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
味辛;甘;性熱;有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炮制品),回陽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內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炮制方法:
1.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凈,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後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反復悶潤數次,潤透後切片,曬幹。(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2.炮附片:取鹽附子洗凈,清水浸泡壹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用姜湯浸1-3天,然後蒸熟,再焙至七成幹,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
不良反應及治療:
附子中含烏頭,雖其含量較烏頭為低,但因服用不當而引起中毒;除服用量過大或煎煮時間過短外,與機體敏感性有關。《本草匯言》:若病陰虛內熱或陽極似陰之證,誤用之,禍不旋踵。附子中亦含烏頭堿,雖其含量較烏頭為低,但因服用不當而引起中毒者卻屢見不鮮。其原因除與劑量過大、煎煮時間過短,及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等有關外,與藥物品種及服法等也有密切關系;曾有1例用雲南騰沖所產附子3錢煎後連渣服下,即引起嚴重中毒。中毒表現與烏頭基本相同,如口唇、肢體發麻,惡心,嘔吐,心慌,氣促,煩躁不安,甚至昏迷,間或抽搐,嚴重者心跳、呼吸暫停,心電圖顯示室性過早搏動,而呈阿-斯二氏綜合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時搶救,壹般均可恢復。此外,曾報道1例用附子外敷臍部引起接觸性皮炎,可能系過敏所致。
《本草圖經》: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鍵為山谷及廣漢,今並出蜀土。然四品都是壹種所產,其種出於龍州。種之法,冬至前先將肥腴陸田耕五、七遍,以豬糞糞之,然後布種,逐月耘籽,至次年八月後方成。其苗高三、四尺已來,莖作四棱,葉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實小,紫黑色如桑椹。本只種附子壹物,至成熟後,有此四物,收時仍壹處造釀方成。釀之法,先於六月內踏造大、小麥曲,至收采前半月,預先用大麥煮成粥,後將上件曲造醋候熟,淋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則以水解之。便將所收附子等去根須,於新潔甕內淹浸七日。每日攪壹遍,日足撈出,以彌疏篩攤之,令生白衣,後向慢風日中曬之百十日,以透幹為度,若猛日曬則皺而皮不附肉。其長三、二寸者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芽角為側子,附子之絕小者,亦名為側子,元種者母為烏頭,其余大小者皆為附子,以八角者為上,如方藥要用,須炮令裂去皮臍使之。綿州彰明縣多種之,惟赤水壹鄉者最佳。然收采時月與《本經》所說不同,蓋今時所種如此,其內地所出者與此殊別,今亦稀用。謹按《本經》冬采為附子,春采為烏頭,而《廣雅》雲,奚毒,附子也。壹歲為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今壹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也。雖然,藥力當緩於歲久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