利,目前不僅許多中、青年人喜歡冷水浴,而且也吸引了許多老年人。然而對於有冠心病的病人來說,不適當地進行冷水浴常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我們曾見過壹些老年冠心病病人,第壹次用冷水擦身就誘發了嚴重的心絞痛。還有的因天氣炎熱,出了大汗後,立即行冷水浴而誘發了急性心肌梗死。這是什麽原因呢?大家都知道熱脹冷縮這個通俗的道理吧。人體的血管,如冠狀動脈也是如此,如遇到突然寒冷的刺激,常可引起血管收縮和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發生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因此,對於年高體弱,尤其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不宜洗冷水浴。對於體質較好的老年人,要慢慢進行適應性鍛煉,先用溫水擦身,繼用涼水,再用冷水試擦,慢慢適應後,才可用冷水浴,而且時間不要太長,動作不要太猛,必要時要準備保健藥盒。

冠心病患者如何過冬

寒冷對患者冠心病的中老年患者可謂是雪上加霜。寒冷不僅可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還可誘發高血壓、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及腦血管意外等病,甚至是致命性心率失常。因此,除了定期到醫院進行診斷、檢查外,還可按照下列處方進行保健,將可防患於未然,順利過冬。

註意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中老年人又習慣早鍛煉,應有適宜的“溫度緩沖”;出門時註意添加衣服。防止溫差過大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

應在清晨醒後養神5分鐘再起床活動。清晨人體的血管應變力最差,驟然活動易引發腦血管疾病,甚至腦溢血、中風等。

註意保持淡泊寧靜、樂觀自信的情緒,不大喜大悲、劇烈運動。所謂“靜益壽、躁損壽”講的就是這個人生哲理。

不可盲目進補,冬季雖是養生、進補的最佳季節,但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時萬不可盲目進補,應飲食清淡,保持膳食營養均衡。宜多食豆類、水果、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切忌辛辣、油膩。早上起來喝壹杯溫開水以降低血黏度和促進腸蠕動。

采用合適的藥物進行積極治療與預防,警惕“藥物性中風”。有些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除了對肝、胃具有明顯的副作用外,冬季服用還易提高血管緊張度、改變血液黏稠度,導致心腦血管病發作,甚至引起“藥物性中風”。降壓、鎮痛等藥物也應謹慎服用。因此,治療壹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 上一篇:動脈硬化如何治療好?
  • 下一篇: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試劑盒怎麽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