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請幫我介紹張斌、阿城、朱天文三位作家

請幫我介紹張斌、阿城、朱天文三位作家

1- 他今年32歲,北京人,無固定職業,自稱姓 "大",名 "作家張斌"。為了能在公開場合享用這個名字,他曾經到派出所申請改名,結果沒有通過。雖然有了 "大作家 "的名號,他卻沒有壹本書在出版社正規出版,靠母親每月偷偷塞給他的200元生活費艱難度日。在網上搜索 "大作家張斌",可以找到很多關於他的評論:有人自稱是他的崇拜者;有人為他的不幸而悲憤;還有人認為他只是壹個具有多重人格、嚴重妄想癥的精神病人。

借助花535元買來的壹臺486電腦,兩年多前,他開始壹點點建立自己的網站,並尋找人氣論壇,到處發表自己的 "大作",結果引來噓聲壹片,ID也壹次次被封。

即使在喧囂的網絡中,他的孤獨依然顯而易見。而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份孤獨的背後,連接著怎樣的人生。

房間裏充滿了廣告元素

在黑暗的大樓深處,壹塊容易被忽略的門板後面,就是張斌的家。推開門板,穿過堆滿雜物的走廊,壹個聲音迎面而來:"別怕,進來吧。"

這個家位於北京西直門小區,是張斌母親單位的公房,他不用交房租。此外,張斌每月200元的夥食費和電話費也由母親承擔。自從他搬進來,媽媽就再也沒來過。她不想讓別人知道她有這麽壹個兒子。但每隔幾個星期,媽媽就會打電話叫張斌回家吃飯,並把下個月的生活費塞給他。

與樓房的簡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裏卻出奇地整潔。房間沒有刻意收拾,四周的墻壁上整齊地貼上了紅色大字的標語:"大作家張斌簽名售書"。床邊的木隔板上擺放著他自己的書,地上的壹把剪紙刀見證了每本書的誕生。

張斌背對著我們,坐在嬰兒床和窗戶之間的電腦前,白色的T恤衫上寫著 "大作家張斌 "幾個血紅的大字。在他洗得發白的牛仔褲上,也寫著同樣的標語:"大作家張斌 "和 "拉屎寶典"。

這裏的每個角落都閃爍著廣告的光芒,可惜觀眾往往只有壹個人--張斌自己。

幾分鐘後,張斌開始興奮起來。他拿出《作家張斌旅行計劃書》,上面詳細列出了他未來壹段時間的行程安排,並強烈建議我們和他壹起旅行。他理解甚至有些迷信媒體的力量,在他的語錄中有這樣壹句話:"媒體宣揚什麽,社會就流行什麽"。他想盡快變得富有和出名。也許這是所有人都潛藏的欲望,但張斌表達得比別人急切得多,成名的欲望早在幾年前就萌生了。

大學裏的 "臭復讀生"

1992年9月,張斌考入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當時該專業在北京只有壹個招生名額,能考上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和其他大學生壹樣,張斌懷揣著滿腔夢想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但開學僅壹個月,壹件偶然的事情改變了他--他被要求寫檢查,原因是國慶出遊沒有得到老師的同意(他和同學給老師留了請假條,但當時沒有得到老師的簽字?

"我哪裏寫過檢查,我只覺得這是對我莫大的侮辱"。為了躲避老師,他從教室逃到圖書館,從南郵逃到南大,從此不再正常上課。在與老師的捉迷藏中,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學期結束時,他沒有成績,不得不留級,成了壹名 "臭留級生"。他固執地在 "留級生 "前面加上了 "臭 "字,因為對他來說,留級是壹種更恥辱的經歷。

顏面盡失,他只好想辦法 "翻篇"。第二天,"我整天想著怎麽出人頭地,怎麽掙大錢,怎麽把面子找回來"。這期間,他搞過不少小發明,搞過策劃,還承包了學校旁邊的壹個小禮堂,用來給學生放電影,結果卻賠得很慘。

在周圍同學眼裏,張斌其實是華南理工大學所有北京學生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壹個。他的動手能力很強,當時校園裏很流行自己動手做小發明,組裝音響什麽的,而且做出來的東西總是比較好。他甚至還在《無線電》雜誌舉辦的發明比賽中獲得了優秀獎。據他的大學同學回憶:"那時的張斌還沒有現在的大胡子,又高又瘦,其實是個帥小夥。"

三年很快就結束了,因為總是曠課、留級,他沒能正常畢業。而 "可恨 "的是,學校把他不能畢業的消息通知了他的媽媽。壹年後,他的母親被診斷出患有癌癥,"所有人都認為是我讓媽媽生病的"。

他又留級了,學校把他安排在二年級,和比他低兩個年級的學生壹起。這讓他本該讀三年的大學變成了五年****,他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從張斌到 "大作家張斌"

"沒有大學文憑,找工作很難"。張斌畢業後的第壹份工作是給壹家電視制作公司做節目策劃,"因為策劃不需要文憑,來錢快,壹個策劃做好了可以拿到幾萬、幾十萬的提成"。但在他做的策劃中,到手的最高獎金也不過1000元,但不久他就被炒了魷魚。

他癡迷於策劃工作,在他眼裏,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存在策劃的機會。即使窮困潦倒到在賓館刷廁所為生,他也放不下對策劃的熱情。他白天刷廁所,晚上寫計劃。在夜以繼日地工作了壹個星期後,他向公司總裁提交了壹份如何吸引顧客的計劃書,但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於是他丟掉了刷馬桶的工作。

壹位有七年營銷經驗的大學同學看了他的壹個計劃後,認為 "幾乎不可能實施"。但張斌從不懷疑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他們憤世嫉俗,擔心我會做得太好,將來取代他們的位置"。

工作不如意,家人也不再相信他。弟弟罵他懶惰:"二十多歲快三十歲了,還要養活生病的母親,真不要臉。"

於是他去擺地攤,賣溫度計和熒光棒。但同時,他也開始為自己打算,他要出人頭地。轉眼間,張斌就成了 "大作家"。

2001年的壹天晚上,在地攤上賣了壹天個人連載日記《英雄還是騙子的故事》的張斌偶然在小石橋上放聲大哭:"大作家張斌,我要簽售!"從此,他又找到了壹個認識自己的理由--"我是大作家,我要簽名售書"。而他寫過的書名也是滿天飛:"金色的天空》、《27歲》、《大便的力量》等等。

此後,他以 "大作家張斌 "的名義在各大網絡論壇上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並穿著印有自己名字的衣服,在北京某處天橋上 "簽名售書"。

他說:"孤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

寂寞人生

張斌堅持的原則是,要想讓別人認可他,他必須先認可自己。但不可否認的是,在 "肯定自己 "的過程中,他的快樂僅限於自己的世界。

母親雖然默默地供養著他,卻從不和他壹起上街,也不去他的小屋看他。幾年來,她對鄰居說兒子在電信局工作。張斌害怕見到哥哥,因為見到哥哥會挨罵。即使偶爾去看媽媽,他也會選擇哥哥不在的時候。

他沒有朋友,他的生活幾乎只有他自己。他很難記起上壹次和別人面對面交談是什麽時候,這種孤獨有時甚至會讓他暫時失聲。互聯網並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多大改變,有好幾次他以為自己找到了朋友,結果卻大失所望。

幾年前,曾有壹只名叫花豬的小貓陪伴著他,但被媽媽送走了。他家的窗臺比別人家的要熱鬧壹些,這要歸功於壹只小麻雀的頻繁光顧。和他的動物朋友們相比,現實生活中似乎沒有壹個人和他有同樣的想法。

他珍惜難得的交談機會,不管對方是否樂意傾聽。他說:"再給我壹分鐘,讓我把話說完。讓別人跟我說話太難了,讓我把話說完吧。語氣近乎懇求。

告別的時候,他們已經到了樓梯口,就聽見壹個聲音在樓上喊:"下次妳再來,我把我所有的書都送妳壹套。"

2-阿城姓鐘,本名鐘阿城,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很陌生。乍壹看,妳可能想不到他是個賣餛飩的,其實,這位大少爺是皇城根兒

純散戶,鬥雞走狗玩出來的。阿城自己在書中解釋說,他的父母是包圍北平的解放軍,他取 "阿城 "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農村包圍城市。

這種說法很有趣,不難想象他是個有趣的人。說句不好聽的話,他並不出名,也沒寫過什麽作品,所以再過幾年,他可能就會被公眾遺忘。而且,他從未寫過長篇小說,即使是中篇小說

也少之又少。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中國頂級作家之壹,用北京話說就是 "大作家"。

成為 "大作家 "自然很難。

光是多產是不夠的

光是多產是不夠的

光是多產是不夠的

妳得有點精神。否則,即使壹年攢下壹個長篇,也是瓊瑤的海巖,不是壹流的。

比起阿城的靈氣,是不動聲色,藏得很深的那種,套壹句魯迅的詩來

形容,可謂是 "於無聲處聽驚雷",再比俗壹點,就是俗話說的 "咬人的狗不叫"!"

,匆匆讀過,不覺得如何。但後來壹琢磨,就會發現阿城的敘述其實大有內涵,回味悠長。

這樣的文字,如今已不多見。壹般來說,沈從文、汪曾祺、孫犁,還有阿城,都可以算是這壹派的頂尖高手,他們的作品篇幅不長,但文字都是經過精心提煉的。不像現在的小說家,壹出手就是萬言書,再看作品

作品的名字,就不是那麽回事了,害得監生臉紅心跳脖子粗,讀完之後,卻只能像阿Q壹樣氣憤地說:"媽的,又上當了。"

這就是 "阿城派"!

阿城的思想很雜,信馬列,這我不

知道,反正儒道禪的東西他都喜歡,壹般看法是他比較接近道家。上面提到的小說,很多評論家認為蘊含了中國的道家文化,書中那個 "棋癡 "王天生妳還有印象嗎

形象地說,他也下道家的棋,講究後發制人。王生這個人物也體現了道家的最高理想,他的人生態度就是兩個字:

"無為",看似軟弱無力,其實 "無為"、"無不為",強大的對手都敗在他的手下。

關於阿城與道教,華東師範大學的胡河清博士曾做過非常詳細的分析。這位胡博士十年前跳樓自殺,曾經轟動全國,

現在已經被人遺忘了。他有壹本遺著叫《道家學說》,寫得非常好,去世那年,這位導師特意找來讀,記得書中提到的幾位作家都與道家學派關系密切,比如蘇童、格非,當然還有阿城

。現在想來,確實如此。可惜這本書早就不在了。

喜歡阿城的人很多,當然也有嚴肅的批評者,比如文學博士孔慶東。孔先生曾寫過幾篇文章,專門批評阿城的壹本書

。這本書是阿城的壹些短篇小說集,寫法是古代筆記小說的寫法,估計是過於精英化,所以大段的描寫基本上沒有個人題材,導致孔慶東讀了

半天也不知道阿城在寫什麽。

暈的不只是孔先生,還有我。比如這幾句:"夜,都起來了,沙沙沙,穿上衣服"。孔慶東就批評說:"是秋夜還是春夜?什麽

人都起來了?什麽沙沙作響?又是誰披上了衣服?"(我沒有這本書,引文不是原文,大意憑記憶)

最後,我說說阿城的雜文。比較有名的是兩本集子,壹本叫《談中國小說與哲學》,寫得流暢有趣,很值得壹讀。另壹本叫《他在意大利旅行時的壹些見聞》。

他自己畫了壹些威尼斯的插圖,再加上他的妙語連珠,相得益彰。

阿城喜歡玩,玩字畫古董,甚至自己組裝汽車。他的遊記隨性而發,比老於的遊記更隨性。老於的遊法叫 "行萬裏路"。老俞的遊法叫 "苦旅",還沒玩呢,

先帶壹箱參考書準備湊八股文。壹個城市都沒有,玩是要玩的,玩得盡興了,才隨便寫幾個小玩意兒。

與阿城相比,老余少了什麽?我覺得就是 "平常心

"三個字。說起來容易,可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3-德裏達說,我只是在和我自己戰鬥。在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我國的魯迅曾經這樣做過,歐洲的康德、尼采、叔本華、福柯也都這樣做過,而這樣做的人恐怕就很少了。可笑的是,有壹段時間我也想這樣做,但都失敗了,每次都被自己打敗,被自己打敗到崩潰的地步,有時甚至失去了再戰的勇氣和力量。但我只是對自己說,站起來,繼續戰鬥,直到戰勝自己,而不是被自己打敗。

在很多人的人生中,這可能是壹個永遠無法到達的終點。但只要生活還沒有完全拋棄我們,我們就需要努力去接近它。不,即使生活拋棄了我們,我們也不能放棄,我們仍然需要更加努力地向它靠近。

我本來想說朱天文,但不知怎麽就從德裏達說起了。壹個作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被烙上許多印記,而他壹生的創作,無非就是在這些印記中尋找不同的質感,然後把這些質感刻在自己的皮膚上,成為壹個獨特的世界。這也是另壹種形式的自我戰鬥。

朱德庸的小說來自兩個世界,那是壹對戀人胡蘭成和張愛玲構建的斑駁空間。毋庸諱言,從《花憶故人》、《童年往事》到《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都是在祖輩的蔭庇下馳騁。直到《荒原人手記》,她小說新生的窄門才剛剛打開。E界的出現的確讓人意外和驚喜,突然發現小說也可以這樣寫。正如臺灣作家舞鶴所說,朱天文對 "物 "的迷戀是她小說的特色,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她不再固執於自己原有的宇宙,而是努力滿足自己為小說命名的欲望,這促使朱天文養成了 "巫癮"。從《荒人手記》開始,朱天文的《巫蠱時辰》和《釉下藍》就在壹種 "巫 "的世界裏采擷著珍貴的果實,壹個個五彩斑斕,在臺北的天空下綻放出別樣的恣意。她也是壹個巫婆,仿佛讓她世界裏的壹切都中了魔咒,都在她的筆下重新組合,那些原本的DNA秩序被破壞,在陶器的高溫烈火下提取,最終火滅色出,壹種新的文字舞蹈秩序清晰地顯現出來。文學生活的房子被她任意拆解、組裝,她正在重建壹座不同於以往的小說房子。據說,她目前正在創作的小說《巫婆的話》,開頭的第壹句話就是:"巫婆的話":的確,我曾經遇到過壹個無人陪伴的旅行者。就是這壹句話,引發了我們無盡的欲望。就像我第壹次看到電影《鸛雀樓》的名字時,瘋狂地在整個南京城找碟片,直到找到為止。

現在,誰說小說不能這樣寫?誰說小說的世界不能這樣維持?創作不就是這樣開始的嗎?如果所有的思考空間都被現有的框架所限制,人類的精神社會和文化世界的需求又如何繼續發展?

在所有優秀小說面前,任何解讀和剖析都顯得蒼白無力。它們是不可復制的,每個作家的創作也是不同的,但歸結起來,近些年來,臺灣和香港的作家似乎都在努力探究真正屬於他們個人空間的文學的意義和秩序,這是壹種不同於大陸文學的新聲音,但也是中國文學生命力蓬勃舒展的表現。在大陸,似乎有壹個韓少功正在為壹種新的不同的小說秩序而奮鬥,我們拭目以待。

附錄:朱天文簡介

朱天文,女,山東臨朐人,1956年生於臺灣高雄鳳山,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她出生於文學世家,父親朱西寧寫過長篇小說《鐵漿》,她的私塾老師是胡蘭成,深受其影響。姐姐朱天心也是臺灣著名作家,著有《古都》。曾任《三三集刊》、《三三雜誌》主編,現專事寫作。曾獲《聯合報》首屆長篇小說獎三等獎,第五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選榮譽獎,1994年以《荒原人手記》獲首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他著有多部小說、散文和電影劇本。長篇小說《巫話》正在創作中。

  • 上一篇:飛機上最多可攜帶多少化妝水?
  • 下一篇:新食品安全法對自制食品有哪些規定和要求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