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壹:消毒前不做徹底清掃
正確做法:不對豬舍進行有效清掃就直接消毒,相當於把消毒劑作用在糞便上面,會大大削弱消毒效果。湖南農業大學劉子奎教授說,表面清潔度會影響消毒效果,特別是壹批豬出欄後,要對豬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豬舍要有消毒準備和消毒記錄。
誤區二:進場消毒池不換水
正確做法:用藥方式直接影響消毒效果。很多養殖戶將燒堿直接放進消毒池,換水前壹鋅躍,加壹次藥。甚至還有壹些養豬場消毒池並沒有放消毒藥,形同虛設,風吹雨淋也沒有清理,消毒池淤泥很多。劉子奎建議,養豬場生產梅花?消毒池應放上消毒劑,最好是1%-3%的煤油溶液,7-10天換壹次,以保證其效果。
誤區三:散戶無需購買消毒設備
正確做法:雖然不是所有豬場都有條件建奎梧上的凈化中央、中轉平臺,但對於家庭農場來說,也應該購買相關的銥黛用於檢測和消毒。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大華農事業部豬用疫苗技術服務總監施增斌說,熒光PCR儀和高壓熱水沖洗機是豬場非瘟防控的必需品。
對此,劉子奎補充說,高壓清洗壓力達4900千帕,高壓水消除有機物和垃圾時會產生汙染氣溶膠,各種病原在空氣中擴散,這種汙染氣溶膠會再次汙染其他欄舍和豬場等區域,甚至周邊區域(距離豬場1公裏以外)。因此,有必要註意高壓清洗過程中微生物擴散的風險。
誤區 4:消毒方案千篇壹律
正確做法:消毒方案應因地制宜。很多豬場直接照搬附近其他豬場的消毒方案,沒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氣候條件做出調整。劉子奎指出,消毒劑的效果與溫度、濕度等存在壹定的相關性。溫度升高,消毒劑分解速度加快,作用時間就會縮短,加之夏季是細菌、病毒繁殖的高峰期,可以考慮增加消毒劑的使用頻率。溫度與消毒效果呈正相關,應選擇在壹天中溫度較高的時段進行消毒,而且不同的消毒劑需要的濕度也不壹樣。
此外,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黃樹堅教授提到,豬場的消毒頻率應根據環境的溫濕度進行調整,豬場應根據自身特點調整消毒劑的用量。
誤區五:人員入口設置紫外線消毒
正確做法:有的人員入口消毒室采用紫外線消毒,超過15分鐘就會對人體皮膚和黏膜造成傷害。另外需要註意的是,紫外線消毒只是表面消毒,不能通過表面進行內部消毒。也有壹些養豬場對紫外線設施設備缺乏必要的維護,導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紫外線消毒最多持續10-15分鐘,如果需要進行內部消毒,可以使用臭氧發生器,利用臭氧的滲透作用,對飼料、蔬菜、食品等進行消毒,某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說。
誤區六:貴在消毒效果好
正確做法:消毒劑的應用範圍要廣,殘留期要長,化學性質要穩定,必須能殺滅病毒,包括帶殼病毒和裸體病毒。夏季要盡量選用適應環境範圍廣的各種消毒劑。此外,消毒效果與消毒濃度、藥品價格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黃樹建指出,消毒藥的選擇既要根據病毒的特性,也要根據豬場豬只的身體狀況。
誤區七:石灰粉直接撒在地上
正確做法:壹般情況下,直接將石灰粉撒在環境幹燥的場地,消毒效果有限。現在豬場普遍使用石灰粉撒在地面上,長時間用它來消毒,這樣會導致大量石灰粉塵飛揚,再加上它的侵蝕性,會增加豬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同時也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長此以往,會產生抗藥性,成本高昂。
石灰有刺激性,最好用於潮濕環境的消毒,如糞便、尿液、糞便堆積在地面上的空圈舍。此外,在地面上有大量石灰粉的情況下,不要噴灑過氧乙酸等酸性消毒劑,以免兩種消毒劑發生化學反應,導致消毒效果不佳。
誤區八:忽視周圍環境的消毒
正確做法:豬舍的消毒效果與周圍雜草、溝渠的清理程度有關。此外,老鼠、蒼蠅、蜱蟲、野貓、野狗等也會攜帶多種病毒。韶關某規模豬場負責人李健(化名)建議,最好是陸續搬遷,實行聯防比較好;水是生命之源,養好豬才能養好腸道,如果水中微生物、重金屬超標,會危害豬群健康。黃樹建認為,要加強對水源的檢測和控制,及時清理清潔儲水設施。
除了水源,飼料作為能源供應,更應註意消毒。李健提醒,壹定不要使用來歷不明的原料,特別是來自疫區飼料廠的產品,包壹下就中毒了。對於日常用品,最好就近購買。
解決了豬的吃喝拉撒問題,在日常免疫工作中也要加強消毒意識。黃樹剛強調,打針時要壹針壹針地打,先塗壹點消毒藥再給豬群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