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具備制藥工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醫藥、農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門從事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專業課程主要有:基礎化學、化工原理、生物化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合成反應、藥理學、藥劑學、制藥工程、工業藥物分析、制藥工藝學、制劑工程、藥物管理學、制藥設備機械基礎、制藥過程控制及自動化等。學生畢業後可勝任醫藥管理部門、藥監部門、制藥企業、化工企業、醫院等單位的藥物管理、生產管理、工藝開發等工作。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屬於河南科技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重點建設學科,擁有“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為河南省重點學科和特聘教授設崗學科。現有梯隊成員21人,其中博士(含3人在讀)14人,碩士5人,雙聘院士1人。
本學科以高分子合成、有機材料制備及其結構表征為研究重點,采用了本領域及其相關學科的最新技術以及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在多學科交叉滲透基礎上,開展了三個主要方向的研究:(1)聚合物高性能化研究;(2)新型聚氨酯材料合成與應用;(3)功能高分子合成與應用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特別是高分子納米復合技術研究在同行中有明顯優勢。
學科擁有“河南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納米技術實驗室/李俊賢院士實驗室”和“洛陽市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擁有HAAK流變儀、熱分析儀、紅外光譜儀,萬能材料試驗機、反應註射成型機(RIM)以及全套聚合物加工設備等儀器設備。
學科的科研團隊在年齡上具有老中青相結合、在學歷結構上具有高中低層次相結合的明顯優勢,呈現出了傳、幫、帶與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團隊成員的大部分成員幾年來都是在李俊賢院士的指導與帶領下進行學術工作的,長期的合作已經形成了壹個具有凝聚力和創新精神的研究團隊。
學科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重視產、學、研結合。先後與中科院北京化學所、洛陽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國平頂山神馬集團、中石化洛陽煉油廠等科研單位與企業簽訂了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協議。
張玉清教授是河南科技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的學科帶頭人,“高分子科學與納米技術實驗室/李俊賢院士驗室”和“洛陽市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在李俊賢院士的指導下,學科梯隊人員在聚合物高性能化技術和功能高分子合成與應用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本學科目前已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50篇;承擔項目近30項,包括省部級重大項目2項,科研經費超過300萬元。
二、學術隊伍
該學科點現有人員2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實驗師1人,講師5人。
三、學術骨幹
張玉清(教授),宋文生(副教授),牛永平(副教授),彭淑鴿(副教授), 陸 昶(副教授),劉繼純(副教授)
四、博士生導師
張玉清
五、碩士生導師
張玉清,宋文生,牛永平,彭淑鴿,陸 昶,劉繼純,李軍波,周慧雲
化學工藝
本學科由化工與制藥學院與原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建,是我校重點建設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包括分離技術和新化合物的半合成和全合成設計,以及有機功能化合物的提取工藝和綠色新型能源開發研究等方向已形成了鮮明研究特色。
本學科點學科方向的凝練,緊密結合區域性科技研究優勢和地方經濟重大建設的發展潛力,以此確立和迅速提升自身的學科地位。該學科擁有國內壹流科學研究設備,並擁有壹支以教授(包括教授級高工)為群體的專家學術隊伍,與國內外同行專家始終保持著廣泛的學術交流。近五年來,該方向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取得壹批基礎應用和應用性研究成果。
二、學術隊伍
該學科點現有人員23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級高工5名,副教授8名,高級實驗師1名,講師8名。留學回國人員4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學科帶頭人1人,河南省教育廳骨幹教師2人。學術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學位的12 人。化學工藝學科學術隊伍結構合理,學緣廣泛,已形成壹支產學研相結合的優良團隊。
三、學術骨幹
尹衛平,劉 振,劉 普,粱 菊,劉軍娜,趙 爽,馬向東,李 軍,郭旭明,任雲利,呂本蓮,段文錄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產物及工藝研究與開發:以伏牛山區天然資源為依托,開展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結構鑒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2.化工分離和工藝優化:基於化工分離原理,開展中藥現代化、標準化研究,尤其通過植物藥提取分離工藝與質控研究,以期實現相關化工分離過程和工藝的優化,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3. 可再生新能源化工: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內容:(1)以自然界大量存在但未有效利用的生物質(如稭稈等)原料為對象,研究其轉化為清潔能源(如乙醇、氫氣等)的工藝過程及強化途徑;(2)以綠色溶劑—離子液體為媒介,研究其對生物質木質纖維素的預處理方法,探討外場(如微波、超聲波、溫度)的促進作用及機理;(3)貯氫材料開發,探討貯氫機理及吸附解析過程控制。
4.精細化學品開發:以現代實驗技術和基本有機、無機化工產品為原料研究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品,主要包括含能化合物和推進劑的合成制備及工藝。
5.高分子化工:以工業基本有機化工產品以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研發新型高能化合物,包括特種功能分子的設計與合成工藝研究。
五、碩士生導師
尹衛平,劉 振,劉 普,梁 菊,馬向東,郭旭明,李 軍,王忠東
六、科學研究
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工藝研究; 天然產物產品的質控研究; 中草藥化學對照品的分離純化與表征;精細化學品的合成工藝研究;離子液體分級處理木質纖維素原料制備燃料乙醇和氫能新技術研究;含能化合物和推進劑的合成制備及工藝;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高性能化研制。
五年來發表學術論文***計109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篇。學術會議交流論文36篇,其中國際會議交流3篇。作為特邀代表在國際會議主會場報告論文1篇。邀請國外知名教授講學10余人次,國內院士6人次,知名高校的專家教授10人次,營造了壹個緊跟世界前沿的濃厚的學術氛圍。
五年來通過省級鑒定的項目8項,發明專利6項,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目前已鑒定的項目中有4個已轉化實施,並已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
以尹衛平教授領導的科研組與河南省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及洛陽高新區梓生科技開發公司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長期致力於我國伏牛山區的藥用植物、昆蟲資源的研發,相繼建立了伏牛山區重要中藥材標準陳列館、國家中草藥化學對照品陳列館、陸生藥用植物化學標準品實驗室等,以期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推動中草藥的國際化和現代化目標作出貢獻。
應用化學
應用化學是壹門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而形成的綜合性工程化學學科,是近年來化學化工領域發展迅速的學科之壹。在現代化工生產中,如何實現高效、節能、環保、綠色化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應用化學研究的首要目標。本學科主要依據基本的化工原理,結合化工生產實際,尋求解決生產技術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本學科由本學科由化工與制藥學院與原化工部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建,其中在化學推進劑研究方面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無機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與應用,環境新技術與工藝研究,含能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和聚合物高性能化技術。
本學科點學科方向近年來以生命、材料和環境科學中的若幹重要體系為背景,圍繞弱相互作用的本質,以及弱相互作用與液相功能體系的宏觀特性之間的關系,重點開展了熱力學研究、譜學研究和理論研究和計算機模擬研究。這些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在國際上產生了壹定的影響。其他研究方向圍繞我國應用研究,特色鮮明。
二、學術隊伍
應用化學學科現有人員12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級高工3名,副教授4名,講師6名。學術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8人,碩士學位的4人。已形成壹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均合理的朝氣蓬勃的學術隊伍。
三、學術骨幹
張軍 、董鐵有、李梅、朱書法、宋文生、王新德
四、主要研究方向
本學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無機及生物功能材料研究與應用:以人工骨的合成與應用以及新型貯氫材料的研究開發為主,重點開展上述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制備、結構及性能測試和應用效能評價等。
2.環境新技術與工藝研究:主要以化學方法為主要手段,重點研究水汙染控制與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的綠色新技術與新工藝,達到環境汙染治理與廢棄物綜合利用之目的。
3.含能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對固體化學推進劑的原料、助劑、催化劑進行篩選與研究,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合成新的化學推進劑,並對具體的應用進行探索。 4.聚合物高性能化技術: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高分。
五、碩士生導師
張 軍 、董鐵有 、李 梅 、朱書法 、宋文生、盧偉偉、王新德
六、科學研究
近年來應用化學學科點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項目***13項,其中包括基金項目、科技攻關項 目,國家軍工項目,省級重點項目和橫向項目。獲得總科研經費在數百萬元。在這些項目和經費推動之下,該學科點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是以天然有機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金屬與元素有機化合物為對象,研究其來源、制備、結構、性質、應用以及有關理論的科學。本碩士點是由我校與洛陽黎明化工研究院聯合***建。其中,在中草藥和微生物代謝產物的有效化學成分的分離、結構鑒定及合成研究,利用化學方法進行結構改造和新化合物合成等方面具有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有:天然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有機反應化學、有機材料化學、金屬有機化學等 。
二、學術隊伍
該學科點現有人員1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7名,講師3名。國外留學回國2人,河南省跨世紀學術學科帶頭人1人,河南省教育廳骨幹教師1人。學術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7人,碩士學位的3 人。本科學術隊伍結構合理,已形成壹支產學研相結合的優良團隊。
三、學術帶頭人
尹衛平、馬軍營、任運來、張軍凱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有機化學:本方向主要從事具有生理活性天然產物的提取、結構分析及全合成,尋找天然藥物並對藥物分子的結構進行修飾、改造,進壹步為新藥的合成提供理論基礎。
2.有機合成化學:主要是以具有生理活性天然產物為目標分子,通過設計合成路線對其進行全合成,為生理活性和構效關系的進壹步研究提供足夠的化學樣品。
3.有機反應化學:主要利用新試劑、新介質、新催化劑,對經典有機化學反應進行改進,以提高有機反應的產率、化學選擇性、區域選擇性、立體選擇性。
4.有機材料化學:通過有機反應構築帶有不同取代基或官能團的單體,並進行聚合、***聚等高分子反應,制備具有功能性有機高分子材料。
5.金屬有機化學:立足於制備新型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為有機不對稱反應提供高效的手性催化劑;並以不對稱催化為手段,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設計出簡潔、高效的合成路徑。
五、碩士生導師
尹衛平、馬軍營、任運來、劉普、張軍凱、李軍波
六、科學研究
洛陽市天然產物提取與分離與工程中心,洛陽市高分子納米新材料重點實驗室
主要課題研究內容: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與表征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 具有功能性有機高分子材料合成與表征研究;有機化學反應研究; 金屬有機催化劑的合成與應用研究; 有機化學反應過程模擬與計算研究。
藥理學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壹門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論的藥學與醫學專業基礎學科。其任務是為闡明藥物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療效,降低毒性),開發新藥,發現藥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以生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和免疫學等為基礎,以動物及其離體器官、細胞和生物大分子為研究對象,其方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的作用規律並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是目前藥學和生命科學中最活躍的前沿學科之壹。
二、學術隊伍
該學科點現有教研人員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實驗師1人;國外留學回國和正在留學人員2人。學術隊伍中有博士學位者5人,碩士學位者4 人。
三、學術骨幹
尹衛平,王建剛,梁 菊,李 軍,周惠雲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中藥藥理研究 該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中藥藥理學的細胞分子基礎,重點是從中藥中篩選出作用靶點新穎、毒副作用低的單體或復方活性成分,探討其化學結構與藥理的關系以及在體內的代謝方式。
2.中藥有效成分分析 主要進行本地道地藥材特別是伏牛山植物藥的化學成分分析和檢測,繪制其指紋圖譜,為藥品生產過程和質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據。
3.昆蟲源新藥研發 本方向主要進行新的抗生素及新的腫瘤靶向藥物的研發。其研究對象是本地藥用昆蟲。
五、碩士生導師
尹衛平,王建剛,梁 菊,李 軍,周惠雲
六、科學研究
該學科為我校的壹個骨幹學科,形成了幾個穩定的、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伏牛山藥用植物保肝及新藥開發研究、昆蟲中新抗生素化合物和抗癌成分的研究與發現。目前承擔省市級科研項目6項,被SCI收載論文20多篇,***培養研究生7人。畢業生去向有外企、高校、研究所、出國深造、讀博等。擁有的實驗設備齊全,包括:紫外光譜儀、熒光光譜儀、高壓液相色譜系統、CO2超臨界萃取儀、高速冷凍離心機、超低溫冰箱、元素分析儀、熱分析儀、500MHz核質聯用儀(LC-NMR)、紅外光譜儀、倒置熒光顯微鏡、生化培養箱、超凈工作臺、恒溫搖床、CO2培養箱、凝膠成像系統、蛋白質電泳系統、瓊脂糖電泳、膜片鉗系統、透射電鏡(TEM)、掃描電鏡(SEM)、x-射線衍射儀(XRD)、等儀器裝備。 化學工程與工藝
制藥工程
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