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2日,在那個風雨飄搖、戰火紛飛的年代,夢想是壹個遙遠而遙不可及的夢。人們為了生活而工作。在年輕的溥儀清帝手裏,國家仿佛兒戲,沒人會在意。
幸運的是,費孝通出生在蘇州吳江。幸運的是,在宓妃的高墻之內,不僅有眼前的生活和生活,還有詩歌和遠方。
就這樣,費孝通在清朝的廢墟中走來走去,來來回回,走在民國的陰影裏。也許是見過太多人間疾苦,才知道人生的可怕。民國十七年,費孝通面對人生第壹次選擇,毅然闖入醫學杏林。
但很多時候,方向往往比努力更重要。救死扶傷不是魯迅先生的路,也註定不是費孝通的路。
1930年,燕京大學是費孝通夢想起航的地方。人壹旦有了方向,就會成功,壹切艱難困苦都不再是障礙。
剛剛揚帆起航的費孝通,終於在1933年抵達人生的第壹個港灣——清華大學,成為社會學與人類學系的研究生。
當時的中國多災多難,很多知識作為新引進的新壹代,還處於老師不會講,學生聽不懂的階段。
社會人類學作為壹門文科課程,內容單薄枯燥,單純的資料積累,壹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與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差異。
從此,費孝通在心裏種下了壹顆種子。他決心走遍中國,對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真正的實地調研。這就是貫穿費孝通壹生的“田野調查”研究風格的雛形。
大學的象牙塔有多白,依然擋不住窗外灰色的細雨。金鱗是不是池子裏的東西,遇到暴風雨就會變成龍?費孝通不甘平庸,不甘平庸。他會去這個世界擁抱更大的未來。
1935年,在司徒雷登的婚姻下,費孝通和王同輝結為夫妻,沒有什麽轟轟烈烈,也沒有梅綺的案例。他們之間,充斥著瑣碎的爭論,但在對與錯之前,他們有著同壹個夢想,壹個真正能讓中國現狀浮出水面的夢想。
誌同道合,高山流水,同壹個夢想,讓這壹對美女攜手。
“和同輝在壹起,是我心情最舒暢、工作最舒心、生活最紅火、學業最精彩的時候。”
但民國的愛情,十有八九是悲傷的,意外的,明天的。我們不知道誰會想到,只有壹聲嘆息,不僅是對故人的嘆息,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嘆息。
而他們的故事,是從夢想的第壹步開始的。本來費孝通已經拿到了公費留學的名額,但他還是決定實現先去外地的想法。
廣西大瑤山深處,這是費孝通的選擇,不僅是為了學術,也是為了度蜜月。費孝通帶著新婚妻子橫跨半個中國,來到這個貧困地區。
哪怕再苦,只要有他們相伴,路也不會孤單。卷起褲腿,他們的大瑤山之行是對夢想的沖擊。
壹個村莊,壹個向導,壹條漫漫長路,壹個文弱書生,怎麽能和壹個在深山裏遊蕩的人相比?很快,黑暗的山路吞噬了費孝通他們失去了人,迷失了方向。
在原始森林裏,費孝通夫婦壹腳深壹腳淺,早已離開了原來的軌跡。瑤族人設下的陷阱害死了費孝通,石頭掉下來打中了費孝通的大腿。
即使在費孝通夫婦的努力下,他們壹起推著大石頭,費孝通的腿還是斷了,連站都成了問題。王同輝試圖背著他向前走,但是壹個虛弱的女人怎麽能背著壹個男人呢?
費孝通請求王同輝放他走,沿著小溪尋找村莊,並號召村民們給予幫助。他原本想把生活的機會留給王同輝,但人生無常,聽天由命,世事難料。
費孝通第二天就被進山的瑤族人救了,而王同輝的生命卻永遠留在了山澗潺潺的溪水旁。當時他們才結婚108天。
對於未完成的夢想,費孝通繼承了王同輝的遺誌,繼續過著她那份生活。費孝通受傷後,到江蘇省吳江縣太湖邊的小漁村開賢宮村,進行了壹個多月的調查。
1936年,他告別親人和導師,暫時離開中國,前往英國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在人類學大師布·馬林·諾斯基的指導下,繼續他的夢想。
1938年,費孝通關於開縣公村的博士論文在馬林諾斯基的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討論。導師馬林·諾斯基想把費孝通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交給出版社出版,在費孝通心裏就不重要了。
因為,他現在的實力足以支撐自己的夢想。即使中國已經疲憊不堪,千瘡百孔,岌岌可危,他仍然想保護他出生和成長的土地。
1939年,費孝通只來得及匆匆把自己的散文集書名改成《中國農民的生活》,就迫不及待地回到祖國,而這篇將名滿天下的論文卻被遺忘了。
當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淪陷,費孝通只好暫時在雲南大學任教。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費孝通得以重返清華校園,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第壹次收到了從國外印刷發行的《中國農民的生活》。
中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相對於各地的調查,費孝通並沒有把這本書看得太重。再加上當時美國對中國的外交封鎖,即使這本書早已在國外聲名鵲起,多次再版,作為作者的費孝通仍然對此壹無所知,但他的夢想在戰爭的陰雲下依然如火如荼。
動蕩時期,他受到打擊,20多年沒有發表壹個字,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直到1979年,在平反和開放的雙重浪潮下,70歲的費孝通才意識到,4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讓他名揚天下。
從此費孝通的名字蜚聲海內外,但他仍想繼續他的測量祖國的夢想。
2001年,歷時180天,費孝通拖著自己走遍了常州、上海、吳江、蘇州、深圳、沈陽、成都、蘭州等地,這位90歲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年輕時心中許下的諾言。
2005年,費孝通閉上了眼睛。
4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達到了國外教科書的標準。如果他有心,為什麽費孝通過了70多歲才知道這件事?其實不是費孝通無心,而是他心系祖國。
費孝通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並與王同輝的人生很好地結合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