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吃個大瓜
前兩天有個大瓜,說某衛視要邀請頂流基金經理上某知名綜藝節目,相信大家都吃過了。
傳得有鼻子有眼,據說邀請完了還要再篩,選四位組成基金經理團,畫風有點像集體出道。
我有點擔心,這樣真的好嗎?
基民裏有個說法是“誰敢上就贖回誰”,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大家把錢給基金經理,是希望他們能理好財,保值增值的。
不是看他們唱、跳、rap的。
展示風采可以理解,但總覺得有點怪怪的。
我理想中的基金經理畫像,應該是:
沈穩老練不浮誇,最好是除了投資茶飯不想,每天早到晚退。
每天不是全國各地跑,調研上市公司,就是壹個人在辦公室發呆,因思考如何提高凈值而愁眉苦臉。
還有壹點,最好不修邊幅,發際線不能太低,白頭發多少有壹點,很重要。
如果打扮像個精神小夥,我總感覺我的錢不安全。
還好,昨天基金業協會發了個倡議:
“嚴禁 娛樂 化,不得與國家相關精神、 社會 公序良俗相違背,各機構不得開展、參與 娛樂 性質的相關活動。”
這事就算是結了。
不過,基金經理的飯圈化跡象,最近還是挺明顯的。
我覺得吧,粉壹個人,最好先了解他最慘的時候,考慮清楚再做決定,免得到時候粉轉黑。
賠了感情,又賠錢。
對基金經理來說,最大回撤就算是他們的“黑 歷史 ”了,也是他們的至暗時刻。
先了解壹下,他們最多的壹次虧了多少,是很有必要的。
面對大回撤時,也有個準備。
02
寫在前面
首先,明確壹點,在不同的熊市裏,控制回撤的難度是不同的。
就像判斷抗凍能力,也要結合每年冬天的寒冷情況,夏天裏做判斷,是不靠譜的。
對基金經理來說,壹般在2008年前從業的, 歷史 最大回撤都很大,而從業壹兩年的,都很小,但這能說明後者比前者回撤控制得更好嗎?
要知道,2008年是2007年 史詩級牛市 後的 傳說級熊市 ,整個壹冰河世紀,活下來就不錯。
而這兩年,沒風沒雨,即使去年三月的波動,放在 歷史 上,也只是小波浪。
所以,考察基金經理的抗凍能力之前,先回顧壹下過去發生過的幾次嚴冬。
第壹次是,2007.10-2008.10,瘋熊。難度 十八層地獄級 ,泥沙俱下,寸草不生。
上證指數從6124點壹路俯沖到1664點, 縮水72.81% ,滬深300 縮水72.73% 。
第二次是,2009.07-2013.06,慢熊。難度 困難級 ,但對中小創是 普通級 。
原因是當時行情分化,新成立的創業板表現明顯好於大盤。
第三次是,2015.06-2016.02,瘋熊。難度 地獄級 ,尤其對中小創,要還債了。
上證指數從5178點壹路俯沖到2638點, 縮水49.05% ,滬深300 縮水47.57% 。
第四次是,2018.01-2018.12,普通熊。難度 困難級 ,創業板從2015年壹直還債到這裏。
也是離我們最近的壹次,持續壹年,從業三年以上的基金經理都經歷了。
03
開始點名
那麽,在這些寒冬裏,明星基金經理們表現如何呢?
以這五位熱門基金經理為例:
(1)朱少醒,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07-2008年, 回撤58.91% ,產品富國天惠成長混合(161005)。
“朱少醒曾經腰斬過”被不少基民記在小本本上,不過,有了前面的鋪墊,妳是不是有所改觀了呢?
滬深300縮水近四分之三的時候,老朱表現還是可以的。
拿經歷過冰河世紀的幸存者跟沒經過風浪的小年輕比最大回撤,是不公平的。
除此以外:
2009-2013年, 最大回撤34.80% ,滬深300 最大回撤44.89% 。
2015-2016年, 最大回撤45.93% ,滬深300 最大回撤46.70% 。
2018年, 最大回撤33.28% ,滬深300 最大回撤32.46% 。
不難看出,朱少醒在控制回撤方面表現壹般,近兩次大熊市表現跟指數差不多,馬馬虎虎,不算差但也不突出。
可以說是控制不住回撤,或者,不喜歡控制回撤的類型。
談專壹、長期收益高,老朱算top,控制回撤方面,老朱實在排不上號。
(2)董承非,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07-2008年, 回撤53.06% ,產品興全全球視野股票(340006)。
同樣是老資格,老革命,從那輪十八層地獄級熊市中活下來的人,老董雖然也被腰斬了,但相比老朱略好壹點。
除此以外:
2009-2013年, 最大回撤28.05% ,滬深300 最大回撤44.89% 。
2015-2016年, 最大回撤28.70% ,滬深300 最大回撤46.70% 。
2018年, 最大回撤24.80% ,滬深300 最大回撤32.46% 。
跟老朱我行我素,風格不改不同,老董應該是對“被腰斬”印象深刻,形成了肌肉記憶。
自那次以後,董承非非常註重回撤控制,近十年,最大回撤沒再上過30%。
相對滬深300,優勢不是壹點半點。
而且,數據上的優秀也跟前些天他在內部交流中的觀點對上了。
“對我而言樸素的觀點是,當市場不被理解時,少賺點不是大的事情。這種牛熊轉換的時候是市場 最危險的時候,對我而言,寧願做在左邊,做在前面壹些。”
“我這段時間比較輕松,路演也不聽,每天就賣點股票。”
“我不對泡沫破滅的時間做判斷,也很難判斷。我的觀點也很明確,心態較好,我寧 願少賺點,我已經做好這個準備了,反而虧的比較多我會比較難受。”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以來:
老董的興全趨勢 上漲10.47% , 最大回撤4.41% ;滬深300 上漲4.62% , 最大回撤8.11% 。
所以說,在控制回撤方面,老董確實有壹手。
(3)張坤,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15-2016年, 回撤42.17% ,產品易方達亞洲精選股票(118001)。
由於這只是港股基金,如果忽略掉,應該是這樣的: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15-2016年, 回撤30.66% ,產品易方達中小盤混合(110011)。
張坤是2012年開始從業的,最刺激的2008沒經歷過,除了這次,就是:
2018年, 最大回撤29.30% ,滬深300 最大回撤32.46% 。
兩次綜合來看,還不錯,起碼都比指數強。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老朱、老董屬於風格均衡型的,跟滬深300比就行。
而老張,有明顯的行業偏好,那就是白酒。
對這樣的基金經理,他的產品波動,不僅取決於大盤,更取決於重倉的行業。
比如近壹年,白酒明顯走牛,產品賺翻,年後,白酒發生踩踏,回撤速度很快。
張坤的中小盤今年來 最大回撤16.15% ,是滬深300的兩倍。
如今,白酒的整體估值依然要比除2007年以外的時間高。
而且,以他目前的基金體量,調倉很難,正所謂船大難掉頭。
假如他的壹只產品開始拋白酒,他的其他產品,甚至於同事的產品凈值都會被砸下來。
之前的停止申購加大額分紅,應該是張坤為數不多能做的了。
所以,對張坤來說,回撤控制能力的最大考驗就是這次。
(4)劉格菘,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15-2016年, 回撤62.89% ,產品融通領先成長混合A(161610)。
劉格菘的爭議性比較大,2013年從業,只經歷過兩輪大熊市。
2015年,劉格菘在牛市高位接手了幾只產品,表現不佳。
前面說過,那輪熊市對中小創是毀滅級的,而當時的劉就是這種風格。
那輪牛市在6月見頂,而劉格菘在4、5、6月分別接手產品,肉沒吃到,打壹頓沒少挨。
尤其是融通新區域新經濟(001152)這只產品,牛市頂接手,兩年後離職,累計虧了49.50%,基本腰斬。
2018年那次,劉格菘到了廣發, 最大回撤45.10% ,滬深300 最大回撤32.46% 。
又壹次做得不如指數,而且幅度還挺大,所以劉格菘在控制回撤方面真的很糟糕。
當然,不管是2015-2016年,還是2018年,都是中小創跌最慘的時候,也就是最不適合他風格的環境,這點要強調。
而且,這幾年劉格菘的風格也有變化,從中小盤往大盤風格偏移, 科技 底色不變。
(5)葛蘭, 歷史 最大回撤發生在2015-2016年, 回撤64.70% ,產品中歐明睿新起點混合(001000)。
在中歐醫療成名前,葛蘭還曾經做過混合型基金經理,以中小創的風格,在2015-2016年的熊市中被教育得不輕,比劉格菘的回撤還大。
不過,她在2016年開始專攻醫療,取得了輝煌成就,多數基民認識她,也是從中歐醫療開始。所以,我們重點說說她的第二次大回撤。
作為醫藥行業的基金經理,對2018年應該印象深刻。
那壹年,長生生物暴雷,疫苗事件沸沸揚揚。華海藥業曝出產品問題,遭到美國市場消費者集體訴訟。
那壹年,雲南白藥“牙膏門”纏身,同仁堂又爆出“蜂蜜門”。
年底,又來了致命壹擊,帶量采購落地,藥品降價幅度超出預期,整個醫藥板塊閃崩。
再加上2018持續壹年的熊市,葛蘭創下了她醫療投資以來的 最大回撤39.24% 。
跟當年滬深300 最大32.46%的回撤 比,雖然多了些,考慮到行業遍地是雷,也還能接受。
跟張坤壹樣,葛蘭這種行業專攻型的基金經理,除了個人能力,行業的牛熊也跟業績息息相關。
2018年那次,醫藥行業情況特殊,整個壹雷區,葛蘭回撤做得還能接受。
而現在她正面臨的考驗是,如何在行業整體高估、出現壹定泡沫時控制回撤。
篇幅起見,本文挑了五個有代表性的基金經理,如果反饋好,後面可以陸續安排,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妳想了解的基金經理哦~
最後,我精選了壹份從業五年以上,年化20%以上,最大回撤30%以下的基金經理十人名單,是我們會員的專屬福利哦~
職位是組織為完成某項任務而設立的,由工作性質、職務、職稱、等級構成,必須屬於壹個人。職務是職責和責任的統壹,由授權範圍和相應的責任兩部分組成。以下是我帶給妳的公司各個部門的職責。歡迎閱讀參考。我們來看看吧!
公司財務經理工作職責1
1,貫徹《會計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國家企業會計準則和上級會計辦法及投融資管理辦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