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1]也就是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從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作物(煙草)1983年誕生起,到美國孟山都公司轉基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鮮轉基因西紅柿1994年在美國批準上市為止,轉基因食品的研發迅猛發展,產品品種及產量也成倍增長,轉基因作為壹種新興的生物技術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確定性,使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
我國規定轉基因食品從2002年3月20日起都要貼上明確標識。但直到今天,國內市場的轉基因食品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加標識,許多人並不知道餐桌上哪些是轉基因食品。
保持生物生命特征的物質是細胞核中的基因(DNA)。所謂轉基因生物,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將DNA進行人為改造的生物。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如抗病蟲害、增加營養成分)的基因片斷,通過基因技術加入到目標生物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全球轉基因農作物耕種面積為170萬公頃,到了2000年增至442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的耕種面積,約占總耕種面積的80%。
美國是種植和銷售轉基因作物最多的國家,根據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統計,目前美國市場上出售的食品中,有50%以上的產品是經過生物工程處理過的。
維護環境的綠色和平組織是反對轉基因食品最堅決的團體之壹。但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廣泛銷售轉基因食品的國家中,還沒有出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有不良影響的報告。
愛心提示:轉基因作物在世界廣泛種植,美國、阿根廷、加拿大為全世界種植轉基因作物最大的國家,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量居世界第四。
2002年3月農業部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確定第壹批標識管理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大豆種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種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種子、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種子、鮮番茄和番茄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