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簡介:蓯蓉(cōng,róng),又名大蕓,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
蓯蓉入藥,由來已久。它甘而性溫,鹹而質潤,具有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的特點。正因為它補性和緩,才有蓯蓉(從容)之稱。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關於肉蓯蓉的論述如下:
「釋名」亦名肉松容、黑司命。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
1、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2、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3、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沈香末壹兩,***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4、消中易饑(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5、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幹,燒成煙熏傷處,累效。
藥學家有關蓯蓉的論述,並且進壹步分析、研究了蓯蓉的性質和功能。其中寫道:“大蕓與羊肉煮食,可治‘五為七傷’,腹中寒熱病,強陰益精髓”,‘以其溫而能潤、滑而不瀉、常補不峻、峻而精血、興陽助人”;本經謂其“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大明》稱其治“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醫藥界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對蓯蓉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表明,蓯蓉含有微量生物堿及結晶性中性物質,確有治療腰膝冷痛、婦女不孕、神經衰弱、聽力減退的功效,還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並可作為膀胱炎、膀胱出血、腎臟出血的止血藥用。
產地呼壹錫高原、烏蘭察布、鄂爾多斯、東阿拉善、西阿拉善。中國甘肅、青海、新疆;俄羅斯、蒙古、伊朗。
蒙藥名 呼吉日色格壹查幹高要
別名 肉蓯蓉
學名 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 (列當科)
形態特征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內質,圓柱狀,黃色。鱗片狀葉卵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在莖下部排列緊密,上部較疏松而漸長,黃色或淡褐黃色。穗狀花序圓柱形,長5—20厘米;苞片卵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小苞片披針狀矩圓形,邊緣多少被綿毛或無毛,與萼近等長;花萼鐘狀,淡黃色或白色,長度約為花冠管的三分之壹,5淺裂,裂片卵形或近圓形;花冠管狀鐘形,管部白色,裂片半圓形,淡紫色,管內面離軸方向具2條凸起的黃色縱紋,幹後常保持原色不變;雄蕊4,二強,近內藏,花藥與花絲基部具皺曲長柔毛,花藥頂端具聚尖頭;子房上位,具4條呈“丁”字形的側膜胎座。蒴果橢圓形,2瓣開裂;種子近球形,直徑0.4壹0.5毫米。花期5—6月,多在雨後出地面,果期6—7月。
產地產量 產錫林郭勒盟西北部、烏蘭察布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及甘肅河西地區產量較多。
生長習性肉蓯蓉是壹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是壹項較有前景的產業。分布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功效,主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入藥部分 肉質莖入藥。
采集加工 春季采挖,除去華序,洗凈泥土,曬幹,切片備用。
性味功能 中藥味甘、鹹,性溫。補腎壯陽,益精,潤腸。
蒙藥味甘、鹹,性溫。平息“協日”,消食,益精。
主治 中藥治虛勞內傷,腰膝冷痛,陽痿,滑精,不孕,體虛便秘。
蒙藥治泛酸,胃脹,“協日”頭痛,陽痿,遺精,早泄,赤白帶下,腰腿痛。
用量用法 中藥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蒙藥多入丸散劑。 1、對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響蓯蓉水溶液50mg/kg或100mg/kg給於小鼠觀察各項免疫功能指標。結果:脾臟和胸腺重量從85±12和37±6mg/kg增加到140±12和53±6mg/kg;巨噬細胞吞噬率從53±5%增加至78±3%;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值分別從147±47和0.05±0.1增加為361±62和0.18±0.01;腹腔巨噬細胞內的CAMP含量從100±8.6pmol/ml增加到152±10.9,cGMP含量從62±12(pmol/ml)降低為39±7;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使3H壹TdR的參入淋巴細胞的量從178±19(cpm)增加為589±139;使遲發性超敏反應從0.54±0.15(mm)增加力0.82±0.12。表明該品的水溶性成分對小鼠的體液及細胞免疫均有增強作用。
2、對人淋巴細胞E花結形成和酸性a-醋酸萘酚酶酯酶(ANAE)活性的影響:正常人外
周血淋巴細胞與藥物在體外37℃***溫1小時後測定活性E(Ea)和總E(Et)花結率。花結塗片作ANAE染色。結果表明,陽性對照藥豬胸腺素F5(500ug/ml)、左旋咪唑(10ug/ml)和黃芪低濃度(5mg/ml)時,補腎藥蓯蓉低濃度(5mg/ml)時均能增加Ea花結率,但對Et花結率無影響。而蓯蓉高濃度(50mg/ml)時均可降低Et花結率。實驗中未見豬胸腺素F5和左旋咪唑能增高ANAE+淋巴細胞百分率,但蓯蓉在高濃度或低濃度時可降低ANAE+淋巴細胞百分率。可以看出補腎藥蓯蓉在壹定濃度下能促進Ea花結形成,E花結試驗是測定人T細胞數量的常用方法,壹定程度上可反映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3.蓯蓉對小鼠遲發性足墊反應的影響:小鼠ig中藥煎液(60%,0.5ml)連續8天,給藥d4ipSRBC攻擊,24小時後測量足墊腫脹數值。結果表明,蓯蓉組在攻擊後24小時的足墊反應相對強度高於對照組,蓯蓉在體內有促進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4.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1)促進排便作用:蓯蓉各組均能顯著縮短小鼠的通便時間,具有促進排便作用。實驗同時觀察排出糞便的形態,給蓯蓉各組多為正常或稍大糞粒,個別小鼠(5%)有稀水便發生。
(2)對小鼠小腸推動功能的影響:體重33±39雌性小鼠,所用藥液及蒸餾水對照液均於給藥前混入炭末(用量為藥液的5%)。小鼠斷食供水16小時後按0.6ml/只ig各供試液,20分鐘後處死。剖腹取出小腸測量。以幽門至炭末行進最遠處為推進度,幽門至回盲瓣為全長,前者除以後者為推進度。蓯蓉各組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證明該藥能增強腸蠕動,有改善腸肌運動功能的作用。4.3.蓯蓉對阿托品抑制排便的對抗作用:取體重42±39雄性小鼠(8mo)和體重46±4g雌性小鼠(8mo)按體重隨機分成4組,雌雄各半。斷食供水16小時後,單純給水組按0.15ml/10g體重ig各供試液。記錄ip阿托品時間、ig各供試液時間和小鼠排出第壹粒紅色糞便時間,計算通便時間。結果表明0.025%阿托品對小鼠有明顯的抑制排便作用,蓯蓉能有效地對抗阿托品的這種抑制排便作用,其對抗強度與胃復安相比無顯著差異(P>0.47)。
(3)蓯蓉對小鼠大、小腸水分吸收的影響:選取體重43±3g雄性小鼠(8mo)20只,體重43±3g雌性小鼠(8mo)20只,按體重隨機分成4組,雌雄各半。斷食供水16小時後對照組按0.15ml/10g體重ig蒸餾水,蓯蓉組ig等量50%蓯蓉原藥材水煎液。給藥後3小時、5小時各處死壹半小鼠,剖腹,用止血夾夾住大、小腸兩端,將大、小腸分離剪下,分別置稱量紙上,松開止血夾,立即於天平上稱濕重。再於烘箱內105℃幹燥2小時後,稱取大小腸的幹重。表4結果顯示給藥5小時後,蓯蓉組大腸含水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說明肉蓉對大腸的水分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5、炮制品的藥理作用: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蓯蓉(炮制方法見化學成分之二),以0.5g/只劑量給於小鼠,***10天,與陽虛(醋酸氫化可的松制成的模型)小鼠肝脾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率進行比較。結果陽虛組的DNA合成率減少,給藥治療組DNA合成率增加,P值分別為<0.05和<0.01等。 藥物性狀
呈扁圓柱形,平直或彎曲,長4—15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紅棕褐色至棕褐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其先端多殘缺。體重,質稍硬而微韌,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深棕色,灰白色維管束強烈彎曲成環狀波紋。氣微,味甜、成而微苦。
鑒別莖橫切面
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外被角質層。皮層稍寬厚,外側有數10層不規則色素細胞,內含黃棕色物,內側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內皮不明顯。中柱維管束強烈波狀排列成環,每束呈菱形,髓部常裂隙狀或成空洞。
粉末特征
棕褐色。(1)孔紋細胞長圓形、類圓形,壁稍厚,微木化,孔溝明顯,具裂隙狀單紋孔。(2)導管多破碎,以螺紋、網紋為主,完整者長130壹300微米,直徑10壹20微米;梯紋和孔紋導管可見,長60壹130微米,直徑l0壹30微米。(3)纖維散在,長梭形,長40壹200微米,直徑6—20微米,壁較薄,孔溝明顯,胞腔較大,單紋孔裂隙狀。(4)澱粉粒少見,單粒類球形,直徑3—20壹48微米,臍點多在中間或小端,裂隙狀,點狀或十字狀,層紋明顯。(5)鱗葉碎片可見,斷面等面型。
理化鑒別
1.取該品粉末0.5g,加70%乙醇5ml,水浴溫熱10min,濾過。濾液蒸幹,加冰醋酸1ml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界面有棕紅色環。(檢查甾類)(2)取該品粉末0.5g,加1%鹽酸溶液5ml,水浴溫熱20min,濾過。濾液加碘化鉍鉀試劑,生成棕紅色沈澱。(檢查生物堿)(3)薄層色譜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漬2h,濾過。濾液蒸幹,以1ml乙醇溶解,作供試液。另取甘露醇,加乙醇溶使成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取上述二溶液各10μm,分別點樣於同壹矽膠H薄板上,用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開,展距12cm,取出晾幹後,噴霧10%硝酸鈰銨乙醇溶液顯色。供試液色譜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棕黃色斑點。
中醫傳承:藥物出處
《神農本草經》卷壹:“肉松容: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 三國·魏吳普註:“肉蓯蓉,壹名肉松蓉。” 1.《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2.《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3.《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赤白下。
4.《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5.《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6.《本草經疏》:蓯蓉,滋腎補精血之要藥,氣本微溫,相傳以為熱者誤也。甘能除熱補中,酸能入肝,鹹能滋腎,腎肝為陰,陰氣滋長,則五臟之勞熱自退,陰莖中寒熱痛自愈。腎肝足,則精血日盛,精血盛則多子。婦人癥瘕,病在血分,血盛則行,行則癥瘕自消矣。膀胱虛,則邪客之,得補則邪氣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豈滑以導滯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說也。
7.《本草匯言》: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沈,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
8.《本經逢原》:蓯蓉,《本經》主勞傷補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氣之本虛也。治婦人癥瘕者,鹹能軟堅而走血分也。又蓯蓉止泄精遺溺,除莖中熱痛,以其能下導虛火也。老人燥結,宜煮粥食之。
9.《玉楸藥解》:蓯蓉,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燥。凡糞粒堅小,形如羊屎,此土濕木郁,下竅閉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順下,零星傳送,斷落不聯,歷陽明大腸之燥,煉成顆粒,秘澀難通,總緣風木枯槁,疏泄不行也。壹服地黃、龜膠,反益土濕,中氣愈敗矣。蓯蓉滋木清風,養血潤燥,善滑大腸,而下結糞,其性從容不迫,未至滋濕敗脾,非諸潤藥可比。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理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非溢美之詞。10.《本草求真》:蓯蓉,諸書既言峻補精血,又言力能興陽助火,是明因其氣溫,力專滋陰,得此陽隨陰附,而陽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故凡癥瘕積塊,得此而堅即消。惟其滋補而陽得助,故凡遺精莖痛,寒熱時作,亦得因是而除。若謂火衰至極,用此甘潤之品,同於桂、附,力能補陽,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陰,而補陰又以蓯蓉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驟,氣專潤燥,是亦宜於便閉,而不宜於胃虛之人也。謂之滋陰則可,謂之補火正未必然。
10.《本草正義》:蓯蓉,《本經》主治,皆以藏陰言之,主勞傷補中,養五臟,強陰,皆補陰之功也。莖中寒熱痛,則腎臟虛寒之病,蓯蓉厚重下降,直入腎家,溫而能潤,無燥烈之害,能溫養精血而通陽氣,故曰益精氣。主癥瘕者,鹹能軟堅,而入血分,且補益陰精,溫養陽氣,斯氣血流利而否塞通矣。《別錄》除膀胱邪氣,亦溫養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腎之府,腎虛則腰痛,蓯蓉益腎,是以治之。利,今木皆作痢,是積滯不快之滯下,非泄瀉之自利,蓯蓉滑腸,痢為積滯,宜疏通而不宜固澀,滑以去其著,又能養五臟而不專於攻逐,則為久痢之中氣己虛,而積滯未盡者宜之,非通治暑濕熱滯之痢疾也。蓯蓉為極潤之品,市肆皆以鹽漬,乃能久藏,古書皆稱其微溫,而今則為鹹味久漬,溫性已化除凈絕,縱使漂洗極淡,而本性亦將消滅無余,故古人所稱補陰興陽種種功效,俱極薄弱,蓋已習與俱化,不復
可以本來之質壹例論矣。但鹹味能下降,滑能通腸,以主大便不爽,頗得捷效,且性本溫潤,益陰通陽,故通腑而不傷津液,尤其獨步耳。自宋以來,皆以蓯蓉主遺泄帶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蓋以補陰助陽,謂為有收攝固陰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導有余,奚能固澀,《本經》除陰中寒熱痛,正以補陰通陽,通則不痛耳。乃後人引申其義,誤認大補,反欲以通利治滑脫,謬矣。 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1.《本草蒙筌》:忌經鐵器。
2.《本草經疏》: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3.《藥品化義》: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
4.《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1.濟川煎(《景嶽全書·新方八陣》),主治腎虛氣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長,腰酸背冷。
2.地黃飲子(《皇帝素問宣明論方》),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主治瘖痱證,舌強不能言,足不能用,口幹不欲飲。
3.無比山藥丸(《備急千金要方》),健脾益胃,培元滋腎,主治虛勞損傷,肌體消瘦,腰酸膝軟,目暗耳鳴,飲食無味。
4.加味四斤丸(《三因極壹病證方論》),主治肝腎不足,熱淫於內,筋骨痿軟,行走無力,腰膝酸軟,潮熱時作,飲食無味。
5.菟絲子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小便清長,房室不舉等。
6.菟絲子散(《醫宗必讀》),主治膀胱虛寒,小便不禁或過多。
7.蓯蓉丸(《醫心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陽痿不起,小便淋漓,尿色赤黃。
8.參茸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體虛神疲,耳鳴心悸,遺精早泄,貧血萎黃,神經衰弱。
9.潤腸丸(《世醫得效方》),主治津液虧少,大便秘結。 1.蓯蓉:揀凈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鹹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幹。
2.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幹。(每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3.黑豆制:取蓯蓉用米泔水漂泡3天,每天換水1次,去盡鹹味,刮去表面鱗葉,切1.5cm厚的片;然後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摻水和蓯蓉用微火煮幹,取出至半幹,再蒸透後曬幹,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曬,反復3次,曬幹即可,每蓯蓉500kg,用黑豆50kg。
4.《雷公炮炙論》:凡使(蓯蓉),先須用清酒浸壹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壹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