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膏藥基質的怎麽做?

膏藥基質的怎麽做?

膏藥是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劑、膏藥、橡皮膏)的壹種,古代歸屬於“薄貼”。系以食用植物油與黃丹或鉛粉等經高溫煉制成的鉛硬膏為基質,並含有藥物或中藥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劑。膏藥作為中國制劑中的壹種傳統劑型,早在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已有油、丹熬煉而成“膏”的記載。《劉涓子鬼遺方》中亦有多種“薄貼”的記載。“薄”指軟膏,“貼”指膏藥。唐、宋以來對膏藥的應用更加廣泛,清代吳師機所著《理瀹駢文》為膏藥在應用方面的專著,對膏藥的方藥、應用,尤其在制備工藝上均進行了較完整的總結,並有進壹步發展提高,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的新觀點,頗為眾人所信賴,並後世醫家所推崇。膏藥常應用於消腫、拔毒、生肌等外治方面;但它通過外貼,還能起到內治作用,如驅風寒、和氣血、消痰痞、通經活絡、法風濕、治跌打損傷等。《理瀹駢文》上論及膏藥的作用時,有“截”、“拔”之說,謂:“凡病所集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外,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

膏藥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藥;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藥;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藥。最常用的是黑膏藥。

對膏藥的質量要求如下:

1.老嫩應適宜,貼於皮膚上要有適宜的粘性及不移動位置。

2.外觀應油潤細膩,對皮膚應無刺激性。

3.同種膏藥的攤塗量應壹致,其重量差異限度不超過±5%(指除去裱背材料的純膏藥重量)。

4.在常溫下保存,兩年內不變質,不失去粘性。

煉制膏藥,需有麻油浸藥→烈火煎沸→文火久熬→藥枯過濾→藥油滴水成珠→下黃丹→加香藥或貴重藥或膠體性藥物→去火毒→塗布冷卻→烘化貼用等程序。

下面以黑膏藥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壹步炸藥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藥料,文火再炸,並不斷攪動,使藥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註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藥料在油內浸泡壹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藥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藥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於沈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藥順序依藥料性質不同,壹般有先炸、後炸之分。肉質藥及鮮藥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藥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松或形體細小的藥物,宜待先炸藥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炒丹

把黃丹放在幹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松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註意:丹中有水氣膏藥則嫩,丹炒過頭膏藥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煉油

藥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堿的香油放入幹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壹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壹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註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堿,不但溢鍋,而且膏藥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藥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下丹

油丹比例壹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並註意季節(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壹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幹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擡離火爐,繼續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藥油離開火爐後方下丹。

註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壹鍋膏藥起火而毀。2.壹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藥不癢。3.下丹時應壹人攪拌,壹人下丹,利於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壹,否則易溢出。5.此節是熬制膏藥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藥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準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準;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準;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準。6.“膏藥黑之功在於熬,亮之功在於攪。”下丹時撒布要勻,並不停地順壹個方向攪拌,以防沈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藥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藥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後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藥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藥油;偏嫩,則再加熱。壹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去火毒

膏成後,用冷水噴灑於膏藥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後將膏藥擰成小坨,浸於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後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加細藥

將方中的貴重細藥,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藥內攪拌。

註意:熱油加涼藥面,必有溢起,勿怕。需壹點點加入藥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壹鍋膏藥溢出而廢。

第七步攤膏藥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藥,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壹周,則為膏藥已成。

註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面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幹,此為漿布已成。膏藥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塗的面積壹般圓形的占膏藥褙的1/3,長方形的約占2/5。用於治表的膏藥,宜塗薄些;治裏的膏藥,宜塗厚些。勤換的膏藥宜薄,久貼的膏藥宜厚。

第八步貼膏藥

先將膏藥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註意:1.貼前先將患處用溫水擦凈,或用生姜切片檫洗皮膚,或患部用酒精消毒,待皮膚幹燥後再貼。皮膚有汗或有水汽時不能貼,因這樣貼不緊。若氣候寒冷粘貼不緊,可在膏藥貼上後再熱敷壹下。2.按時換膏藥,防止膏中鉛化物對皮膚的刺激。3.貼膏藥後過敏,局部發癢較甚或發生水泡、潰爛時當取下,用酒精消毒或搽龍膽紫藥水,待不癢和傷口愈合後再貼。或采用貼前膏藥上撒點薄荷冰等預防措施。重者禁用。4.不可將膏藥在煤爐上烘烤帖敷,因為煤爐燃燒時產生的致癌物質及有害氣體會被膏藥基質及水分所吸收,並經皮膚滲入人體,危害健康。5.皮膚表面有外傷或有糜爛感染,局部有破損者,不宜將膏藥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6.凡是含有麝香、乳沒等活血化淤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慎用。尤其孕婦的腰、腹部(特別是下腹部氣海、關元穴處)、肚臍以及下肢三陰交等穴位處,不能貼敷,以防發生流產等意外。7.壹般壹張膏藥的藥效可維持1~2天,黑膏藥的藥效較長,壹般可連續貼用1周以上再揭下,所以不宜換得過勤或過少。8.膏藥撕揭時註意動作輕柔,防止撕裂皮膚。對粘在皮膚上的部分藥膏,可用紗布蘸汽油擦凈,然後再用酒精消毒。

  • 上一篇:2022年印花稅減免政策哪些情況可減免印花稅 2022年印花稅稅率表是怎樣的
  • 下一篇:邢臺藥品賦碼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