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癲癇藥物的使用
在20113年10月由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發布的第四期《藥物安全更新》中,也提示了不同抗癲癇藥物之間切換可能存在的風險。據MHRA介紹,不同抗癲癇藥物的特性差異很大,在不同制造商的產品之間切換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或癲癇失控。
癲癇:科學規範治療才是王道。
癲癇作為壹種慢性腦部疾病。目前,中國有900萬癲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40萬,其中大部分是兒童和青少年。癲癇發作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嚴重的社會後果。控制癲癇發作,爭取疾病的治愈,主要依靠神經肽的修復和再生,服用抗癲癇藥物。然而,約30%的患者對目前的藥物治療不滿意。抗癲癇治療後,癲癇患者輕易停藥、不合理換藥、濫用藥物,勢必造成嚴重後果。癲癇的治療壹定要科學規範。
另外,在癲癇的治療上,壹定不能隨便聽廣告,濫用壹些中成藥或者使用大劑量的各種藥物。這樣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給家庭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因為壹些所謂的治療癲癇的中成藥往往含有多種西藥成分,患者在服用時既不知道成分也不知道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的。其次,抗癲癇治療是壹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患者必須持之以恒。
CHM:抗癲癇藥物可以分為三類。醫生在給病人開藥時應該謹慎。
CHM根據抗癲癇藥物的特性、治療指數、溶解度和吸收情況,將抗癲癇藥物分為三類,幫助醫生和患者確定是否有必要維持某壹特定廠商的產品。
1類: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撲米酮。
對於這些藥物,建議醫生確保患者保持特定制造商的產品。
第2類:丙戊酸鹽、拉莫三嗪、perampanel、retigabine、rufinamide、clobazam、Clonazepam、奧卡西平、eslicarbazepine、唑尼沙胺和托吡酯。
對於這些藥物,應根據臨床判斷決定是否有必要繼續使用某壹特定廠商的產品,並與患者和/或監護人進行協商,考慮發作頻率、治療史等因素。
第3類:左乙拉西坦、拉科酰胺、噻加賓、加巴噴丁、普瑞巴林、乙琥胺和豇豆素。
對於這些藥物,通常不需要維護特定制造商的產品,除非有特殊原因,如患者焦慮和精神錯亂或用藥錯誤的風險。
反復發作:新技術取代藥物治療是大勢所趨。
目前,藥物控制是治療癲癇的常規方法。副作用和長期反復用藥讓太多人坐立不安。每個人堅持按時服藥壹年都可以做到,而堅持按時服藥10年誰又能保證劑量及時呢?壹些服藥十年的患者開始嘗試“神經肽修復技術”。經過壹段時間的治療鞏固,藥物逐漸減少,最後停藥,讓患者欣喜若狂!神經肽修復技術可以真正消除患者的無助感,使其康復,並且這種技術將取代傳統的藥物和手術治療。這項技術是由國內外權威專家開發的,他們有強大的力量來取代舊技術。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對這項技術深感驚嘆,他們紛紛表示,神經肽修復再生取代傳統治療將是大勢所趨。
2.抗癲癇藥物
1,苯妥英鈉又名大侖丁,作用強,療效高,對治療癲癇大發作和癲癇性發作有較好療效,但對小發作無作用,甚至可能加重小發作。藥物起效慢,壹般服用三四天左右才能看到效果。
2.苯巴比妥也是壹種抗癲癇藥物,用於治療癲癇大發作和癲癇。這種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小。
3、乙琥胺,醫生常用於治療癲癇發作。
4.苯基琥珀酸鹽,壹種用於治療輕度失神和精神運動性癲癇發作的抗癲癇藥。
5.三甲基二酮治療小發作有效,但需要兩三天才能起效,所以常用於預防小發作。
抗癲癇藥物為苯妥英鈉,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抗癲癇藥物。癲癇是壹種涉及人體神經系統的疾病,因此會產生意識不清、無法控制等不良影響。癲癇患者發病時可以服藥治療,抗癲癇藥物療效也不錯,可以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