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成路線的設計
合成文獻[3]報道化合物(1)按起始原料可分為兩類:方法1: 2,3,4,5-四氟苯甲酸酰氯化後與丙二酸二乙酯縮合,用水部分脫羧,與原甲酸三乙酯縮合,(S)-(+)-2-氨基丙醇取代,環化等。方法2:以2,3,4-三氟硝基苯為原料,合成了關鍵中間體(S)-7,8-二氟-3-甲基-3,4-二氫-2h-1,4-苯並。[6 ~ 8]經縮合、環合、水解、乙氧基亞甲基丙二酸二乙酯精制得到。方法2與目前國內氧氟沙星的合成工藝相似,但關鍵中間體(S)-7,8-二氟-3-甲基-3,4-二氫-2h-1,4-。吖嗪的合成存在步驟長、收率低、光學純化困難等缺點,難以大量制備。方法壹是不對稱合成左氧氟沙星的理想選擇,因為2,3,4,5-四氟苯甲酸和(S)-(+)-2-氨基丙醇在國內有售,所以采用方法壹作為試制路線,並對合成工藝進行了優化和改進。經八步反應制得左氧氟沙星,總收率為39.2%。最終產物的結構經元素分析、IR、65438+OH-NMR、13C-NMR、DEPT和MS鑒定,合成路線見圖1。
圖1左氧氟沙星的合成路線
2實驗部分
熔點采用北京泰科儀器有限公司XT-4雙目顯微鏡熔點儀測定,溫度未經校正。元素分析采用美國PE-240C元素分析儀,紅外光譜儀為Nicolet 170SX,熱重分析采用美國PE-7系列熱重分析儀。核磁共振譜用Bruker AM 500 MHz核磁共振* * *振動器測量,溶劑為d6-DMSO。TMS為內標,質譜用VG-ZAB-HS GC-MSZ質譜儀測定,旋光度用WZZ-1自動指示旋光儀測定。
2.1 2,3,4,5-四氟苯甲酰乙酸酯(5)的合成
2)將38.8克(0.200摩爾)化合物(2)、SOCl2 150毫升(2.05摩爾)SOCl2 DMF、0.4毫升DMF依次加入反應瓶中,攪拌並加熱5小時,在常壓下蒸餾出過量的SOCl2,然後加入40毫升甲苯並在減壓下蒸發至幹,得到化合物(3)。
將5.0克(0.206摩爾)鎂粉、50毫升無水乙醇和0.5毫升四氯化碳依次加入另壹個反應瓶中。加熱引發反應後,在攪拌下滴加32.8克(0.206摩爾)丙二酸二乙酯和60毫升無水甲苯,30分鐘後反應在60℃繼續進行2小時。冷卻至-5℃後,滴加化合物(3)。加入1 h後,將混合物在0℃下攪拌2 h,倒入90 mL濃鹽酸和90 mL冰水的混合溶液中,分離有機相,用甲苯(50 mL×3)萃取水相,合並有機相,減壓蒸餾出甲苯,得到橙色油狀液體(4)。向化合物(4)的反應燒瓶中加入100 mL水和0.1 g(0.500 mmol)對甲苯磺酸,加熱回流6 h,TLC顯示原料點基本消失(乙酸乙酯-甲醇(V∶V=4∶0.5)為展開劑),冷卻至室溫,以二氯甲烷(50m l×3.0.5)為溶劑。5)通過真空蒸發獲得44.4 g橙色液體(5),產率為84.0%(參考文獻[4]中為93%)。化合物(5)不經純化直接用於下壹步反應。
2.2 (s)-(-)-9,10-二氟-2,3-二氫-3-甲基-7氧代-7-氫吡啶[1,2,3-de] [1,4]苯合成6-羧酸乙酯(8)
在含有44.4克(0.168摩爾)化合物(5)的反應燒瓶中,加入82毫升(0.876摩爾)乙酸酐和66.6毫升(0.400摩爾)原甲酸三乙酯,攪拌,加熱並回流4小時,在反應過程中蒸餾出生成的乙酸乙酯,使得反應完全,減壓蒸發並用450毫升二氯甲烷溶解。在室溫下,在攪拌下滴加(S)-(+)-2-氨基丙醇13.5 g(0.180 mol)和二氯甲烷50 mL的混合溶液,在1 h後,在攪拌下繼續反應2 h,回收二氯甲烷並在減壓下蒸發,獲得橙紅色粘性油(7)。DMF 400mL DMF K2CO3 46.4g(0.336mol)無水k2co 3加入到含有化合物(7)的反應瓶中,在65438±020℃下攪拌8 h,減壓回收DMF,向反應瓶中加入250 mL冰水,攪拌以分離出固體,靜置過夜,過濾,用水洗滌固體,並使用氯仿-乙醇(V∶V=3∶2)。
2.3 (s)-(-)-9,10-二氟-2,3-二氫-3-甲基-7氧代-7-氫吡啶[1,2,3-de] [1,4]苯三嗪-6-羧酸的合成(9)
根據參考文獻[8],產率為87%,MP > 300℃(參考文獻[8]產率為88%,MP > 300℃)。
2.4(S)-9-氟-2,3-二氫-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氫吡啶[1,2,2]鋅-6-羧酸(1)的合成
將化合物(9)28.1 g(0.100 mol)、N-甲基哌嗪26 mL(0.230 mol)和DMSO 75 mL依次加入到反應瓶中,在130℃下加熱並攪拌6 h,減壓回收DMSO和過量的N-甲基哌嗪,殘余物用95%乙醇重結晶。得到30.3 g淺黃色晶體(1)半水合物,收率82%,(參考文獻[8]收率75.06%),MP 224 ~ 226℃,[α] 24d =-76.7 (c = 0.39,0.05 mol/L)。0.05摩爾/升氫氧化鈉)]。TG分析:化合物(1)在35.466 ~ 82.453℃失重2.632%,相當於含0.5個結晶水(含0.5個結晶水的理論值為2.430%)。元素分析,實測值(%): C58.29 .理論值(%): c58.32,H 5.72,N 11.34,f5.13。IR (KBr) cm-1: 3267 (-cooh),3081(Ar 1621(7—CO),1542~1453(Ar—CC—),1395.6 ~ 1315.4(C—H,C—N),6543333-CH3). 13C-NMR(DMSO-D6)δ:176.27(7-C),165.95(-COOH),155.38(9-C),146.06(5-C),140.03(11-C),65438+。δ: 68.01 (2-c),55.25(哌嗪環2,2'-c),50.05(哌嗪環1,1'-c)為CH2碳原子;δ: 46.01(正-CH3),17.88(3-CH3)是CH3碳原子。Eims m/z: 361 (m+)。
3討論
文獻[4]報道化合物(5)的合成是由化合物(2)酰化,在丁基鋰的作用下與丙二酸單酯在-55℃縮合,水解精制而成。產率為93%,但合成方法成本高,反應條件苛刻。基於文獻[9,10]中的相似綜合方法,本文由。由0.1%對甲苯磺酸部分脫羧制得,產率84%。當從(5)制備(9)時,在該實驗中,當(5)與原甲酸三乙酯和乙酸酐反應時,蒸發生成的乙酸乙酯以完成反應,並且使用無水K2CO3和DMF代替參考文獻[5]中的50%NaH和DMSO,並且使用冰醋酸。四步反應的產率為56.9%(參考文獻[5]中的產率為23.5%),N-甲基哌嗪的產率為82%(參考文獻[8]中的產率為75.06%),基於2,3,4,5-四氟苯甲酸,總產率為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