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復實施計劃1
惠城區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殘聯《關於印發廣東省殘疾人居家康復服務實施辦法的通知》(粵殘聯〔20xx〕63號)和市殘聯〔20xx〕7號文件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壹、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1)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殘疾人工作,以殘疾人需求為導向,切實為殘疾人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幫助肢體殘疾人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進壹步提高生活質量,使他們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2)工作原理。
1,堅持社區康復與家庭康復相結合,身體康復與心理社會康復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政府主導?購買服務?專業服務原則;
3.堅持政府機構與社會組織相結合的服務原則。
二、任務目標
在惠城區有條件的社區開展居家康復服務試點工作,逐步在全區推廣。
8月,20xx開始在橋東、橋西、河南岸三個街道開展30例居家康復服務,年底前將在江南、江北、龍鳳、小金口、水口五個街道推廣40例居家康復服務。
三、康復救助對象和標準
(壹)康復救助對象。
申請家庭康復服務的殘疾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具有惠城戶籍,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二代),有康復需求;
2.屬於城鄉低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的殘疾人。
(2)救助標準。
除省、市財政安排的專項救助資金外,區財政按規定每人每年安排專項救助資金和工作經費1000元。
第四,服務規範
(1)服務方式。
政府購買服務,為肢體殘疾人提供以家庭為基礎的康復訓練、康復護理和社會工作等綜合康復服務。
(2)服務內容。
1.康復訓練:具有職業資格的康復醫師為重度殘疾人提供功能評估、運動療法、物理療法、作業療法、生活能力訓練、語言矯正、訓練指導等服務。
2.康復護理:有專業資質的護士上門為重度殘疾人提供翻身、飲食護理、洗漱護理、排泄護理等康復護理服務。
3.社工服務:持證社工為重度殘疾人或其家庭提供心理咨詢、個案工作、小組活動、轉介等服務;向殘疾人及其家庭傳達政府相關政策,協助辦理殘疾人證、各種救助、低保等。;建立殘疾人及其家庭資源網絡,分享他們的患病經歷和護理經歷;為他們提供誌願者匹配服務,如經過培訓的誌願者上門服務、義務理發、義務維護輔助器具、報紙閱讀等。
(3)服務時間。
1,康復訓練:每周2次,每次約1小時,每年總服務時間不少於90小時;
2.康復護理:每周1-2次出診,每次1小時,每年總服務時間不少於90小時;
3.社工服務:每月1-2次訪問,每次1-2小時,每年總服務時間不少於20小時。
(4)服務目標。
最大限度地幫助重度殘疾人,防止並發癥的發生和殘疾程度的加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就業能力,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從而達到功能重建、提高生活質量和融入社會的目的。
(5)服務質量評估。
通過工作卡檢查和核實服務質量。
定期組織康復技術專家對康復對象的康復效果進行評估。
(康復評定標準另行制定)。
動詞 (verb的縮寫)組織和實施
(1)組織結構。
成立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實施領導小組和惠城區肢體殘疾康復技術指導中心。
領導小組由區殘聯主席任組長,殘聯分管康復的副主席、衛生局黨委成員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區殘聯康復股。
項目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政策指導和任務經費。
技術指導中心負責制定肢體殘疾康復機構技術人員的工作規範、業務培訓、工作指導、監督檢查。
(2)實施步驟。
1,宣傳培訓階段(20xx年8月1-15)
制定工作計劃,舉辦家庭康復服務培訓課程。
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推進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營造關愛殘疾人的氛圍和社區環境。
2.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需求評估階段(20xx年8月16-30)
社會工作者、有執照的康復師和執業護士來對殘疾人進行功能評估,以確定他們需要的服務。
3.全面開發階段(20xx年9月1 -20xx年6月30日)
開展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建立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個人檔案,根據實際情況對重度殘疾人進行幫助,防止並發癥的發生和殘疾的加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功能的恢復,以達到有效康復。
4.匯總階段(20xx年7月1-30)
對全年殘疾人家庭康復試點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形成了進壹步推廣的經驗。
不及物動詞工作要求
(1)統壹思想,提高認識。
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是省政府的民心工程,關系到殘疾人事業的長遠發展。
各鎮(街道)要進壹步統壹思想,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將殘疾人家庭康復作為服務體系重點的重要性。
要梳理工作思路,明確目標任務,完善工作措施,切實把責任、措施、投入落實到位。
(二)加強與衛生部門的密切合作,確保專業服務。
各鎮(街道)要與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密切配合,為重度殘疾人提供家庭康復訓練和康復護理服務的工作平臺。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家庭康復服務的方法。
所有開展家庭康復的服務機構和康復工作者都必須取得區級技術指導中心的資質,保證服務的專業化。
(三)采取協議與工卡管理相結合的家庭康復模式,加強對服務質量的監督和考核,確保服務質量。
殘疾人家庭康復是殘疾人社區康復的內容之壹。
各鎮(街道)必須將居家康復服務全面納入社區康復網絡,利用社區康復工作模式,嚴格質量管理,提高康復效果。
同時,要建立專門的信息數據庫,按要求做好康復業務數據的統計工作。
擴展閱讀:
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的探索與思考2。
殘疾人康復是壹項拯救生命的工程。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殘疾人尤其是足不出戶的重度殘疾人、兒童和老年殘疾人的康復需求呈現出高端化、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使得原有的康復服務體系面臨嚴峻考驗和現實挑戰。
康復主要是指綜合協調應用醫療、社會、教育、職業等措施,緩解殘疾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功能障礙,使其得到全面康復,回歸社會。
殘疾人康復是恢復其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其受教育水平和就業能力、逐步回歸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的民生工程。
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殘疾人康復工作,各級政府和殘聯組織積極行動,加快殘疾人康復工作?國家康復服務示範區?建築和更高層次?人人都享受康復服務?實現目標的過程。
殘疾人康復逐步形成了以社區康復和機構康復為主要支撐的服務和保障體系。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和人口老齡化,殘疾人數量不斷增加,家庭照料負擔日益加重,殘疾人特別是不能離家的重度殘疾人、兒童和老年殘疾人的康復需求呈現高端化、多元化、個性化趨勢,使得原有的康復服務體系面臨嚴峻考驗和現實挑戰。
北京市東城區積極探索殘疾人康復服務新思路、新方法,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攻堅克難,完善機制,在全面調研、多方研究的基礎上,在全市率先啟動殘疾人居家康復服務試點工作。
經過近兩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方合作的居家康復服務模式,走出了壹條殘疾人康復新路,實現了社會服務與居家服務的有效銜接。
壹、基本情況概述
東城區有32360名持證殘疾人。
其中,視力殘疾4239人,聽力殘疾1306人,言語殘疾138人,肢體殘疾65438人,智力殘疾2346人,精神殘疾3795人,多重殘疾65438人。
殘疾人口分布不均衡,部分街道轄區不足1000人,超過4000人。具有中心城區人口密集、南北發展水平存在壹定差異、各類殘疾類別分布不均等特點。
二、主要做法
(壹)對殘疾人家庭康復需求進行詳細調查、深入分析、科學研究。
壹是發放《東城區殘疾人家庭康復需求調查問卷》,對475名七類殘疾重度殘疾人(詳見表1)進行調查。
涵蓋康復訓練、技能訓練、康復活動、輔助器具、心理支持、無障礙環境等6大類25個單項。
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的殘疾人都對家庭康復服務有需求,輔助器具適配、康復訓練、心理咨詢等8項需求比例超過20%(詳見表2)。
調查結果客觀反映了重度殘疾人的殘疾類別結構與家庭康復服務需求的匹配程度。
表1:東城區殘疾人家庭康復需求調查對象結構
殘疾男女總數的百分比%
視力殘疾33 28 61 12.84
聽力和語言殘疾1 1 2 0.42
身體殘疾195 94 289 60.84
智力殘疾36 27 63 13.26
精神殘疾29 18 47 9.89
多重殘疾5 8 13 2.74
總計299 176 475 100
表2:需求比率超過20%的個別家居康復服務項目
二是發放殘疾兒童康復需求調查問卷,對240余名16歲以下殘疾兒童進行專項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21份,有效率為92.1%。
問卷包括哪些內容?康復訓練服務有需求嗎?、?是否需要輔助器具?、?妳想提供家庭康復服務嗎?與殘疾兒童家庭康復直接相關的25個問題。
結果顯示:需要康復訓練的有155人,占調查人數的70%;需要輔助器具的有87人,占39%。
調查數據為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的發展提供了詳實的科學依據。
(二)加強領導,周密部署,紮實推進殘疾人居家康復服務工作。
首先是成立東城區居家康復領導小組,由殘聯、衛生、社會管理中心、街道辦事處等相關部門組成。
在前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東城區殘疾人居家康復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及細則》。
二是召開專題部署會,下發實施方案,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責任、任務和工作程序。
各街道根據轄區實際情況,相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組建服務團隊,確定服務對象,全面鋪開居家康復試點工作。
(三)依托社區健康管理機構,積極探索家庭醫療康復服務。
初步調查顯示,有115人需要康復護理,139人需要康復訓練,71人需要家庭病床。
為解決這壹問題,區殘聯加強了與社區健康管理中心的合作,享受殘疾人康復信息,以全科醫生家訪的形式簽訂服務協議,對殘疾人進行醫學評估和健康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服務方案,提供專業指導。
有效發揮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家庭醫生責任制?該模塊的功能是將簽約殘疾人按照體質、年齡、病情進行分類,明確責任醫生、服務團隊、預約隨訪安排、健康信息反饋等內容,使居家康復服務更加便捷、精準、有效。
(四)依托專業機構,積極探索家庭心理康復服務。
為了填補空白,區殘聯與北師大陳穎心理學院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開展家庭心理康復服務。
壹支27人的誌願者隊伍由高校心理咨詢師組成,分成9個小組,每周二、四深入26個職業康復站和部分殘疾人家中。
通過項目互動、小組合作、儀器評估、面對面咨詢輔導等方式。,以精神和智力殘疾人及其家庭為重點,開展心理康復、社會適應、意誌力提高、認知重建等壹系列訓練和指導,逐步鍛煉和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
(五)依托民辦機構,積極探索殘疾兒童家庭康復服務。
壹是充分發揮謝赫方通自閉癥康復中心、陽光路潛能開發中心等民辦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的資源優勢,對前期調查發現的` 26名因各種原因有需求但無法前往康復機構的殘疾兒童開展家庭康復。
兩家機構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聘請經驗豐富的骨幹,制定壹對壹的訓練方案,設計檔案模板,並對殘疾兒童家庭進行現場指導,充分保證康復訓練的質量。
二是根據前期調查殘疾兒童對輔助器具的實際需求,組織市、區兩級評估專家組,來到25名殘疾兒童家中,逐壹進行評估。
通過與家庭成員面對面交流,實地了解生活環境,綜合殘疾兒童的年齡、身高、殘疾程度、身體功能等客觀因素,為其量身定制輔助器具適配方案。
並為10名特殊殘疾兒童進行了個人輔助器具改造,解決了他們無法從社會上購買到適合兒童使用的輔助器具的困難。
(六)立足實際需求,積極探索家庭康復輔助器具服務。
前期調查的475名殘疾人中,有384人需要輔助器具,占80.8%(表3),60歲以上的重度殘疾人或老年殘疾人需要助行器、助視器、助聽器、生活自助器具、康復護理等輔助器具,達到100%。
表3:殘疾人輔助設備需求統計
男女在服務需求項目中占調查人口的比例
對輔助器具的評價42 26 68 14.3%
附件自適應103 56 159 33.5%
輔助器具使用指南41 24 65 13.7%
配件維修36 15 51 10.7%
輔助器具租金25 16 41 8.6%
總計248 138 384 80.8%
區殘聯根據需求,不拘泥於固有流程,努力探索新的服務方式。
針對現有政策受益人條件限制嚴格、補貼額度小、目錄單壹等問題,開展了多項特色服務。
首先是特殊適應,提升能力。
為17街道級輔助器具站配置了34臺重型輪椅和便攜式輪椅,有效滿足了部分超重人群的使用需求和功能障礙人群的短期出行需求,擴大了租用輔助器具的種類。
二是小型輔助器具填補空白。
區殘聯多方聯系專業廠家,精心挑選適合家庭使用的小型輔助器具。
為365,438+02名重度殘疾人提供了手指分割器、盲杖、揀物器等小型器具,涵蓋了視力、肢體、智力殘疾類別,填補了政策空白。
第三,有償租賃,擴大範圍。
充分調動社會機構力量,與和易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開展政策範圍外高端補充租賃新模式。
制定相關工作程序和規範,印發東城區殘疾人輔助器具服務手冊,有效滿足部分重度殘疾人對護理床、多功能輪椅等價格較高、功能齊全的高端輔助器具的需求。
第四是性格測評,量身定制。
針對前期調查中有輔助器具評估需求的68名殘疾人,區輔助器具評估專家組逐壹入戶,提出適配建議,並對其使用進行指導。
並針對12特殊殘疾的殘疾人,制定個性化方案,實施輔助器具個性化改造服務。
三、主要經驗和收獲
(壹)實施家庭康復服務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
壹是居家康復的發展,保證了不能離開家接受專業機構服務的重度殘疾人、兒童和老年人也享有接受康復服務的權利,實現了殘疾人基本公共康復服務均等化。
二是居家康復使殘疾人在熟悉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中得到康復訓練,減少了內心的孤獨感,增強了康復信心,恢復和代償了身體機能,增強了社會參與能力。
2.有利於提高殘疾人的幸福指數。
居家康復提供的專業居家服務是傳統社區康復和機構康復模式的補充和延伸。
通過標準化的模塊管理、個性化的規劃、專業化的服務質量、人性化的訓練指導、信息分析和反饋,有效提升康復服務水平,讓殘疾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專業服務;二是減輕了殘疾人的家庭負擔,降低了就醫住院率,也讓他們免去了在家庭和機構之間來回奔波的痛苦,從而提升了殘疾人的幸福感。
3.有利於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與和諧發展。
全面推進家庭康復服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日益尖銳的康復服務問題,有效提高殘疾人生活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發揚扶殘助殘的優良傳統,尊重殘疾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是人性化的選擇;也是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拓寬就業渠道、促進殘疾人事業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居家康復服務試點工作的成效。
第壹,開展專項培訓,最大化服務效果。
東城區殘疾人家庭康復培訓學校成立,為社區醫生、社工、康復服務人員、誌願者、殘疾人及其親屬提供康復服務政策、殘疾預防、基礎康復、心理支持等相關培訓,幫助更多殘疾人家庭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共舉辦了8期培訓班,培訓了600多人。
二是組建專業團隊,規範服務質量。
以區級康復服務技術資源中心為基礎,組建社區醫生康復培訓、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誌願者心理咨詢、輔助器具評估維護、社區康復協調員五個專業服務團隊,分類、有重點地為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
三是完善工作機制,個性化服務內容。
在深入調查、精心規劃和試點探索的基礎上,目前居家康復服務進展順利。
20xx年,為全區350名殘疾人提供家庭康復服務,開展康復訓練553人次,技能訓練538人次,開展康復活動912人次,發放輔助器具312人次,開展心理咨詢263人次,實施各類服務2700余人次。
心理康復服務和輔助器具個性化改造效果尤為顯著。
據統計,在接受團體訓練的187名殘疾人中,52%的人在接受心理康復服務前普遍存在抑郁情緒,17%的人經常出現應激反應。
經過壹段時間的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22%以上的殘疾人心理和行為有了明顯改善,30%以上的殘疾人形成了良好的心理體驗,與心理咨詢師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並積極配合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康復。
再比如北新橋街道殘疾人關某,家庭生活貧困。
因病導致肥胖,體重480多斤,在有人攙扶下只能短距離行走十幾米,身體各部位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出現心肺衰竭的癥狀。
東城區殘聯邀請國外專家對輔助器具進行個性化評估和定制。
多次安排評估專家組上門,根據家居環境、身體狀況等特殊因素進行全面科學客觀的評估,制定個性化方案,量身定制專用多功能輪椅床,有效解決了坐、睡、行問題。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保障機制需要長期和健全。
家庭康復是壹項新的服務項目。目前沒有完整的配套政策,沒有系統的服務標準、收費標準和評價監督機制。
在基礎設施建設、專業隊伍和設備采購、工作經費等方面還缺乏明確的政策保障。,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居家康復服務的深入和長遠發展。
(2)服務體系需要多元化。
殘疾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殘疾人家庭的居家康復服務,涉及醫療、養老、健康等多個方面。
這遠遠超出了壹個或幾個殘聯的力量。它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多方社會組織以及殘疾人所在社區和家庭的參與和配合,以尋求殘疾人居家康復的現實,解決殘疾人社會融入的困難。
(3)能力水平有待專業提高。
康復是壹項政策性、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
培養壹支懂業務、懂政策、會實踐、有愛心的康復服務隊伍,需要長期的積累。
經過多次培訓,東城區居家康復服務隊伍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與殘疾人實際需求相比,仍存在專業化程度低、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等問題。
特別是由於工資相對較低,街道和社區康復協管員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很大。部分新到人員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不足,壹定程度上制約了居家康復服務的提升。
動詞 (verb的縮寫)建議和對策
(壹)融入大局,完善機制,推進長期居家康復服務。
壹是將殘疾人居家康復工作納入政府整體規劃,總結試點的成功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聯合衛生、民政、殘聯等部門出臺《殘疾人家庭康復實施意見》。
二是根據試點情況,規範專業服務隊伍;根據殘疾人的實際需求,梳理和明確居家康復服務的項目、內容和流程,建立相關人員的服務規範和質量標準。
三是研究制定康復保障政策,擴大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使用範圍。
同時,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探索建立以政策支持為有力支撐、政府購買服務為主渠道、慈善捐贈為補充點的工作機制。
(2)整合資源,規範管理,推進居家康復服務社會化。
整合衛生、教育、民政、社會機構、愛心單位等優勢資源。,並開展居家康復服務,滿足殘疾人需求。
充分發揮殘聯作為樞紐性社會組織的作用,鼓勵專業社會機構進入居家康復服務領域,重點培育從事殘疾人急需的康復訓練、居家護理、輔助器具、心理咨詢等項目的專業機構。
形成以區級康復資源中心為技術指導、社區服務機構為重要載體、專業社會機構為有機補充的服務體系。
(3)加強培訓,以人為本,推進家庭康復服務專業化。
建立居家康復服務人才培訓機制,完善康復服務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培訓體系,充分發揮東城區康復服務培訓學校的功能:壹是定期聘請有經驗的專家開展各類康復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各類康復服務隊伍的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
二是組建家庭康復講師團,根據殘疾人及其親友的實際需求,在街道、社區廣泛開展輔助器具講座、康復課堂、心理康復拓展等活動,普及科學、通俗易懂、易於操作的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能,切實提高家庭康復服務的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