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理:多為單側病竈
(1)肉眼:球形實質性腫塊,大小不等,擠壓腎組織形成壹層薄而脆的假細胞膜,與正常腎組織界限明顯清晰,瘤體脆而軟,切面均質,呈灰白色或黃褐色魚肉樣。腫瘤質脆而軟,切面呈均勻的灰白色或黃褐色魚肉樣,常伴有出血和壞死。
(2)鏡下:
①預後良好組織類型:由上皮細胞、間質細胞和生體細胞組成,分為上皮型、間質型、生體型和混合型。
②預後不良的組織類型:間質型(局竈性間質型和彌漫性間質型)
(3)轉移:最早和最常見的播散部位是穿過假性囊膜向腎竇或腎內血管、淋巴管播散,也可穿過腎腹膜浸潤腎外組織、血管或鄰近器官,還可侵犯腎盂,向輸尿管發展,可引起血尿和梗阻。淋巴轉移最常見的部位是腎門淋巴結和主動脈旁淋巴結。血道轉移(腎靜脈)、肺轉移最常見,其次是肝、骨和腦。
3、臨床表現--無癥狀性腹部腫塊、腹痛和血尿,常伴有先天性畸形
(1)腫塊常位於壹側上腹部四分之壹肋區,表面光滑,質地較實,相對固定
(2)腫塊浸潤/壓迫,出血壞死→腹痛:隱痛、脹痛;偶可為急腹癥。
(3) 血尿:侵犯泌尿系統
(4) 高血壓:血漿腎素升高
(5) 遠處轉移癥狀:肺--氣短、呼吸困難;骨--骨痛
(6) 晚期:貧血和發熱、體重減輕
(7) 先天性畸形:虹膜發育不全、副虹膜、Beckwith-Wiedemann 綜合征(內臟增大、巨舌、臍膨出、智力低下)、泌尿生殖系統畸形(腎發育不全、異位腎、融合腎、重復腎、多囊腎、尿道下裂、隱睪)
4.NWTS -5 臨床病理分期:
I 期:腫瘤局限於腎臟並完全切除;腎細胞質完整;無腫瘤破裂或術前活檢;腎竇血管未受侵犯;切除邊緣或切除邊緣以外無腫瘤。(全部滿意)
II期:腫瘤侵犯腎細胞膜,但已完全切除;切除邊緣或切除邊緣以外無腫瘤。腫瘤可能有區域性擴散(浸潤腎竇腹膜或廣泛侵犯腎竇軟組織)。腎實質外的腎腫瘤標本出現血管內和腎竇血管腫瘤侵犯。
III期:存在術後非血源性殘留,但僅限於腹部。出現以下情況之壹即為 III 期:(1) 腹部或盆腔淋巴結侵犯;(2) 腫瘤浸潤腹膜表面;(3) 腫瘤種植在腹膜表面;(4) 術後肉眼或顯微鏡下殘留;(5) 腫瘤局部浸潤實質,無法完全切除;(6) 術中/術前腫瘤溢出; (7) 術前化療、術前活檢;以及 (8) 腎切除標本中的靜脈癌栓、腎上腺腫瘤侵犯、原發腫瘤從腔靜脈擴散至胸腔靜脈和心臟。
IV期:血行腫瘤轉移;腹腔和盆腔外淋巴結轉移
V期:初診時雙側腎臟受侵。
治療:手術(原發)、化療、放療綜合治療,治愈率80%以上
術前放療/化療的考慮:
1.巨大腫塊累及周圍重要臟器;
2.患者全身情況差,難以耐受手術;
3.腔內瘤栓達肝靜脈以上;
4.廣泛肺轉移;
5.孤立腎腎母細胞瘤;
6.雙側腎母細胞瘤
7.腫瘤破裂後腹腔遊離液局限於Gerota筋膜。
(註:術後均應按III期放療)
雙側腎母細胞瘤--保守治療
I期和II期預後良好的組織類型,I期局限性間葉細胞型
I期和II期的治療方案:
A:Act-D(放線菌素),15ug/kg,d1-5
V:VCR(長春新堿),1.4mg/m2 (max 2mg)
A: 術後周期:0, 3, 9, 12, 15, 18
V: 術後周期:0-9, 12, 15, 18
補充說明:
1. 術後輔助化療 18 周,第 0 周為術後第壹周;
2.預後良好的組織類型無需瘤床放療;間質變異型需要 10.8Gy 的瘤床放療
3. 年齡 < 12 個月 - 化療劑量減半;1 歲及以上 - 足量化療
A: Act-D (放線菌素),15ug/kg,d1-5
V: VCR (長春新堿),1.4mg/m2 (max 2mg)
D:ADM(阿黴素),45mg/m2
A:0 ,6,15,18,24
V:0-9,12,15,18,21,24
D:3,9,15,21
補充說明:
1.術後輔助化療24周,第0周為術後第壹周內;
2.年齡< 12個月--化療劑量減半;1歲以上--全劑量
3. 腫瘤床放療(10.8Gy),根據腫瘤殘留或腹腔播散情況增加放療劑量和範圍。全肺放療(12Gy)
II-IV期彌漫間質細胞型
術後輔助化療24周,長春新堿、環磷酰胺(CTX)、阿黴素、VP-16。
腹部瘤床放療(10.8Gy),根據腫瘤殘留或腹部擴散情況增加放療劑量和範圍。有肺轉移的患者采用全肺放療(12Gy)
V期腎母細胞瘤
雙側腎活檢,臨床分期,術前化療,預後良好型:≤Ⅱ期,長春新堿+格拉黴素;≥Ⅱ期,長春新堿+格拉黴素+阿黴素,然後手術,術後化療和/或放療。
間葉細胞型:術前化療(長春新堿、環磷酰胺、阿黴素、VP-16),手術,術後化療和/或放療
復發和難治性腎母細胞瘤--強化化療聯合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