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健康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加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和行為危險因素流行對慢性病發病的影響,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擴大,慢性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但同時,隨著我國醫療設施不斷改善,醫療機構的數量也在不斷攀升,藥店逐漸開展慢病管理布局,居民也逐漸有了健康意識,通過健康體檢等手段預防慢病。此外,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的興起,也極大方便了患者的慢病管理和治療。
慢病管理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01833.HK)、阿裏健康(00241.HK)、魚躍醫療(002223)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主要慢病病種及患病人數、醫療衛生機構數量、零售藥店數量及增長情況等
1、需求端(患者及患病概況)
——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擴大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9年,我國40歲及以上居民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8.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13.6%,2015年這壹數值為9.9%,增加了三分之壹多。前瞻估計2020年我國40歲及以上居民高膽固醇血癥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較上年繼續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健康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加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和行為危險因素流行對慢性病發病的影響,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擴大。同時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會持續增加,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除致死外,慢病還常伴有並發癥,極大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以糖尿病為例,視網膜小血管長期累積受損會導致視網膜病變,並可能導致失明,調查顯示,住院患者糖尿病眼部並發癥比例為34.3%,約1.1%的患者雙目失明。
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中,單是高血壓患病人群已超過3億人。總體看,2019年慢病患病人數合計為8.45億人。考慮到這部分患者有重合人群,前瞻估計,2019年我國慢病人群在5-6億左右,患病率約為35%-45%。預測到2026年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病率將分別提高至0.7%、14.4%、27.8%。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提到,到2025年,慢性病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較2015年降低20%。
未來,人口老齡化壓力將進壹步加重我國慢性疾病負擔。我國正處於人口加速老齡化階段,2020年,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91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3.5%。預計到2050年,這壹人數將達到3.29億人,占比達23.6%。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逐年下降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導致的勞動力損失明顯減少。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9年,我國居民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等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為16.5%,與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個百分點,提前實現2020年國家規劃目標。
——慢性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農村首次突破30%推薦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調用鹽和用油量仍遠高於推薦值,同時,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斷上升,食堂、餐館、加工食品中的油、鹽應引起關註。兒童青少年經常飲用含糖飲料問題已經凸顯,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成人30天內飲酒率超過四分之壹,身體活動不足問題普遍存在。
此外,居民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慢性病患病/發病仍呈上升趨勢。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壹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癥發病率與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對當前仍然嚴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將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納入健康中國行動,進壹步聚焦當前國民面臨的主要營養和慢性病問題,從政府、社會、個人(家庭)3個層面協同推進,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參與健康行動、提供健康服務等措施,積極有效應對當前挑戰,推進實現全民健康。
目前,我國癌譜正處於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像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消化道癌癥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與20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體負擔仍然較重,癌癥整體防控形勢還是比較嚴峻。我國癌癥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但是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推進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壹是不斷擴大篩查服務供給,二是不斷提升篩查服務能力、積極探索推廣篩查適宜技術,三是不斷提高群眾防癌意識。
——慢病呈現“三高三低”特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總體呈現出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高,而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現象。主要痛點集中在患者知曉度低、控制率低,主要因為在疾病診斷覆蓋範圍小、診斷水準不均衡及患者自身預防意識較差。
以高血壓為例,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知曉率2007年為34.5%,2020年估計為45.5%;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治療率2007年為24.8%,2020年估計為43.6%;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控制率2007年為26.9%,2020年估計為42.1%。可以看到,我國2007-2020年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知曉率、治療率都有大幅提升,但總體仍處於較低水平。
2、供給端
中國慢病管理市場參與主體眾多,主要包括:診前的健康管理機構和體檢機構、問診診斷過程中的醫療機構和線下藥店。
——慢病診療體系逐漸完善,醫療機構數量攀升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醫療服務和醫藥市場迅速擴展。
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102.3個,比2019年增加1.54個。其中:***有醫院數3.5萬個,較2019年增加了0.1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1萬個,較2019年增加了1.7萬個;專業公***衛生機構數1.4萬個,較2019年減少了0.2萬個。
截至2021年3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2.6萬個。與2020年3月底比較,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7273個,其中:醫院增加117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7572個,專業公***衛生機構減少1624個。?
截至2021年3月底,醫院3.6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4萬個。與2020年3月底比較,公立醫院減少76個,民營醫院增加1246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3萬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萬個,鄉鎮衛生院3.6萬個,村衛生室60.9萬個,診所(醫務室)26.3萬個。與2020年3月底比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增加,鄉鎮衛生院減少,診所增加,村衛生室減少。?
專業公***衛生機構1.4萬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387個,衛生監督所(中心)2936個。與2020年3月底比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減少13個,衛生監督所(中心)減少59個。其他機構0.3萬個。
從慢病管理來看,醫院端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渠道。在醫療機構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也應當針對慢病管理方面完善醫療體系,方便患者就醫。慢病主要的治療手段是長期服藥,尤其是處方藥。但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與處方藥之間仍存在不小的距離。
慢病患者往往要長期定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但大部分藥品需要經過專業的醫學診斷,通過處方才能獲得。雖然分級診療仍在繼續推進,但並沒有完全鋪開落地,患者通過身邊的醫療機構獲得藥品具有壹定的難度。好藥品技術壁壘高、供給不平衡,消費者獲得藥品的渠道更是有限。於是,常見情景是,很多人不得不壹大早到醫院排隊掛號。開壹次藥,藥量基本維持在壹個月,如果病患居住地附近沒有社區醫院或者社區醫院藥物不全,開個藥也不得不到大醫院解決,老病號成為“開藥困難戶”。
2021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於做好當前慢性病長期用藥處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可開具長期處方的病種目錄、用藥範圍、管理制度、安全告知等要求,以減少患者取藥次數。對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壹次可開具12周以內相關藥品。這意味著,與從前相比,大多數慢病患者都可以減少為開藥而跑醫院的次數,是中國醫療服務機構慢病管理模式探索的壹個進步。
——藥店開展慢病管理布局
2009-2018年,我國零售藥店數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發布《2019年度藥品監管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藥品經營許可證》持證企業54.4萬家,其中零售連鎖企業6701家,零售連鎖企業門店29.0萬家;零售藥店23.4萬家。相比2018年11月底的數據(零售連鎖5671家,連鎖門店25.5萬家;零售藥店23.4萬家)2019年藥店總數同比增加7.16%或3.5萬家,其中連鎖門店增幅13.73%,創2016年以來新高。反觀單體門店,卻不盡如人意,2019年錄得零增長。連鎖化率由2016年的49.4%升至55.34%,連鎖門店數量持續超過單體藥店。2020年,零售藥店數量估計為60.5萬家。
線下連鎖藥店也極為看中慢病管理領域。健之佳(605266.SH)便在今年壹季報中透露,自去年末起,公司全面推進門店慢病管理大數據項目,為顧客免費提供血糖、血壓、尿酸、血脂等多個慢病相關重要項目的快速自測、健康管理等服務。
我國四大連鎖藥店為大參林、老百姓、豐藥房和壹心堂,在慢病管理方面也展開了布局。
——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健康體檢機構呈現井噴發展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逐漸意識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消費升級影響,許多居民開始主動通過健康體檢等手段預防慢病。因此,國民健康體檢行業的市場需求旺盛,健康體檢機構呈現井噴發展的趨勢。
根據中南大學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及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同發布《2019健康管理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人次達到5.75億,占全部人口的42%。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體檢市場健康檢查人數約為4.44億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2.07%。受疫情影響,2020年核酸檢測人數人數增多,或壹定程度上影響健康體檢人數,前瞻估計,2020年我國醫療衛生機構門診健康體檢人次數或達到4.55億人。
總來來講,慢性疾病類型較多,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隨著當前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對我國國民身體健康造成直接影響,加上多數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或是自我健康保護意識薄弱、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等問題的存在,使其對自身病情未予以重視,或是未按照醫囑正確用藥,進而導致病情進壹步惡化,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健康體檢有助於提高慢性疾病檢出率,幫助患者得到早期診治,控制病情進展,加速機體恢復。
——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興起
隨著新壹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興起。健康服務機構可以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公***信息平臺,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醫療、健康服務,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包括健康保健、慢病管理所有的數據,將傳統數據分析方法無法分析出的價值定性轉變為定量。
此外,醫療衛生行業越來越多的業務也開始依賴信息化技術支持,信息化需求呈現加速發展的特征。國內三級城市以下的醫院也已進入信息化的快速成長期,對於基本的信息化技術產品如PC、Server、開發平臺等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大型醫院的信息化逐漸進入整合時期,軟件和硬件的升級需求增加。在公***衛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重點發展社區衛生管理信息化、區域醫療數據中心、居民健康檔案等系統,信息化的服務對信息系統的建設也產生了大量的需求。
慢病管理平臺如醫聯,成立於2014年,2018年以肝病為切入點,將業務方向聚焦慢病管理領域,目前平臺已覆蓋心血管、糖尿病、呼吸、腫瘤、慢性腎病、肝病、HIV、中醫、精神心理等多個病種學科領域,且已構建起從患者篩查、復診隨診、送藥上門、醫保支付到院外健康管理的完整閉環。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的優勢如下,
目前,部分代表性的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如下: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慢病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