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患者多為肥胖,常合並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等。影響血尿酸值的其他因素包括肌酐、飲酒和飲食。沒有痛風發作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是由於高尿酸血癥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夠所致。
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因種族和地區而異,在歐洲和美國為2%至18%,在南太平洋土著居民中,如瑙魯(密克羅尼西亞)則高達64%。痛風在中國臺灣原住民中的發病率正引起學術界的關註。根據葛應欽(1997)的研究,40 歲以上的原住民男性痛風發病率為 9.2%,其中布農族的痛風發病率最高,為 31.3%,遠低於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歐美國家痛風發病率占總人口的0.13%至0.37%,年發病率為0.20%至0.35%。
中國臺灣地區經濟和飲食的變化導致痛風患者急劇增加。陳正銀發現,痛風病人的數量隨著中國臺灣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960-1963年痛風病人占風濕科門診人數的5%,到1982-1985年統計已達15.6%,1988年陳清郎發表的痛風臨床分析多達4000例。周碧瑟(1988)在南投縣埔裏鎮進行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30 歲以上人群高尿酸血癥較多,患病率為 17.3%,其中男性為 20.3%(樣本 542 人),高於女性的 14.6%(樣本 616 人)。血液中尿酸的平均值為 4.8±1.8mg/dl,男性為 6.4±1.8mg/dl,高於女性的 5.2±1.5mg/dl。
金門縣金湖鎮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年輕時高尿酸血癥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高血脂,如高三酰甘油和高膽固醇,這反映了飲食習慣和生命早期高尿酸血癥形成的重要性。這壹結果反映出早期高尿酸血癥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除高脂血癥外,高尿酸血癥還與飲酒、肥胖等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此外,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等臨床癥狀也可能在老年期開始並發,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使用利尿劑和出現腎臟合並癥。由於利尿劑本身在許多地區已被用作治療高血壓的壹線藥物,血壓的相對控制已被血尿酸值的升高所取代。
為進壹步探討高尿酸血癥演變為痛風的危險因素,1996年至1997年在金門縣金湖鄉進行的第二次隨訪研究結果發現,男性痛風的5年累計發病率為18.83%。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演變為痛風的危險因素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尿酸濃度是最重要的因素,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現有尿酸濃度(mg/dl)每增加1個單位,未來發生痛風的幾率就會增加5倍。其次,在現有條件下,血肌酐值也能預測未來痛風的相對風險。第三,在高尿酸血癥的疾病進展過程中,體重增加、使用利尿劑和飲酒等其他因素可能會導致血尿酸值快速波動,從而引發急性痛風。因此,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首先要重視對現有尿酸濃度和肌酐值的長期監測,此外還要控制體重,避免使用利尿劑治療高血壓,控制飲酒,以防止血尿酸值的快速波動,避免急性痛風的發生。
此外,流行病學研究觀察到高尿酸血癥與胰島素拮抗綜合征、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相關性,Warld HJ(1998)、Lehto(1998)、Alderman MH(1999)等學者指出,尿酸濃度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尿酸濃度與胰島素拮抗綜合征有關。尿酸濃度與胰島素抵抗直接相關。因此,對於高尿酸血癥患者,不僅要預防痛風,還要進壹步關註高尿酸血癥所代表的某種程度的胰島素抵抗。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由於沒有痛風癥狀,往往會忽視高尿酸血癥的潛在危害。他們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比例往往高於正常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