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疾病名稱真菌性外耳炎
3英文名otomycosis
4真菌性外耳炎,耳癬的別稱;耳真菌病
5分類皮膚病學>真菌性皮膚病>淺部真菌病
6 ICD號碼B36.8
7流行病學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壹種常見病,占耳部感染的15% ~ 20%。大多數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溫暖潮濕地區。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 ~ 40歲最為常見。常見於壹側,多在右側,可能與右手挖耳方便有關。它發生在夏天。從直接傳播的頭癬、面癬,其他還有念珠菌、煙曲黴、黑曲黴。大部分來自空氣傳播的孢子。
引起耳廓感染的真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天青毛癬菌、細毛小孢子菌等皮膚癬菌。來源於頭癬、足癬、體癬、股癬、甲癬等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的直接傳播。這種感染也被稱為耳癬。
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體大多是煙曲黴和黑曲黴。其中黑曲黴占90%以上。其他還有念珠菌、青黴菌、犁頭黴、頂孢黴、燈盞花、根黴、口蘑等。,大部分來自空氣傳播的孢子。80% ~ 90%的外耳道炎可找到各種細菌,如假單胞菌、變形桿菌、微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和棒狀桿菌等。,當它們與真菌共存時。會加重真菌感染。
濕疹、銀屑病、外耳道脂溢性皮炎等局部原發性皮膚病變,局部潮濕,挖耳等外耳道病變以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皮質類固醇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9引起耳廓感染的致病真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天青毛癬菌、細毛小孢子菌等皮膚癬菌。來源於頭癬、足癬、體癬、股癬、甲癬等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的直接傳播。這種感染也被稱為耳癬。引起外耳道感染的病原體大多是煙曲黴和黑曲黴。其中黑曲黴占90%以上。耳部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局部潮濕、挖耳等外耳道損傷以及長期局部使用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10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臨床表現10.1耳癬以紅色丘疹和水皰開始。然後脫皮並逐漸向四周擴散擴大成壹大片布滿鱗屑的紅斑。邊緣清晰,有丘疹或水泡。可以延伸到外耳道、整個耳朵和頸面部。大多數患者有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的病史。自覺瘙癢明顯,多在壹側。可伴有手癬、體股癬、頭癬等。刮鱗加10%KOH溶液,顯微鏡下可直接顯露分枝菌絲。培養的皮膚癬菌生長。
10.2外耳道真菌病是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引起的。如果病原體是皮膚癬菌,應該叫外耳道癬。外耳道真菌病主要表現為紅斑、鱗屑、水腫或結痂和耵聹堆積。自覺癢。耳朵有飽脹感或聽力下降感,有時還會疼。如果伴有細菌感染,則有膿液和臭味。嚴重者可累及耳軟骨。
外耳道結痂多為圓柱形,表面生長有蓬松或粉狀真菌。根據病原體的不同,顏色有黑色、黃色、綠色和灰褐色。去掉痂塊,可以看到表皮紅腫,有輕微糜爛。耳膜可能充血、增厚或有潮濕的分泌物。
取耵聹或痂片,加10%KOH溶液檢查菌絲和孢子。有時見到分生孢子頭。真菌在培養基中生長。
11檢查的結果可以根據真菌的種類和病變的程度而有所不同。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黃色或煙黑色的黴菌苔,似薄膜或粉條。就像黴壹樣,有時候很簡單,凹凸不平。去除塗膜後,可以看到外耳道皮膚充血、腫脹,呈輕度糜爛,或有少量滲血。將模具塗層放在載玻片上,滴壹點10%氫氧化鉀溶液,蓋好,適當加熱。如果在顯微鏡下看到菌絲體或孢子,我們就可以做出明確的診斷。耳道內有少量膿液,可直接檢查培養,細菌滋生。有助於診斷。
取耵聹或痂片,加10%KOH溶液檢查菌絲和孢子。有時見到分生孢子頭。真菌在培養基中生長。
12的診斷可根據臨床表現和直接檢查確診。
13外耳道真菌病的鑒別診斷應與細菌性外耳道炎相鑒別。後者壹般為急性,有明顯的紅腫熱痛,尤其是耳痛。慢性外耳道炎自覺瘙癢,耳道內有少量膿液。直接檢查和培養有細菌生長。
真菌性外耳炎的治療。耳癬用復方利佐辛搽劑或咪康唑霜治療。
2.外耳道真菌病要先去除。然後塗抹制黴菌素軟膏或1%兩性黴素B溶液、克黴唑乳膏、制黴菌素溶液等。持續3 ~ 4周。如果外耳道皮膚有急性炎癥和少量滲出物。可在1g硼酸粉中加入2% ~ 4%水楊酸或制黴菌素65438+100000 U的氧化鋅粉,撒入耳中。
3.合並細菌感染的患者,局部加用氯黴素或金黴素或其他抗生素制劑。
15的預後是外耳道嚴重真菌病可能累及耳軟骨。
16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預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外耳道幹燥,不要用不幹凈的東西挖耳朵,及時擦去耳內積水和滴酒,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17相關藥物咪康唑、兩性黴素B、克黴唑、水楊酸、氧氣、氧化鋅、硼酸、氯黴素、金黴素。
與真菌性外耳炎相關的藥物——硝酸咪康唑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