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又名白牡丹。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於浙江、安徽、四川等省,此外,江蘇、山東、江西、河北、河南、陜西、湖南、貴州等省也有栽培。浙江杭州出產的牡丹被稱為 "杭白芍",安徽亳縣出產的牡丹被稱為 "亳牡丹",四川中江出產的牡丹被稱為 "川牡丹"。杭州白芍品質最佳。根可入藥。根含芍藥苷、羥基芍藥苷、芍藥甙、苯甲酰芍藥苷、芍藥甙、β-谷甾醇、鞣花丹寧、少量揮發油、苯甲酸、樹脂、澱粉、脂肪油、草酸鈣等,並含有四種結構不明的三萜類化合物。花瓣中含有芍藥苷和山奈酚-3,7-二葡萄糖苷;花朵中含有芍藥苷。芍藥苷對動物因神經刺激引起的消化性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大鼠因三黃嘌呤引起的胃張力有松弛作用,與甘草有協同作用。芍藥和芍藥苷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能增加心肌 SG 總結,增加心臟營養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大鼠腦室內註射芍藥苷可引起睡眠狀態,反射消失;小鼠腹腔註射芍藥苷1g/kg,可減少自發活動,延長環SI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芍藥煎劑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分離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有中度敏感的抑制作用。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斂陰、柔肝、解痙、鎮痛等功效。主治血虛肝旺所致的頭痛、眩暈、胸肋疼痛、泄瀉腹痛、月經不調、崩漏、自汗盜汗、冠心病等。
I.形態特征
植株高 60-80 厘米,根大,通常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莖叢生,直立,有棱角,無毛。葉互生,具長葉柄;莖下部葉片二歧三出,小葉長橢圓形、狹卵形或披針形,長 7.5-12 厘米,寬 2-4 厘米,全緣,邊緣密生骨質白色乳突,下面沿脈疏生短柔毛。花大,直徑5.5-10cm,頂生和腋生;萼片3-4枚,葉狀,披針形,長3-6.5cm;花瓣9-13枚,粉紅色、鮮紅色或白色等,倒卵形,長3-6cm;雄蕊多數,披針形,寬2-4cm,全緣,邊緣密生骨質白色乳突,下面沿脈疏生短柔毛。蒴果直徑 6 厘米;雄蕊多數,雌蕊心皮 3-5 枚分開,無毛。續隨子莢果 3-5 枚,星狀,先端具鉤並向外彎曲,內含種子 3-5 枚,不規則圓角矩形,棕紅色或暗紫紅色,有光澤(圖 14-89)。
圖 14-89 芍藥的形態
1.花枝 2.根 3.去掉花瓣後的子房 4.雄蕊
II.生物學特性
芍藥種子貯藏後播種,生根期為 9 月底至 10 月。種子幹藏後,發芽率下降。芍藥頭狀花序的生產,分根繁殖。浙江地區壹般在9月下旬至11月為生根期,以10月生根為最盛。後期隨著氣溫下降,根系生長緩慢。每年 3 月上中旬露紅芽,中旬展葉,出苗快而整齊。4 月上中旬為現蕾期,4 月底至 5 月上中旬為開花期,花期多集中在壹周左右。花期比較集中在壹周左右。牡丹摘蕾,可以提高牡丹根的產量和質量。5-6月份根系膨大最快,5月份牡丹頭已形成新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種子成熟,8月份高溫植株停止生長,10月份開始地上部逐漸枯死。
芍藥適溫溫和,喜陽光充足,背陰或蔭蔽則生長不良,產量不高。耐寒性強,山東、河北等地種植,冬季土壤中可安全越冬。耐幹旱,怕潮濕,怕積水,雨水多易引起根部病害。土壤要求疏松、肥沃、土層深厚。以砂壤土、沙壤土、沖積壤土為好。忌連作,每隔 3-5 年再種壹次。
三、栽培技術
(壹)選地整地
芍藥以根入藥,入土深厚,應選擇土質疏松、土層深厚、地勢高燥或坡度較大、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沙壤土和沖積壤土為好。土層薄、排水不良或不易保水的沙壤土,均生長不良;粘性重、土質板結的低窪地不宜種植。坡地種植,應選擇向陽的坡地。
芍藥生長期較長,栽植時應細心翻耕培土。9月采收後,選晴天翻地,翻深30厘米以上,特別要除去草、茅草根。可根據土壤質地、排水好壞、耕作習慣的不同做畦。透水性好、排水方便的地塊,可分成幾大塊,做成平畦(種植後做成畦埂),提高土地利用率;如果土質較黏,排水不暢,則采用高畦,畦寬約 110-120cm,高 17-20cm,寬 30-40cm。無論是平床還是高床,四周都要開好排水溝,這樣可以降低床面濕度,利於排水,減少根部病害的發生。
(2)繁殖方法
可分為種子繁殖法、根繁殖法和牡丹頭繁殖法三種。但生產上均采用分根和牡丹頭繁殖。
1.種子繁殖
芍藥果實成熟後於7月底至8月初采收。采收後去掉果皮,剝出種子,新鮮種子與濕潤黃沙(1:3)混合貯藏,置於陰涼室內,促進種子成熟。貯藏期間保持濕潤,防止種子受熱發黴。牡丹種子保鮮貯藏發芽率高。播種期以9月中、下旬為好;播種過晚,貯藏期已發芽,播種時易損傷胚根,影響出苗。播種行距15-17cm,開播溝,深4cm左右,按粒行距4-5cm進種。覆蓋燒過的泥灰,施餅肥,耙平床面,覆柵欄草肥即可。第二年3月中旬育苗,每年3、4、5月份結合除草,各施人糞尿壹次,冬季地面枯黃後,全面松土除草,在床面鋪條肥或土雜肥,並施人糞尿壹次,提溝培土。兩年後培土育苗。此法生長期長,不如生根簡單,芍藥頭繁殖快,效益好。
二、芍藥頭繁殖
芍藥在收獲時,先將芍藥根從芍藥頭的發源地全部砍下,加工成藥材。留下的芍藥頭,選擇其形狀粗壯、芽飽滿、無病蟲害的,根據芍藥頭的大小、芽的多少,順其自然生長,用刀切成2-4片,每片粗壯芽2-3個,作育苗用。壹般長勢良好的芍藥,壹畝地獲得的芍藥頭可種植2-4畝。四川、安徽等省都是用牡丹頭直接栽入大田,這樣可以縮短種植年限,有利於土地流轉,但收獲的牡丹根系較細,品質較差;浙江過去是用牡丹頭先育苗兩年,然後入土再分根種植,這樣不利於土地流轉,生長年限長,但其根系較粗,品質較好。現有地區也開始采用牡丹頭直接種在田裏。
3.分根繁殖
浙江在當年冬季牡丹收獲前取消整根,促進牡丹頭分枝生根,為分根創造條件。在采收芍藥時,將較粗的芍藥根從芍藥頭承重處剪下,將根留如筆桿粗細,再根據其芽和根的自然分布,剪成2-4株,每株留壯芽1-2個和根1-2條,根長保留18-22cm,剪去過長的根,再剪去過長的根。22cm,剪去過長的根和側根,以利育苗。
芍藥頭和芍藥根的繁殖不能立即栽種,必須貯藏。方法是:選擇幹燥、陰涼、通風的房間,選壹個角落,在地上鋪上濕潤的細沙或厚8-10厘米的細土,將芍藥頭或芍藥根堆放其上。芍藥根貯藏時,芽朝上,按順序傾斜堆放,厚約15-20cm,放上蓋有濕潤細沙或泥土12cm厚,四周用磚塊或其他物體圍住。每隔15-20天應檢查壹次,因沙或泥易漏到牡丹苗孔隙中,牡丹頭露土,易幹腐,應在堆上加濕潤沙或泥10cm.貯藏中發現黴變要及時翻堆貯藏。貯藏場所不宜暴曬,堆放化肥、農藥、石灰、水泥的地方均不宜貯藏。
芍藥栽植時間壹般以10月為宜,但以早栽為好。9月上旬氣溫下降即可栽植,有利於早生根、早生長;最遲不過11月上旬,如果播種過晚,貯藏的芍藥根和芍藥頭已發出新根,栽植時易折斷。由於氣溫下降不利於生根,影響第二年生長。
種植方法,無論平畦還是高畦,按行距50-60cm,株距40cm,每畝密度保持2500-2800株。用牡丹頭種,開淺平穴,每穴栽牡丹頭2個,並排放於穴內,株距4cm,切面朝下,覆土8-10cm,做成饅頭形或屋脊形;分根下種,用鋤頭或雙齒耙開穴,穴開成35°-45°斜面,深度20cm左右,每穴栽2根,頭朝南,根朝北,?斜栽,芽與床平,兩根栽成八字形,根要栽直,用少量土固定芍藥根,然後在根尾上面施人糞和餅肥、過磷酸鈣,再覆土,如饅頭形或屋脊形即可。並在其上覆蓋條肥,適當培土。
(三)田間管理
1.施肥
栽植時要施足基肥,每畝施人糞尿1000kg,餅肥50-100kg,過磷酸鈣40kg,欄肥1500kg應施至芍藥根系末期,栽植當年需肥量少,不必追肥。之後,壹年三次。第壹次在3月中旬施紅頭肥,每畝施人糞肥1000kg,但第壹年因牡丹根太嫩,此肥濃度宜淡不宜濃,否則燒傷牡丹根,影響生長;第二次在4月上、中旬施,每畝施氯化鉀20kg,人糞肥1500kg;第三次在11月份全面清除植株,中耕除草後施入,肥料以遲效性肥料為主,每畝施菜園肥1000kg、菜地肥1000kg、菜地肥1000kg。糞肥1000kg,菜餅肥50-100kg,過磷酸鈣25-40kg,在行間穴施,並在畦面鋪肥1000kg,開溝培土。
2.中耕除草
翌年栽植紅頭花蕾出土後,應立即中耕除草,但此時牡丹根系細長,紮根不深,特別是牡丹頭栽植,不宜深鋤,切忌松動植株旁的土壤,以免移動或損傷幼根,影響生長。4、5、6月中下旬各松土除草壹次。7、8月高溫雷雨季節,應停止中耕除草。冬季11月應清除地上枯枝落葉,全面中耕除草。以後每年可松土除草3-4次。
3.摘芽
摘芽有利於集中養分,促進植株和根系生長。壹般在4月中旬花蕾已長出時,選擇晴天將花蕾全部摘除;集中處理。對於要保留的植株,可適當留大花蕾,其余花蕾也要摘除,做到留種,種大而飽滿。
4、間作
牡丹原產地有間作的習慣。但芍藥是喜光作物,蔭蔽程度對其生長有影響。由於冬季種植的芍藥當年不出苗,第二年因生長發育小,株間空隙大,可適當間作,增加當年收入。壹般冬季間作蔬菜,如紅蔥、雪裏紅白菜等,夏秋季間作玉米、豆類等作物。但有的地方間作紅薯,因紅薯藤葉茂密,通風不良,常因雨水多而引起芍根黴爛,造成損失,不宜推廣。
5.排水與灌溉
芍藥喜幹燥,耐幹旱,夏季只有在植株旁壅土或覆草,才能安全越夏。但芍藥怕濕,更怕積水,常因土壤潮濕引起爛根。因此,在雨季要疏通排水溝,降低土壤濕度,減少根部病害的發生。
6.整根
四川、安徽等省種植芍藥,均不整根。但浙江種植芍藥要劈根整枝,以提高品質和產量。經過整根的芍藥根系粗壯,兩端大小均勻,根形筆直美觀,品質優良。
生根方法:壹般生根在12月上旬至12月下旬進行即可。生根時,用兩齒耙按栽植方向和坡度在植株兩側挖壹耙,然後在芍藥頭前挖壹耙,稍向上翹,但不能松動主根,要保持主根下部1/3的吸肥根不被損傷、再用竹簽或種刀將主根上部的泥土全部挖去,使主根露出2/3,然後用手抹去牡丹頭上的須根,再用小刀修剪主根2/3的側根或凸出部分。修剪後壓平。生根後,將牡丹根恢復原狀,覆土壓實。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灰黴病
(Botrytis paeoniae Oudem.)
又稱花腐病。適用於莖、葉、花部分。壹般從下部葉片的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病斑褐色,近圓形,有不規則輪紋。在天氣潮濕時長黴(病菌原子實體);莖部病斑棱形,植株折斷後呈紫褐色軟腐;花蕾、花朵發病後呈褐色、軟腐。在多雨、濕度大時易發病,6-7月發病較重。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病株殘枝落葉,集中燒毀。(2)實行輪作。(3)雨季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4)發病初期,噴施1:1:100波爾多液,每隔7-10天噴壹次。
2、葉斑病
(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iels)
[Cronartium flaccidum (Alb.etSchw.) Wint.]
危害葉片。北京夏秋季發生。葉正面為灰褐色近圓形病斑,有輪紋,上生黑黴。防治方法:發病前和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800-1000溶液,7-10天1次,連續多次。
3、銹病
又稱刺銹病。葉背布滿黃色至黃褐色顆粒(夏孢子堆)。後期葉面出現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灰褐色病斑;葉背夏孢子堆(冬孢子堆)長出黑褐色刺毛狀物。花後5月上旬發生,7-8月發病嚴重。防治方法:(1)種植時遠離松柏類植物。(2)冬季清除殘留病株,集中燒毀或堆肥。(3)發病初期噴灑毒死蜱500倍液或波美0.3-0.4度硫酸。
此外,還有銅綠麗龜(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幼蟲為害根部。
四、采收與加工
(壹)采收
芍藥在種植三年後采收,采收期浙江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安徽、四川在8月;山東在9月。總之,采收期不能早於6月下旬,過早會影響產量和品質;晚不能超過9月,過晚不利於新根發生、養分轉化,也影響重量和品質,且不易晾曬。采收時選擇晴天,剪去莖葉,挖出根部,將牡丹頭著生的粗根剪掉,筆桿粗的根留在牡丹頭,用於播種。然後剪去粗根上的側根,修整凸面,切去頭尾,按大、中、小分別分為三個等級,在室內堆放2-3天,每天翻堆壹次,保持牡丹根部濕潤,這樣質地柔軟,便於加工。
(2)加工
芍藥加工分為搓白、煮芍、烘幹三個步驟。
1、擦白
即擦去芍藥根皮。先將芍藥根放入籮筐中,用清水浸泡1-2小時,將浸泡好的芍藥根放在木床上搓洗(木床高65-70cm,寬85-100cm,長約200cm,兩邊有欄桿,高17-20cm)。木床兩側各站兩人,各持木槌,兩端相互交叉來回推動,推入壹定量的黃沙,增加摩擦力,待搓掉皮後,用清水洗凈泥沙,浸入清水中煮熟即可。
2.煮牡丹
將鍋中的水燒開至80-90℃,將牡丹根從水中撈出,放入鍋中煮,每鍋放牡丹根15-25公斤,鍋中的水以淹沒牡丹根為準。煮時要不斷上下翻動,使根受熱均勻,保持鍋水微沸。壹般來說,小牡丹根的煮沸時間為 5-8 分鐘,中等粗細的牡丹根為 8-12 分鐘,大牡丹根為 12-15 分鐘。牡丹根是否煮透,可以用以下方法檢驗:(1)從鍋中選取幾條牡丹根,用嘴對著牡丹根吹氣,看牡丹根上的水很快幹了,說明牡丹根煮好了。(2)試著用竹針刺壹下,如果容易刺破,說明已經煮好了。(3) 用刀切下壹片薄片,看切面顏色是否壹致,說明已經煮好。(4)在切面上用碘酒擦拭,見切面的藍色即退去,說明芍藥根已煮熟。煮牡丹根時,以上幾種方法結合使用效果很好。煮好的牡丹根應迅速撈出鍋外,送至曬場鞣制。
3.曬幹
煮熟的牡丹根立即送曬場薄攤先曝曬1-2小時,逐漸將牡丹根堆厚曝曬,使表皮慢慢收縮,這樣曬幹的牡丹根,表皮的皺紋細致,色澤好。曬太陽要不斷地上下翻動,中午陽光太強,用竹席等物遮住芍藥根,下午3-4點再攤開曬。暴曬3-5天後,將牡丹根在室內堆放2-3天,促進水分滲出,再繼續暴曬3-5天,這樣反復堆曬3-4次,才能晾幹。曬牡丹根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而不達,反而曬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