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由中國電視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秘書長張喜安主持。國家民委原副主任昂本,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視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評論家協會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學藝術評論家協會聯合會主席鐘,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電視藝術中心主任,浦永生, 國家民委辦公廳巡視員、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原副主任王衛國,中央電視臺電視頻道節目負責人郭婷,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部主管編輯上官汝業,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慶瑞,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副會長楊力,中國藝術報社社長向雲菊,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李春麗, 《當代電視》主編,原《求是》雜誌副書記,原《求是》雜誌影視中心副主任程,原國家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長等專家出席會議。
雲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紅平,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大進,雲南省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國祥,副總經理李建生,雲南省委宣傳部文創中心主任許,雲南省委宣傳部文創中心副主任李益群,昭陽區委副書記、市長陶藝,郭曉冬, 昭通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昭通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大慶,昭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誌出席會議。
雲南題材影視口碑收視率雙豐收
會上,雲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紅平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進發言:“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文投集團聯合制作的36集電視劇《鍛刀》,自2016+10播出以來,已在央視壹套、八套播出三次,創下央視2065438新紀錄
《鍛刀》的成功制作為我們提供了以下四點基本經驗:第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電視劇《鍛刀》成功的重要基礎。雲南省委高度重視,把思想和行動統壹到講話精神上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著力推動雲南文藝大繁榮大發展,明確提出目標是建設雲南文藝大軍、打造文藝升級版,著力實施“雲嶺文化名家工程”和“雲南文藝精品工程”,推動形成人才輩出、作品異彩紛呈的生動局面。雲南在扶持少數民族影視題材和抗戰題材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創作的《金鳳凰花開茶頌》、蔣孝榮、俞榮光制作的《幕府風雲》、張制作的《滇西1944》、《中國遠征軍》等。這次雲南本地生產隊生產的鍛刀更具民族和抗日色彩。
第二,堅持創新精神是電視劇《鍛刀》成功的重要保證。勇於創新創造,以精湛的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優秀的作品體現了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水平。電視劇《鍛刀》在題材上大膽創新,彌補了抗日戰爭中雲南軍隊影視作品的空白,展現了雲南軍民* * *走向全國,為抗日戰爭勝利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事實,被譽為反映民族統壹戰線的影視佳作。 開拓了中國戰爭劇的新視角和新格局,對中國戰爭劇類型電影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
第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壹的原則是電視劇《鍛刀》成功的重要衡量標準。電視劇《鍛刀》之所以能成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壹的作品,以及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作品,我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課題,試圖通過雲南軍隊抗戰的故事,彌補民族抗戰與民族統壹戰線之間的空白。從劇本創作到拍攝發行,各相關單位協調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央視的責任編輯全程參與話劇創作,保證劇本的順利完成。《鍛刀》的投資基於黨委政府給予的引導資金,向市場發行影視基金,引入上市公司蘇州石川,市場化運作管理;在同類型電視劇中,鍛刀的投入相對較低,也沒有使用‘壹線演員’,所以省下來的錢全部用於制作,所以該劇贏得了制作精良的美譽。
4.堅持以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是電視劇《鍛刀》成功的重要動力。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文藝工作,以符合文藝規律的方式領導文藝事業,充分發揮學術民主和藝術民主,保護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雲南省委充分利用雲南悠久厚重的歷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神奇美麗的自然風光,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雲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繁榮影視藝術和發展影視產業作為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重要內容,創作生產了壹批具有雲南特色、反映時代特征、受到全國觀眾喜愛的影視作品。電視劇《鍛刀》是雲南湧現的又壹部優秀影視佳作。"
昭通八位作家的集體創作
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大進說:“首先,謝謝大家。電視劇《鍛刀》從創作和拍攝之初就得到領導和專家的指導,凝聚了創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由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夏先生領銜的昭通八位作家,歷時三個月翻閱資料,采訪抗戰老兵及家屬,收集整理厚達1米的資料,再用三年時間完成劇本。
二是感動。《鍛刀》自播出以來獲得了政治上的高度認可和社會上的普遍認同,這源於其背後真實的歷史。電視劇《鍛刀》尊重歷史,還原事實,用心用情精心制作,完整呈現了抗戰時期雲南起義的歷史。劇中對‘昭通’和‘昭通人’的不斷提及,體現了昭通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讓人記住了昭通在抗日戰爭中的熱血兒女,記住了他們對抗日的俠義勇氣和崇高誌向,記住了他們敢於鬥爭、不怕犧牲的‘鑄刀精神’。
第三是希望。昭通文化資源豐富,尤其是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它是中國“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雲南早期文化的三大發源地之壹。近代以來,昭通孕育了著名抗日將領羅炳輝、雲南無產階級運動先驅李國主、愛國將領龍雲、鹿晗、曾澤生、國學大師姜亮夫、時代英雄徐洪剛等壹大批優秀人才。電視劇《鍛刀》開辟了中國戰爭劇的新視角、新格局,是壹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壹,既有傳播性又有影響力”的佳作。"
過年總理想看這部劇的第二部。
雲南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陶國祥代表制片方和制作方詳細介紹了電視劇《鍛刀》的創作和制作情況。他首先介紹,雲南文投集團作為雲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影視產業、文化演藝、文化旅遊、金融投資、文化園區開發等九大業務板塊,打造了壹批全國領先的文化項目,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努力。
2016年,雲南文投集團總資產63.9億元,營業收入38.8億元,利潤2700萬元。陶國祥說:“在影視行業,雲南文投集團按照雲南省委宣傳部的要求,承擔著‘挖掘雲南影視題材,宣傳雲南’的任務。集團壹直高度重視、勇於探索,充分依托雲南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優勢,整合影視人才和影視資金,占領影視產業制高點,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影視制作難題,全力抓好雲南少數民族作品、雲南歷史文化題材和重大現實題材,不斷推動影視產業發展。電視劇《鍛刀》是雲南文投集團總結以往創作經驗而創作的作品。《鍛刀》的初衷是:壹是貫徹落實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雲南省委宣傳部關於繁榮影視制作的要求;二是推動雲南建設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和邊疆繁榮穩定的示範區;三是充分展示雲南各族人民團結奮進、忠誠愛國的精神。雲南文投集團以講好中國故事、雲南故事為要求,精心策劃、精準定位,最終開創了“雲南題材、雲南制造、達到國家水平”的先河。
陶國祥說:“電視劇《鍛刀》定位為戰爭中民族情感的巨系統。是由著名編劇、著名導演、資深制片人和壹批知名度高、實力雄厚的演員共同打造的大片。它在故事結構和情感上都不同於以往的抗戰劇。電視劇《鍛刀》的拍攝手法是以寫實的風格聚焦普通小人物,展現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在戰爭洗禮下逐漸鍛造的民族抗日精神,可以表現出他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抱負。電視劇《鍛刀》制作完成後,雲南文投集團在首輪發行中采用了地面網臺同步的方式,不僅在央視和地方衛視黃金檔播出,還在愛奇藝、優酷、騰訊、樂視、搜狐五大熱門視頻網站播出。播出平臺覆蓋了全國觀眾的主流收視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2016年不僅刷新了CCTV 8近三年的收視紀錄,成為‘電視劇之王’,還在五大熱門視頻網站收獲了超過18億的點擊量,觀眾超越了中青年的年齡限制,贏得了全國的喜愛。觀看該劇後,雲南當地各族人民深受感動和鼓舞,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自豪感。今年大年初壹,我接到央視的電話,說總理辦公室讓我們當天去送鍛刀光盤,總理要看電視劇,我們就趕緊完成了投稿。春節期間,總理還牽掛著雲南邊境地區的各族群眾,讓我們把電視劇送審。我們的內心感到無比幸福。總結電視劇《鍛刀》的幾個成功經驗:壹是中央精神的準確引導和雲南省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文化企業要認真領會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和要求,積極謀劃,開拓進取,實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戰略。二是發揮雲南本土作家優勢,深挖雲南本土題材。該劇以雲南六大歷史片段為背景,分別是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滇西抗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海城起義、昆明起義。三是充分依托北京的人才資源。該劇影視劇本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夏創作。著名編劇徐冰組織策劃,資深編劇王軍編劇。劇本歷時3年,輕松擬稿,精心制作。第四,充分利用北京的影視平臺和影視資金,共同打造。我們在北京成立了雲紋電影投資公司,以確保各個環節的溝通順暢和工作的最大準確性。第五,該劇彌補了歷史空白。該劇充分展現了滇軍在大陸抗戰的歷史,也深挖了雲南民族醫藥的歷史,成功植入雲南白藥。電視劇的對白和臺詞中使用了大量雲南地方和地域名詞,真實再現了雲南歷史。全劇在弘揚雲南自然風光、人文情懷、民族團結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是‘雲南題材,雲南制造’的標誌性力作。”
在演講的最後,陶國祥宣布了另壹個好消息:“電視劇《鍛刀二》已經簽署了相關拍攝協議,開拍。”央視負責電視劇部的編輯上官茹葉介紹了央視八套和壹套《鍛刀》的收視率統計:“鍛刀是我們去年播出的壹部電視劇,最高單集收視率2.58%,最高單集收視率11.45%,全劇平均最高收視率2.18%。基本上CCTV 8套都有壹批收視率超過1%的,但是超過2%的很少見。《鍛刀》收視率平均能破2%,是我們去年播出的無可爭議的‘劇王’。第壹集收視率1.63%,最後壹集攀升至2.28%,最後10集都在2.2%左右,非常穩定,說明該劇的收視率粘性和忠誠度非常高。去年我們8套在臺灣15播出頻道,第壹次成為第壹名,包括鍛刀的貢獻。”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對電視劇《鍛刀》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給予了高度肯定,但也指出了該劇的不足之處。希望創作團隊再接再厲,繼續創作出更多更好地講述雲南故事和味道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