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館內部參考圖圖源圖蟲(660422801751408641)
1.《古爬行動物》
古爬行動物廳向觀眾展示了生物界兩億多年前的景觀,並以總鰭魚、魚石螈、蚓螈和異齒龍為代表,演示了脊椎動物從水域向陸地發展的復雜過程。大廳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龍骨架群,如中國人發現的第壹條恐龍——許氏祿豐龍,體長達26米的井研馬門溪龍,背上布滿劍板的沱江龍,威風凜凜的永川龍,展翅翺翔的翼龍,稱霸海洋的魚龍。多媒體電腦可以讓觀眾欣賞到恐龍的原始埋藏狀態,並通過“化石搜尋器”來體味古生物學家挖掘恐龍化石的艱辛和樂趣,從模擬地層演示中體會到地球滄海變良田式的重大地質變化過程......
2.《古哺乳動物》
《古哺乳動物》大型專題展覽展覽面積480平方米,較之改陳前的展覽,化石標本數量增多,***展出了108件展品,展出了古哺乳動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代表動物。第壹部分中生代哺乳動物演化,第二部分新生代哺乳動物發展與繁榮,第三部分第四紀哺乳動物專題,第四部分為靈長類演化,突出展示了占祥上猿標本。重要標本有侏羅獸、翔齒獸、階齒獸、劍齒虎、巨鬣狗、三趾馬、黃河象、猛獁象、巨犀、和政羊等等。其中展出的恐龍滅絕後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動物階齒獸的復原圖和骨骼標本;龐大的象類家族高4米長8米的黃河象、鏟齒象等化石標本是原有展廳的特色之壹。
3.《無脊椎動物的繁榮》
“無脊椎動物的繁榮”展覽重點講述了化石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寒武紀大爆發,無脊椎動物的繁榮等重大歷史事件;清晰地展示了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的原生動物到多細胞的後生動物,又歷經二胚層階段、三胚層階段最後到脊椎動物起源的生命進化歷程。
4.《恐龍公園》
改造後的《恐龍公園》煥然壹新,23條活靈活現的恐龍、兩只翼龍以及壹只和最早恐龍生活在壹起的堅喙蜥構成了不同的組合,分別代表了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不同時期的恐龍世界的面貌。
5.《植物世界》
展覽面積850余平方米,展出的植物化石和各類現代植物標本多達1200余件,三個展廳分設“植物演化”、“被子植物的繁盛與適應”和“植物與人類”三部分內容。
6.《人之由來》
覽主要從觀眾所關心的“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兩個問題來設計展覽內容。展覽從“作為個體的人之由來”、“人對自身來源的探索”、“人是動物”、“人是特殊的動物”和“作為特殊動物的人之由來”五個方面與觀眾進行交流與探討;而在“現代人之由來”部分,展覽則講述了從“托曼”至現代700萬年間發生的故事。
7.《神奇的非洲》
展覽以世界輪椅基金會創始人、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美國肯尼斯·貝林先生捐贈的非洲珍貴動物標本為基礎,還原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生境,並結合中英文圖板和各種新奇的現代化展示技術手段,準確、科學地將非洲大陸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栩栩如生地再現於觀眾面前,充分地展現了非洲大陸的神奇。
8.《動物--人類的朋友》
百件體型各異、姿態優美的館藏珍貴動物標本,集體亮相在北京自然博物館800多平米展廳內,觀者似乎漫遊在多姿多彩的“動物王國”,感受動物之美的真諦。真可謂空中飛的、水中遊的、草棵裏蹦、地上爬的、應有盡有,令人嘆為觀止
9.《走進人體》
展覽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標本為依托,系統展示了人體構造的科學內容,並以樸實無華的視覺語言,向觀者講述人體各器官的結構和功能。
10.《水生生物館》
包括演化廳、淡水廳和海水廳。觀眾在這裏可以學習魚類起源和演化的相關知識,觀察水生生物的生活情況,了解其生活習性以及行為特點。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