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泡病是壹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是蹄冠、趾間、蹄部和蹄跟皮膚出現水皰和爛斑,有的病豬鼻盤周圍、口腔粘膜和哺乳母豬乳頭也有同樣的病變。病原體是腸道病毒屬的豬水皰病病毒,與人腸道病毒柯薩奇B5有抗原親緣關系,可在糞便和腌肉中長期存活,對消毒劑也有很強的抵抗力。
流行病學:
(壹)流行病學特點: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其他動物不感染。人類有壹定的易感性。病豬和帶病毒豬的糞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皰皮膚、水皰液中含有大量病毒,通過病豬與易感豬的接觸,病毒可通過受損的皮膚、消化道等傳播到人體內。壹是通過病豬與豬及其肉制品的轉運引起;二是通過飼餵未經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腳料引起;三是通過被汙染的車輛、器皿、用具和飼餵器傳播。該病壹年四季均可發生,在生豬高度集中、轉運頻繁的單位,如生豬收購場、生豬中轉棚和堆場,傳播速度較快,發病率高達 70%-80%,病死率較低。在分散飼養的情況下,很少引起流行。
(2)臨床癥狀:潛伏期2-4天。發病初期,體溫升高至40-42攝氏度,在蹄冠、趾間、蹄跟出現1個或數個黃豆至蠶豆大的水皰,隨後水皰融合擴大,1-2天後水皰破裂形成潰瘍,露出鮮紅色的潰瘍腸面,常在蹄冠周圍皮膚和蹄殼間出現裂縫,疼痛加劇,跛行明顯。嚴重時,由於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化膿,造成蹄殼脫落,病豬臥地不起,食欲不振,精神沈郁。在蹄部發生水泡的同時,有些病豬的鼻盤周圍、口腔粘膜和哺乳母豬的乳頭也會發生水泡。偶爾有些病豬會出現中樞神經紊亂的癥狀(約占 2%)。壹般經10天左右可自愈,但對初生仔豬可引起死亡。
(3)實驗室檢查:取早期病豬的水皰皮或水皰液放入青黴素瓶中檢查。現可接種乳鼠試驗,將病料制成1~5懸液,每毫升加入青黴素1000單位、鏈黴素1毫克,室溫放置2~4小時,上清液即為待檢病毒液。然後取 1-2 日齡和 7-9 日齡小鼠各 5 只,同時皮下註射病毒液 0.1 毫升,若-2 日齡小鼠死亡,而 7-9 日齡小鼠不死亡,即可診斷為豬水皰病。血清學診斷常用補體結合試驗和反向間接血凝試驗。
二、鑒別類癥狀:本病的臨床癥狀與口蹄疫、帶狀皰疹性口炎相似,特別是單純豬口蹄疫與豬水皰病的流行情況和癥狀幾裏完全相同,更難鑒別。
(壹)口蹄疫:壹般口蹄疫是流行性或大流行發生,牛、羊、豬先後或同時發病,而豬水皰病是地方性流行,只有豬發病,牛、羊不感染,比較容易區分。發生單純豬口蹄疫時,擠奶仔豬病死率較高,可達60%,個別牛、羊也可發病,用水皰皮或水皰液制成懸液,向9日齡以下乳鼠皮下註射,全部死亡;而豬水皰病對仔豬的病死率較低,牛、羊均不感染,2%的病豬出現中器神經失調癥狀,病理組織學檢查,常見輕度或中度非化膿性腦炎變化,用水皰皮或水皰液制成混懸液,給7-9日齡和2日齡乳鼠皮下註射,僅2日齡乳鼠死亡,7-9日齡乳鼠不死亡。
(二)水皰性口炎:由水皰性口炎病毒引起,好發於馬、牛、豬的口腔粘膜,偶見於蹄冠和趾間皮膚的水皰,常在壹定區域內分布,發病率和病死率很低,多發於夏季和初秋。取水皰液,接種於馬、牛、豬、豚鼠舌上,均起水泡,向牛肌肉註射不發病。而且水皰病不傳染馬和牛,發生無季節性,發病率很高,以蹄部病變多見。
三、防治措施
(壹)治療:按口蹄疫的治療方法處置,可促進康復,縮短病程。
(二)防:
1.防止疫情傳入:不從疫區調入生豬及豬肉制品,屠宰下腳料和泔水要煮沸後再餵豬。
2.疫區和受威脅區應定期進行預防註射,應用乳酸化弱毒苗和細胞培養弱毒苗,肌肉註射4-8天後產生免疫力,保護率達80%,免疫期6個月以上,也可應用細胞培養滅活苗。豬水皰病高免血清預防接種,每公斤體重註射0.1-0.3毫升,保護率90%以上,免疫期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