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痛經的病因、臨床表現和診治方法有哪些?

痛經的病因、臨床表現和診治方法有哪些?

婦女在經期或月經前後,小腹周期性疼痛,影響生活和工作,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痛經在西醫上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中醫的痛經雖然包括西醫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但以原發性痛經為主。繼發性痛經的中醫治療還應結合辨證施治,才能提高療效。

壹、病因病機痛經的病因病機是 "因經而痛",所以痛經的發生,是痛經的病因與月經前後,機體氣血變化的特殊內環境相結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或 "不榮則痛 "或 "痛則不通"。"不榮則痛"。臨床常見的病因病機有:氣滯血瘀、寒凝胞中、濕熱下註、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的臨床表現是以患者在月經期或月經前後發生明顯的下腹疼痛為主要診斷依據,即 "因經而痛"。臨床上,根據患者的主訴和表現,多將痛經程度分為重度、中度和輕度。

(1)重度:月經前後小腹疼痛難忍,坐臥不安,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必須臥床休息,伴有腰酸、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嘔吐、腹瀉或肛門墜脹,使用止痛措施不能明顯緩解。

(2)中度:經期或經期前後小腹疼痛難忍,伴有腰痛、惡心嘔吐、四肢冰冷,采取止痛措施後疼痛暫時緩解。

(3)輕度:月經期或前後小腹明顯疼痛,伴腰部疼痛,尚能堅持工作,有時需服用止痛藥。

2.診斷 婦科檢查可診斷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盆腔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或可見宮頸管狹窄,子宮發育不全或過度後傾後屈者,為原發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多見於月經初潮後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

由盆腔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或生殖器腫瘤等,屬於繼發性痛經。

這種疾病應與宮外孕、流產等陰道出血伴有下腹痛的病癥相鑒別。此外,其他疾病的腹痛也可能發生在月經期或在月經期加重,因此應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三、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型

辨證月經期小腹脹痛。或陣發性絞痛難忍,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冷汗淋漓,甚則昏厥。或經前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出痛減,或痛止後有膜狀物排出。

舌質紫黯或舌邊有瘀點,苔薄白,脈沈細或滑數。

治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膈下血瘀湯加減方:川芎10g,當歸、赤芍、白芍、桃仁、枳殼、延胡索、牡丹皮、香附各15g,五靈脂、蒲黃各9g,紅花、甘草各6g.水煎服。

加減如肝郁血瘀、經前乳房脹痛、煩躁易怒明顯者,可用逍遙散、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如膜樣痛經,宜在主方中加祛瘀溶膜之品,如三棱、莪術、姜黃蟲、山楂、雞內金、肉桂等;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痛經,方中可選加水蛭、三棱、莪術、姜黃蟲,方中可選加水蛭、三棱、莪術、土鱉蟲、三七、三七粉、血竭、雞內金、蜈蚣。

2.寒凝胞中

辨證為小腹冷痛或絞痛。熱則痛減。月經推後,經量少,經色黯淡,有小血塊。面青唇白,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質青紫,苔白,脈沈緊。

治以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湯的配方是:

少腹逐瘀湯: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靈脂9克,蒲黃9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幹姜5克,肉桂5克、芍藥15克,沒藥12克,益母草30克,艾葉15克,水煎服或藥渣煎服,每日1劑。

2.加減若屬陽虛內寒之體,則用溫經湯加熟附子、艾葉、小茴香,以溫經通絡、暖宮止痛。

3.濕熱下註型

辨證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伴腰骶部脹痛。多見平時下腹脹痛不適,經期或低熱起伏或小腹灼熱感,白帶較多,色黃質稠,有臭味。舌質紅,苔黃或膩,脈弦數。

治以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方用清熱化瘀湯加減:當歸、白芍、桃仁、延胡索、牡丹皮、七葉壹枝花各15克,川芎、生地各10克,黃連9克,香附、莪術各12克,紅花9克,丹參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4.氣血虛弱型

辨證經期或經後小腹疼痛,或小腹及陰部空虛,喜按。或月經推後,經量少,經色淡,質稀。面色蒼白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則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方用當歸芍藥湯加減: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澤瀉5克、30克、何首烏12克、黃精15克、黃芪15克、人參20克。

5.肝腎不足型

辨證為經水將滌或經後腹痛,腰膝酸軟。月經推後,經色淡暗,量少質稀,或頭暈耳鳴,或潮熱,目窩暗。舌紅少苔,脈沈細無力。

治以補腎養肝止痛。

方用調肝湯加減:當歸15g、白芍15g、山茱萸15g、巴戟天15g、明膠15g(烊化)、山藥20g、甘草6g、太戊15g、益母草30g、香附12g、石楠藤15g.水煎服,每日1劑。

四、輔助治療

1.成人藥方

(1)三七痛經膠囊,傷科七厘散,雲南白藥(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2)烏雞白鳳丸(適用於氣血虛弱型、肝腎不足型)。

(3)七生香砂丸、百寶昆順丹、婦科十味片、婦女痛經丸或活血調經丸(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4)艾附暖宮丸、烏金丸、調經腹痛丸、調經丸或婦人金丹(適用於寒濕凝滯型)。

(5)寧坤養血丸、參茸養榮丸、十全大補丸或當歸養血丸(適用於氣血兩虛型)。

2.驗方

(1)三七,每次3-5克,每日1-2次,經前或經期,開水沖服(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2)幹姜、艾葉各10g,薏苡仁30g。前兩者水煎取汁,薏苡仁粥以八成熟者用汁煮至熟爛,壹次溫服(適用於寒濕凝滯型)。

(3)黃芪20克,當歸20克,白芍15克,澤瀉10克,粳米100克,紅糖適量。黃芪、當歸、白芍、澤蘭煎 15 分鐘,去渣留汁,入粳米煮粥。將熟時,加適量紅糖即成(適用於氣血虛弱型)。

(4)丹參、延胡索30克,牛膝、紅花、郁金15克,白酒250克。

將丹參、延胡索、牛膝、紅花、郁金倒入瓶中,用白酒浸泡,加蓋密封半月。每隔 3 天,用力搖晃瓶子 1 次,每次約 3 分鐘。月經前兩天開始飲用,每天3次,每次1~2勺,待經血幹凈後停止飲用。連服4個月經期為1個療程(適用於氣滯血瘀型)。

(5)荔枝、沈香、黃酒各30克。將荔枝、沈香研成細末,混入瓷瓶中密封保存,每次痛經發生前1天開始服用,每次服6克,以黃酒適量調服,每日3次(適用於氣滯血瘀型主證)。

3.針灸治療

(1)取足三裏、三陰交穴,配合針刺、瀉法,留針30分鐘,對實證痛經止痛效果顯著。在下次月經來潮前壹兩天或來潮時,每天針灸壹次,壹般2~3次即可治愈。也可以用三陰交配合關元或中極,按同法治療。或先起針,再用溫和灸10~20分鐘。

(2)取髂八穴,用艾卷灸30分鐘,每日2次,對虛證痛經或假中實痛經有溫經止痛之效。

4.外治法

(1)白芥子、面粉各15g,將白芥子搗成細粉,加入面粉,用開水調勻,制成餅狀。趁熱貼臍部,3~4小時痛止。

(2)肉桂10g,山茱萸、茴香各20g,***研細末,加白酒適量,炒熱。乘熱(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敷於臍部,再用膠布固定,每月月經前敷3天即見效,用於寒凝滯氣之痛經,若屬濕熱下註之痛經,抗病轉劇。

(3)乳香、沒藥共研細末,水調為餅。貼於臍上,用膠布固定。

五、調理

(1)痛經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所以要調節心情配合治療。

(2)月經期間註意寒溫適宜,節寒。

(3)很多痛經治愈後,由於七情內傷,或生活失調,都可復發。

  • 上一篇:165438+10月65438+6月6日南通啟東開展區域核酸篩查(10月65438+6月6日南通啟東開展區域核酸篩查的通知)
  • 下一篇:藥學非甾體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