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量服用止痛藥的危害
1、掩蓋病情
如果在未經醫生診治之前濫用止痛藥,雖然暫時疼痛的感覺可以減輕,但有可能掩蓋疾病特有的癥狀,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而貽誤病情。
2、容易成癮
壹些止痛藥尤其是高效止痛藥,長期應用成癮,即對此種藥物產生依賴性。尤其應註意的是以曲馬多為代表的中樞性止痛藥,以二類精神藥品上市,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認為很安全。
3、引起過敏反應
許多止痛藥可引起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特異體質者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等過敏反應。
4、損害造血系統
壹些止痛藥長期或過量服用,可對造血系統及白細胞造成損害,引起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凝血障礙等疾病。
5、胃黏膜損害
長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藥,尤其是空腹使用後,可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飽脹、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嚴重的可致胃黏膜損害,引起胃出血。有資料顯示,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中,大約有10%~25%的病人發生消化性潰瘍,其中有小於1%的患者出現嚴重的並發癥如出血或穿孔。
6、引起中毒性肝炎
在治療劑量下,能導致10%的患者出現肝臟輕度受損,長期或大量服用撲熱息痛可影響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
7、導致腎功能不全和間質性腎炎
長期或大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解熱止痛合劑,可引起腎乳頭壞死及腎間質炎性改變性腎病。近年來,國內外有許多因服用止痛藥發生腎毒性作用的報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藥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導致腎功能不全和間質性腎炎。目前止痛藥引起的腎功能不全已占藥物引起的腎功能不全的37%,而且服藥長達3個月就可引發,其中消炎痛制劑引起的腎損害占大多數。
8、誘發腫瘤
壹些止痛藥長期服用可誘發腎乳頭癌、腎盂癌、膀胱癌等。
9、神經系統不良反應
可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弱視、嗜睡、失眠、感覺異常、麻木等。有些癥狀不常見,如多動、興奮、幻覺、震顫等,發生率壹般小於5%。
10、誘發心血管系統疾病
有研究發現,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能明顯幹擾血壓,使平均動脈壓上升。另有報道,服用羅非昔布18個月後,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相對危險性增加。
11、妊娠期的不良反應
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被認為是誘發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潛在因素;孕服用阿司匹林可導致產前、產後和分娩時出血;吲哚美辛可能會引起某些胎兒短肢畸形、丁丁發育不全。
12、損害聽力
長期服用止痛藥可致聽力下降。
2、不宜吃止疼藥人群
(1)高齡
專家介紹,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機體防禦能力下降,如黏膜防禦作用變差等,出現胃出血以及穿孔的風險增加13.2倍。因此,如需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最好選擇對胃腸道副作用較小的類型,如塞來昔布。
(2)有胃病
胃不好的人服非甾體抗炎藥,無疑是雪上加霜。有研究顯示,胃腸道疾病患者在150天內單次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發生上消化道出血風險增加2.4倍;多次服用後該風險增加7.4倍。
(3)吸煙
單純吸煙增加消化道潰瘍風險1.9倍,吸煙同時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增至4倍。
(4)酗酒
長期酗酒傷胃,很多人在出現腹痛、腹脹時常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止痛。研究表明,與不使用布洛芬相比,頻繁飲酒者經常服用布洛芬會使胃腸道出血風險增加2.7倍,偶爾服用增加1.2倍。
(5)服用抗凝劑
抗凝劑適應癥廣泛,可用於防治動、靜脈血栓栓塞等多種疾病。有研究顯示,布洛芬會影響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用抗凝劑再用非甾體抗炎藥時胃出血風險增加12.7倍,低劑量阿司匹林聯合非甾體抗炎藥時為7.7倍。
(6)使用激素類藥物
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到過敏性鼻炎、濕疹、哮喘等過敏性疾病,都會用到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單用非甾體抗炎藥出現消化性潰瘍的風險增加3.8倍,單用糖皮質激素是2.6倍,兩藥聯合應用該風險增加近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