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於8月2日將韓國從“白名單”中移除,7月1日,日本突然宣布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此後,韓國人在日本駐韓國大使館附近舉行抗議活動。參加者高呼口號,“我們譴責政府的安排”,“我們永遠不會去日本”,“我們永遠不會購買日本的產品”。他們還高呼,“這是我們的第二次獨立運動”。
抗日者多為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輕人,甚至兒童。有人估計有數萬人參加了抗議活動。壹名20多歲的女性說:“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來。”
日韓關系日益緊張,對日本的文化出口產生負面影響。據當地新聞報道,熱門動畫系列的最新電影《哆啦a夢》的上映日期被無限期推遲。
在韓國主要城市釜山,餐館開始向所有日本顧客張貼“禁止入內”的標誌。壹名女服務員告訴《朝日新聞》:我們應該支持韓國政府的立場,我們應該站在壹起。
另壹方面,近年來,中國對日本產品的熱情逐年上升,從馬桶蓋、電飯煲的音響設備到化妝品、日用品,無所不包。購買後的很多消費者壹般都是中國的中產階級,是理性社會的中堅力量。另壹個原因是近年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挑戰。中國制造業發展迅速,核心技術仍有待提高。比如國內智能電飯煲的廠商很多,但是和日本老牌廠商相比,技術差距還是很多,影響力和心率都略差。
日本之所以能成為亞洲第壹發達國家,主要在於科技創新能力,而制造業的核心在於創新,中國的布局相對較晚,日本人優勢明顯。出於各種原因,中國人喜歡購買日本產品。說到底還是要以技術突破為主,除了註重質量,掌握技術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