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卻至81 ~ 82℃,反應2h。檢查遊離水楊酸合格後,降溫至65438±03℃,析出晶體,過濾,洗滌,幹燥,65 ~ 70℃氣流幹燥得到乙酰水楊酸。
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或稍有醋酸味,微溶於水,易溶於乙醇,溶於乙醚和氯仿,水溶液呈酸性。
擴展數據:
阿司匹林通過擴張血管在短時間內緩解頭痛,對鈍痛的療效優於急性疼痛。因此,該藥物可緩解輕度或中度鈍痛,如頭痛、牙痛、神經痛、肌肉痛和月經痛。
同時能使被細菌熱原升高的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點恢復(降低)到正常水平,因此也用於降低感冒、流感等發熱。本品只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和發熱的原因,所以要同時使用其他藥物參與治療。
阿司匹林的發展歷史:
早在Charles的1853中,Gerhardt就用水楊酸和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楊酸(乙酰化水楊酸),但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65438年至0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又將其合成,並為其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極佳。
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確實第壹次合成了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老板、著名化學家阿圖爾·艾肯格林的指導下成功的,並且完全采用了艾肯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
阿司匹林在1898上市,發現它還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含羥基聚合物如聚乙烯醇和醋酸纖維素熔融酯化,使其成為大分子。所得產物的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比遊離阿司匹林更持久。
1899由德萊塞引入臨床,命名為阿司匹林。根據文獻記載,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是菲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但在這項發明中,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肯格林(Artur Eichengreen)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阿圖爾·艾肯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到1949之間。
百度百科-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