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藥不僅能補氣,由於氣與血相互依存,"氣為血之帥"、"氣為血之母",補氣藥還能使氣旺血足,氣攝血行,用於血虛出血之癥。此外,補氣藥必須與益氣藥適當配伍合用,方能使補而不滯。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補氣中藥。
人參
味甘、微苦、微溫。含人參皂甙、人參皂酸、揮發油、糖類、植物皂甙及維生素B1、B2等。能增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可強化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加速神經沖動的傳導,增強條件反射的強度,同時強化抑制過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輕疲勞。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促進造血功能,對性腺也有促進作用。功效:補氣、補脾、補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體虛,以及肺虛氣喘、動則汗出;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虛脫肛;發熱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氣陰兩虛、口渴喜飲、消渴;氣血兩虛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心悸怔忡;久病體虛、神經衰弱等癥。用法用量:每日3~10克,水煎服,也可單味煎服,或將人參榨汁加入其他藥汁中服用。也可研粉吞服或切片吞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若用於虛證急救,可用15~30克,煎湯分服。本品不宜用於實熱或感冒初起者。不宜與蘿蔔、茶同服。忌與馬鞭草、五靈脂、皂莢同用。
西洋參
主產於美國、加拿大。性寒,味苦微甘。含人參皂甙、樹脂、揮發油等。作用強,能提高抗疲勞、抗缺氧能力,能促進抗體的形成,並有鎮靜作用。功效:補氣養陰補氣養陰、消暑生津。主要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喘咳痰血;氣陰兩虛所致的氣短口渴;熱病傷陰所致的口幹舌燥。用法用量:3~6克,文火煎煮,單服(先喝汁,後吃渣):或將汁調入其他藥汁中服用,也可切片吞服、搗碎吞服或裝入膠囊吞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本品性寒,脾胃虛寒者忌用。忌與藜蘆同用。
黨參
性平,味甘。含有皂甙、維生素 B1 和 B2、揮發油和生物堿。能增強機體活力,對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能調節造血功能,增加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對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降低有促進作用。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能力,提高機體抵抗力。功效:補中益氣:補中益氣,生津養血。用於氣虛體倦,心悸氣短,大便溏薄;氣津兩傷,口渴;氣血兩虧,頭暈目眩,面色萎黃,以及病後體虛,營養不良等癥。用法:煎湯:10-30克煎湯。或曬幹研粉吞服,每次1~2克。本品忌與馬鞭草同用。
黃芪
味甘,性微溫。含葡萄糖醛酸、甜菜氨基酸、蔗糖、葉酸、膽堿、生物堿、煙酸等。能增強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能力,使血液中 lgM、IgE、cAMP 明顯增加,並能誘導幹擾素,因此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能增強細胞的生理代謝作用,增強心臟的收縮力,降低冠狀血管阻力;能增加血液中白細胞數量,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並有利尿作用;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營養;對腎炎有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功效:補氣升陽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腫。用於脾肺氣虛之氣短乏力;氣虛下陷之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氣虛泄血、便血;衛表不足之自汗,易感冒,氣血不足之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氣虛不運,水濕內蘊之面目浮腫,小便不利。也常用於急慢性腎炎、慢性白細胞減少癥、慢性肝炎(活動期)。用法用量:壹般10-15克,大劑量可煎30-60克。補氣升陽宜灸,其他多生用。註意:表實、陰虛陽亢、氣滯濕阻者,以及癰疽初起、潰後熱毒未清者忌用。
白術
性溫,味甘、苦。含揮發油,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蒼術醇和蒼術酚,並含有維生素A類物質。能增強體力;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輕度降低血糖;對放療、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有升高作用;還能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功效:補氣健脾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脾虛水濕,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動不安,腳氣浮腫。用法:煎湯:5-10克,水煎服。炒用補氣健脾,煎炙止瀉,燥濕利水,生用為宜。註意:本品性溫燥,陰虛內熱、津液耗傷、舌苔輕剝、唇幹口燥者忌服。
山藥
味甘、平。含皂苷、黏液質、膽堿、氨基酸、澱粉、多酚氧化酶、糖類、蛋白質等;營養豐富,助消化,能降低血糖。功效:益氣養陰益氣養陰、健脾、補肺、固腎。用於脾虛食少、便溏或泄瀉,肺虛咳喘,腎虛尿頻、遺精,婦女白帶過多,消渴等癥。用法用量:10-30克,大劑量可煎煮60-250克。研末吞服,每次6~12克。健脾止瀉,宜炒黃。註意:濕盛或氣滯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