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甘草的藥性?

甘草的藥性?

名稱:

甘草

英文名:

Liquorice Root

拼音:

Gān Cǎo

別名:

暫美草、蜜甘(《本經》),蜜草、蕗草(《別錄》),國老(陶弘景),靈通(《記事珠》),粉草(《群芳譜》),甜草(《中國藥植誌》),甜根子(《中藥誌》),棒草(《黑龍江中藥》)。

藥材類別:

根莖類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本草衍義》:微涼。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

歸經:

入脾、胃、肺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入藥部分:

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產地和分布:

生於幹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

形態特征:

1.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現狀復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鐘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辯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5-14(-20)cm;小葉9-17,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寬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托葉披針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鐘狀,有5個相等的披針形萼齒,萼齒內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長橢圓形,長約11mm,翼瓣長約9mm,爪不明顯,龍骨瓣長約8mm。莢果扁,狹長卵形,稍彎曲,長20-30mm,寬4-7mm,無毛,有時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種子3-4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3.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時基部粗壯而為木質。莖直立,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無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幾無毛。奇數羽狀復葉長3-16cm;小葉3-7枚,卵形、狹長卵形、長圓形至橢圓形,長1.5-5cm,寬0.6-2.8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都圓形,邊緣徽反卷,常顯明為波卷狀,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下面亮綠色,具淡黃綠色腺點,幼時如塗膠狀,有光澤,兩面無毛或幾無毛;小葉柄長1-4mm。總狀花序;花小,紫紅色,排列疏松。莢果長圓形,短小,長0.8-2cm,膨脹,無或略有凹窩,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種子小,1-7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6g,調和諸藥用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於中毒搶救,可用30-60g。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入清瀉藥中宜生用。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註意事項:

實證中滿腹脹忌服。不宜與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①《藥品化義》: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②《本草正》: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③《本草經集註):術,幹漆、苦參為之使。惡遠誌。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④《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甘草的功效與作用:

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臟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摘錄《中華草本》)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炙甘草能補脾益氣。主治咽喉腫痛,咳嗽,脾胃虛弱,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癔病,癰癤腫毒,藥物及食物中毒。(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摘錄《中國藥典》)

①《本經》: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②《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③《藥性論》: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壹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⑤《珍珠囊》:補血,養胃。

⑥《湯液本草》: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消五發之瘡疽,與黃耆同功。

⑦《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痼,降火止痛。

⑧《中國藥植圖鑒》:治消化性潰瘍和黃疸。

附方:

①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白術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壹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兩(炙),幹姜二兩(炮)。上藥細切,以水三升,煮取壹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金匱要略》甘草幹姜湯)

③治熱嗽: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五丸。(《聖濟總錄》涼膈丸)

④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甘草(炙)四兩,生姜(切)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壹斤,桂枝(去皮)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壹升,日三服。(《傷寒論》炙甘草湯,壹名復脈湯)

⑤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差者:桔梗壹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壹升,去渣,溫分再服。(《傷寒論》桔梗湯)

⑥治失眠、煩熱、心悸:甘草壹錢,石菖蒲五分至壹錢。水煎服。每日壹劑,分二次內服。(江西贛州《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⑦治瘧疾:甘草二份,甘遂壹份。***研細末,於發作前二小時取用壹分放肚臍上,以膠布或小膏藥貼之。(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壹瓦楞子五兩(煆研細末),甘草壹兩(研細末)。混勻,每服2錢,每日3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甘楞散)二甘草粉1.0克,雞蛋殼粉1.5克,曼陀羅葉粉0.05克。混勻,飯前或痛時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甘殼散)

⑨治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三兩,小麥壹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⑩治痘瘡煩渴:粉甘草(炙)、栝樓根等分。水煎服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風:甘草壹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和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⑿治湯火灼瘡:甘草煎蜜塗。(《怪證奇方》)

⒀治陰下濕癢:甘草壹尺,並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漬洗之,日三、五度。(《養生必用方》)

⒁治農藥(1059、1605、4049等有機磷制劑)中毒:甘草四兩,滑石粉五錢。用時將甘草煎湯,冷後沖滑石粉頓服。壹日連服三次。(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⒂治飲饌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飲無虞。(《本草蒙筌》)

  • 上一篇:除了何首烏,還有什麽對頭發好的?
  • 下一篇:開藥店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