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學現象和某些生物學特性,以防治危害農業、倉儲、建築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害蟲,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公元304年左右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和公元 877年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都記載了利用壹種蚊防治柑桔害蟲的事例.19世紀以來,生物防治在世界許多國家有了迅速發展.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天敵防治,利用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防治,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蟲和遺傳方法防治等.
利用天敵防治 利用天敵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應用最為普遍.每種害蟲都有壹種或幾種天敵,能有效地抑制害蟲的大量繁殖.這種抑制作用是生態系統反饋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這壹生態學現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種群之間的平衡關系.目前用於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為三類:①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蟲、步行蟲、畸螯蟎、鈍綏蟎、蜘蛛、蛙、蟾蜍、食蚊魚、叉尾魚以及許多食蟲益鳥等;②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蠅等;③病原微生物,包括蘇蕓金桿菌、白僵菌等.在中國,利用大紅瓢蟲防治柑桔吹綿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蟲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紅鈴蟲,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獲得成功.在美國,利用蘇蕓金桿菌防治落葉松葉蜂、舞毒蛾、雲杉芽卷葉蛾;在蘇聯,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和顆粒體病毒防治美國白蛾等,也獲得成功.
利用作物對病蟲害的抗性 選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種防治病蟲害,如選育抗馬鈴薯晚疫病的馬鈴薯品種、抗花葉病的甘蔗品種,抗鐮刀菌枯萎病的亞麻品種、抗麥桿蠅的小麥品種,都已經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蟲性表現為忍耐性、抗生性和無嗜愛性.忍耐性是作物雖受有害生物侵襲,仍能保持正常產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對有害生物的生長發育或生理機能產生影響,抑制它們的生活力和發育速度,使雌性成蟲的生殖能力減退;無嗜愛性是作物對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蟲防治和遺傳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變農業環境,減少有害生物的發生.不育昆蟲防治是搜集或培養大量有害昆蟲,用γ射線或化學不育劑使它們成為不育個體,再把它們釋放出去與野生害蟲交配,使其後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國佛羅裏達州應用這種方法消滅了羊旋皮蠅.遺傳防治是通過改變有害昆蟲的基因成分,使它們後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減弱或出現遺傳不育.此外,利用壹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謝產物,使某些有害昆蟲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意義 由於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壹些害蟲已經產生很強的抗藥性,許多害蟲的天敵又大量被殺滅,致使壹些害蟲十分猖獗.許多種化學農藥嚴重汙染水體、大氣和土壤,並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蟲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點,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