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史上最美的實驗

史上最美的實驗

壹、化學史上十個最美的實驗2003年,由美國科學家發起、全球化學家投票的“史上最美的化學實驗”給出了結果:19世紀中葉,巴斯德因在顯微鏡下手動分離右旋和左旋酒石酸鹽而獲得第壹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成功地手工分離光學異構體,而且是以如此藝術的方式。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實驗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是技術與藝術、簡單與美的完美結合。它不僅是自然界對稱性研究的裏程碑,也是科學美學意義的極好體現。如果伍德沃德。R.B的畢生工作是讓有機合成在技術和藝術上達到頂峰,它是復雜之美的象征,那麽巴斯德的工作,它就是科學中簡單與和諧的代名詞。他提出的分子不對稱是生命機制之壹的假設,至今仍是關於生命起源的重要推論,但這壹推論僅從19世紀中期如此簡單的實驗中得出,令人驚嘆。背景:沒有第二種對稱元素的壹切都是手征的。(旋轉軸是第壹類對稱元素,否則都是第二類對稱元素)。外消旋手性物質可以拆分成兩種結構式相同,但對平面偏振光旋轉角度相反的物質(壹個向左,壹個向右)。這兩種物質稱為對映體(在三維空間中不能完全重疊,但壹種物質的鏡像可以與另壹種重疊,就像左手和右手壹樣)。巴斯德顯微鏡下的l-酒石酸鹽和D-酒石酸鹽就是這樣兩種物質。(外消旋是指這兩種物質等量混合時,失去旋轉平面偏振光的能力。)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這兩種物質的晶體形狀是不同的,就像左右手的關系壹樣,而巴斯德所做的就是在顯微鏡下將它們分開。

二、史上十大最美物理實驗中最簡單的儀器設備,發現了最根本最簡單的科學概念。這些實驗捕捉到了物理學家眼中科學“最美”的靈魂,就像歷史古跡壹樣,人們長期的困惑和模糊在瞬間壹掃而空,對自然的認識也變得更加清晰。

羅伯特·克裏斯是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的教員,也是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歷史學家。他最近在美國物理學家中進行了壹項調查,要求他們提名史上最美的科學實驗。9月出版的《物理世界》公布了前10個最美實驗,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熟知的經典。

令人驚訝的是,十大實驗中的大部分都是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最多有壹兩個助手。所有實驗都在實驗臺上進行,沒有使用計算機等大型計算工具,最多是壹把尺子或者計算器。

從十大經典科學實驗的評選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年以來科學家最重要的發現軌跡,就像我們鳥瞰歷史壹樣。《物理世界》根據大眾對這些實驗的理解程度對它們進行了排名,第壹個是展現物理世界量子特性的實驗。

但是,科學的發展是壹個積累的過程。9月25日,美國雜誌* * *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整理了這些實驗,並做了簡單的解釋。厄拉多塞測量地球的周長,它是古埃及的壹個小鎮,現在叫做阿斯旺。

在這個小城,夏天正午的太陽高懸頭頂:物體沒有影子,陽光直射深井。埃拉托斯特尼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他意識到這個信息可以幫助他估計地球的周長。

在接下來幾年的同壹天同壹個時間,他在亞歷山大的同壹個地方測量了物體的影子。發現太陽光線略有傾斜,偏離垂直方向約7度。

剩下的就是幾何的問題了。假設地球是球形的,它的周長應該是360度。

如果兩個城市形成7度角,就是周長的7/360,這是當時5000個希臘體育場的距離。所以地球的周長應該是25萬個希臘體育場。

今天,通過軌道測量,我們知道埃拉托斯特尼的測量誤差只有5%以內。伽利略16年底的自由落體實驗,大家都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因為偉大的亞裏士多德曾經這麽說過。

當時在比薩大學數學系工作的伽利略大膽挑戰了大眾的觀點。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上的壹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壹個輕的和壹個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

伽利略可能以挑戰亞裏士多德為代價丟掉了工作,但他展現的是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類的權威,科學做出了最後的決定。伽利略的加速實驗伽利略繼續完善他對物體運動的觀點。

他做了壹個6米多長、3米多寬的光滑的直木槽。然後將木槽傾斜固定,讓銅球從木槽頂部沿斜面滑下,用水鐘測量銅球每次滑動的時間,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亞裏士多德預言滾球的速度是勻速的;銅球滾動的長度是兩倍,行走的距離也是兩倍。伽利略證明了銅球的滾動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在兩倍的時間裏,由於重力加速度不變,銅球滾動了四次。

(第8名)牛頓棱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艾薩克·牛頓出生的那壹年去世。牛頓於16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壹學院,之後在家呆了兩年躲避瘟疫,之後成功找到工作。

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沒有其他顏色的純光(亞裏士多德是這麽認為的),彩色光是壹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牛頓在太陽下放了壹個棱鏡,通過棱鏡,光在墻上被分解成不同的顏色,我們後來稱之為光譜。

人們知道彩虹是五顏六色的,卻以為是因為不正常。牛頓的結論是,正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基本顏色有不同的色譜,在表面形成單壹的白光。如果妳深入觀察,妳會發現白光非常美麗。

(排名第四)卡文迪許扭矩實驗牛頓的另壹大貢獻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到底有多大呢?18年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決定找出這個引力。他掛壹根6英尺長的木棍,兩邊用金屬絲綁著小金屬球,像個啞鈴;然後將兩個350磅的鉛球運動員靠得很近,以產生足夠的重力使啞鈴旋轉並扭轉鋼絲。

然後用自制的儀器測量微小的轉動。測量結果驚人的準確。他測量了引力常數的參數,在此基礎上,卡文迪什計算出了地球的密度和質量。

卡文迪什的計算表明,地球重6.0*1024千克,即13萬億磅。托馬斯·楊的光幹涉實驗牛頓並不總是正確的。

經過多次爭吵,牛頓讓科學界接受了光是由粒子組成的觀點,而不是波。1830年,英國醫生兼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用實驗驗證了這壹觀點。

他在百葉窗上打了壹個小洞,然後用厚紙蓋上,在紙上戳了壹個小洞。讓光線穿過,用鏡子反射透射的光線。

然後他用壹張大約1/30英寸厚的紙把光分成中間的兩束。結果我看到了交叉的光影。

這說明兩束光可以像波壹樣相互幹涉。這個實驗對壹個世紀後量子理論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排名第五)米歇爾·福柯擺實驗去年,科學家在南極放置了壹個擺鐘,並觀察其擺動。他們正在巴黎重復壹個著名的實驗。

1851年,法國科學家米歇爾·福柯當眾做了壹個現實。

三、化學史上十大最美實驗2003年,由美國科學家發起、全球化學家投票的“史上最美化學實驗”給出了結果:19世紀中葉,巴斯德因在顯微鏡下手動分離右旋和左旋酒石酸鹽而獲得第壹名。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成功地人工分離光學異構體,而且是以如此藝術的方式。科學家認為,這項實驗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是技術與藝術、簡單與美好的完美結合。

它不僅是自然界對稱性研究的裏程碑,也是科學美學意義的極好體現。如果說伍德沃德R. B的畢生工作是讓有機合成在技術和藝術上達到頂峰,是復雜之美的標誌,那麽巴斯德的工作就是科學中簡單與和諧的代名詞。

他提出的分子不對稱是生命的機制之壹的假說,至今仍是關於生命起源的重要推論,但這壹推論僅僅是從十九世紀中葉這樣壹個簡單的實驗中得出的,令人驚嘆。背景:所有沒有第二類對稱元素的物質都是手性物質。

(旋轉軸為第壹類對稱元素,第二類對稱元素除外)外消旋手性物質可分為兩種結構式完全相同的物質,但平面偏振光的旋轉角度完全相反(壹個向左,壹個向右),這兩種物質稱為對映體(在三維空間中不能完全重疊,但壹種物質的鏡像可以與另壹種重疊,就像左手和右手壹樣)。巴斯德顯微鏡下的l-酒石酸鹽和D-酒石酸鹽就是兩種這樣的物質。

(外消旋是指這兩種物質等量混合時,失去旋轉平面偏振光的能力。)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這兩種物質的晶體形狀是不同的,就像左右手的關系壹樣,而巴斯德所做的就是在顯微鏡下將它們分開。

四、物理學史上十大最美實驗第1期:托馬斯·楊的雙縫演示應用於電子幹涉實驗,牛頓和托馬斯·楊對光的性質的研究結論不完全正確。

光既不是簡單的粒子組成,也不是簡單的波。20世紀初,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分別指出,壹種叫做光子的東西會發光,也會吸收光。

但是其他實驗證明了光是壹種波。量子理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終於總結出兩個相互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和光子)是同時具有兩種性質的粒子,物理上稱為波粒二象性。

托馬斯·楊雙縫演示的轉變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壹點。科學家們用電子流而不是光束來解釋這個實驗。

根據量子力學,帶電粒子流分為兩股,較小的粒子流產生波動效應,它們相互作用,產生類似托馬斯·楊雙縫演示中的增強光影。這說明粒子也有波動效應。

第2名: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16年底,大家都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因為偉大的亞裏士多德曾經這麽說過。當時在比薩大學工作的伽利略大膽挑戰大眾的觀點。

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上的壹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壹個輕的和壹個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連枷利洛挑戰亞裏士多德的代價也讓他付出了工作的代價,但他展現的是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類的權威,科學做出了最終的裁決。

第三名:密立根的油滴實驗科學家對電學的研究由來已久。人們知道,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可以從天上的閃電中獲得,也可以通過摩擦頭發獲得。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J·J·托馬斯已經確定電流是由帶負電的粒子,也就是電子組成的。1909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密立根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

密立根用壹個香水瓶噴嘴把液滴噴進壹個透明的小盒子裏。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連接有電池,這樣壹邊成為正極,另壹邊成為負極。

油滴通過空氣時會吸收壹些靜電,通過改變電極間的電壓可以控制油滴的下落速度。密立根不斷改變電壓,仔細觀察每壹滴油滴的運動。

經過反復實驗,10年後,密立根得出結論:電荷的數值是壹個固定的常數,最小單位是單個電子的電荷量。第四名:牛頓的棱鏡色散實驗牛頓出生的時候,伽利略去世了。

牛頓1665畢業於劍橋大學三壹學院。他因為瘟疫在家呆了兩年,後來順利找到了工作。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沒有其他顏色的純光(亞裏士多德是這麽認為的),彩色光是壹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牛頓在太陽下放了壹個棱鏡,通過棱鏡,光在墻上被分解成不同的顏色,我們後來稱之為光譜。人們知道彩虹的顏色,但不知道為什麽。

牛頓的結論是,正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基本顏色有不同的色譜,在表面形成單壹的白光。如果妳深入觀察,妳會發現白光非常美麗。第五名:托馬斯·楊的光幹涉實驗經過多次爭吵,牛頓讓科學界接受了光是由粒子組成的觀點,而不是波。

但是牛頓並不總是對的。1830年,英國醫生兼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用實驗驗證了這壹觀點。

他在百葉窗上打了壹個小洞,然後用厚紙蓋上,在紙上戳了壹個小洞。讓光線穿過,用鏡子反射透射的光線。

然後,他用壹張大約三十分之壹英寸厚的紙將光分成中間的兩束。結果我看到了交叉的光影。

這說明兩束光可以像波壹樣相互幹涉。這個實驗對壹個世紀後量子理論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六名:卡文迪許扭秤實驗牛頓的另壹大貢獻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到底有多大呢?18年底,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決定找出這個引力。他把壹個小金屬球綁在壹根6英尺(1英尺= 0.305米)長的木棍的兩邊,用金屬絲吊起來。這根木棍像個啞鈴。

然後把兩個350磅(1磅等於0.4536公斤)的銅球放在相對近的地方,產生足夠的重力使啞鈴旋轉,扭轉鋼絲。然後用自制的儀器測量微小的轉動。

測量結果驚人的準確。他測量了引力常數的參數,在此基礎上,卡文迪什計算出了地球的密度和質量。卡文迪什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球的質量為6.0x10 24kg。第七:厄拉多塞測量地球的周長。古埃及有壹個小鎮,現在叫做阿斯旺。

在這個小鎮上,夏日至日的正午陽光懸掛在頭頂,物體上沒有影子。陽光直射深井。埃拉托斯特尼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他意識到這個信息可以幫助他估計地球的周長。

在接下來幾年的同壹天同壹個時間,他在亞歷山大的同壹個地方測量了物體的影子。發現太陽光線略有傾斜,垂直方向偏離約7°。

假設地球是球形的,它的周長應該是360度。如果兩個城市在7,就是7/360的周長,也就是當時5000個希臘體育場的距離。

所以地球的周長應該是25萬個希臘體育場。今天,通過軌道測量,我們知道埃拉托斯特尼的測量誤差只有5%以內。

第8名:伽利略的加速實驗伽利略完善了他對物體運動的看法。他做了壹個長6m多、寬3m多的光滑的直木槽,然後把木槽斜著固定,讓鋼球沿著斜面從木槽頂部滑下,用水鐘測量鋼球每次滑動的時間,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亞裏士多德預言滾球的速度是均勻的:銅球滾了兩倍長,走了兩倍遠。伽利略證明了鋼球滾動的距離和時間。

五、最美的十大物理實驗米歇爾·福柯鐘擺實驗去年,科學家在南極放置了壹個擺鐘,並觀察了它的擺動。

他們正在巴黎重復壹個著名的實驗。1851年,法國科學家福柯在公眾面前做了壹個實驗。用壹根220英尺長的鋼絲將壹個62磅重、頭上帶鐵筆的鐵球懸掛在屋頂下,觀察並記錄其來回擺動的軌跡。

周圍的觀眾都驚訝地發現,鐘擺每擺動壹次都會稍微偏離原來的軌道,旋轉壹次。其實這是因為房子動的慢。

福柯的論證表明,地球是繞著地軸旋轉的。在巴黎的緯度上,鐘擺的軌跡是順時針方向,周期為30小時。

在南半球,鐘擺應該逆時針轉動,但在赤道上不會轉動。在南極,自轉周期是24小時。

(排名第十)盧瑟福在1911年發現了原子核實驗。當盧瑟福還在曼徹斯特大學做放射性能量實驗的時候,原子就像人們心目中的“葡萄幹布丁”,中間有大量帶正電荷的糊狀物質和電子粒子。但他和他的助手非常驚訝地發現,少量帶正電的α粒子在射向金箔時被反彈了回來。

盧瑟福計算出原子不是壹團糊狀物質。大部分物質集中在壹個小的中央原子核中,現在稱為核子,電子圍繞著它。伽利略的加速實驗伽利略繼續完善他對物體運動的觀點。

他做了壹個6米多長、3米多寬的光滑的直木槽。然後將木槽傾斜固定,讓銅球從木槽頂部沿斜面滑下,用水鐘測量銅球每次滑動的時間,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亞裏士多德預言滾球的速度是均勻的:銅球滾了兩倍長,走了兩倍遠。伽利略證明了銅球的滾動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在兩倍的時間裏,由於重力加速度不變,銅球滾動了四次。

古埃及的壹個小鎮,現在叫阿斯旺。在這個小鎮上,夏日至日的正午陽光高懸頭頂:物體沒有影子,陽光直射深井。

埃拉托斯特尼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他意識到這個信息可以幫助他估計地球的周長。在接下來幾年的同壹天同壹個時間,他在亞歷山大的同壹個地方測量了物體的影子。

發現太陽光線略有傾斜,偏離垂直方向約7度。剩下的就是幾何的問題了。

假設地球是球形的,它的周長應該是360度。如果兩個城市形成7度角,就是周長的7/360,這是當時5000個希臘體育場的距離。

所以地球的周長應該是25萬個希臘體育場。今天,通過軌道測量,我們知道埃拉托斯特尼的測量誤差只有5%以內。

(第7名)卡文迪許扭矩實驗牛頓的另壹大貢獻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到底有多大呢?18年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決定找出這個引力。他掛了壹根6英尺長的木棍,兩邊用鐵絲綁著小金屬球,像個啞鈴。

然後將兩個350磅的鉛球運動員放在壹起,產生足夠的重力來轉動啞鈴和扭轉鋼絲。然後用自制的儀器測量微小的轉動。

測量結果驚人的準確。他測量了引力常數的參數,在此基礎上,卡文迪什計算出了地球的密度和質量。卡文迪什的計算表明,地球重6.0*1024千克,即13萬億磅。

托馬斯·楊的光幹涉實驗牛頓並不總是正確的。經過多次爭吵,牛頓讓科學界接受了光是由粒子組成的觀點,而不是波。

1830年,英國醫生兼物理學家托馬斯·楊用實驗驗證了這壹觀點。他在百葉窗上打了壹個小洞,然後用厚紙蓋上,在紙上戳了壹個小洞。

讓光線穿過,用鏡子反射透射的光線。然後他用壹張大約1/30英寸厚的紙把光分成中間的兩束。

結果我看到了交叉的光影。這說明兩束光可以像波壹樣相互幹涉。

這個實驗對壹個世紀後量子理論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5名)牛頓棱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艾薩克·牛頓出生的那壹年去世。

牛頓1665畢業於劍橋大學三壹學院。後來為了躲避瘟疫在家呆了兩年,後來順利找到了工作。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沒有其他顏色的純光(亞裏士多德是這麽認為的),彩色光是壹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牛頓在太陽下放了壹個棱鏡,通過棱鏡,光在墻上被分解成不同的顏色,我們後來稱之為光譜。人們知道彩虹是五顏六色的,卻以為是因為不正常。

牛頓的結論是,正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基本顏色有不同的色譜,在表面形成單壹的白光。如果妳深入觀察,妳會發現白光非常美麗。羅伯特·米利肯的油滴實驗科學家研究電學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人們知道,這種看不見的物質可以從天上的閃電中獲得,也可以通過摩擦頭發獲得。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J·J·托馬斯已經確定電流是由帶負電的粒子,也就是電子組成的。

1909美國科學家羅伯特·米利肯開始測量電流的電荷。美利肯用香水瓶噴嘴將液滴噴入壹個透明的小盒子裏。

小盒子的頂部和底部連接有電池,這樣壹邊成為正極板,另壹邊成為負極板。油滴通過空氣時會吸收壹些靜電,通過改變極板間的電壓可以控制油滴的下落速度。

米利肯不斷改變電壓,仔細觀察每壹滴油滴的運動。經過反復實驗,米利肯得出結論:電荷的數值是壹個固定的常數,最小單位是單個電子的電荷量。

(排名第三)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進行於16世紀。

物理學十大最美實驗有哪些?//wl.zxxk/Article/34626。最簡單的儀器設備,發現了最根本最簡單的科學概念。這些實驗“抓住”了物理學家眼中“最美”的科學靈魂,就像歷史古跡壹樣,人們長期的困惑和曖昧在壹瞬間壹掃而空,自然也就壹掃而光了。

羅伯特·克裏斯是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的教員,也是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歷史學家。他最近在美國物理學家中進行了壹項調查,要求他們提名史上最美的科學實驗。9月出版的《物理世界》公布了前10個最美實驗,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熟知的經典。

令人驚訝的是,十大實驗中的大部分都是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最多有壹兩個助手。所有實驗都在實驗臺上進行,沒有使用計算機等大型計算工具,最多是壹把尺子或者計算器。

從十大經典科學實驗的評選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年以來科學家最重要的發現軌跡,就像我們鳥瞰歷史壹樣。《物理世界》根據大眾對這些實驗的理解程度對它們進行了排名,第壹個是展現物理世界量子特性的實驗。

但是,科學的發展是壹個積累的過程。9月25日,美國雜誌* * *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整理了這些實驗,並做了簡單的解釋。厄拉多塞測量地球的周長,它是古埃及的壹個小鎮,現在叫做阿斯旺。

在這個小城,夏天正午的太陽高懸頭頂:物體沒有影子,陽光直射深井。埃拉托斯特尼是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他意識到這個信息可以幫助他估計地球的周長。

在接下來幾年的同壹天同壹個時間,他在亞歷山大的同壹個地方測量了物體的影子。發現太陽光線略有傾斜,偏離垂直方向約7度。

剩下的就是幾何的問題了。假設地球是球形的,它的周長應該是360度。

如果兩個城市形成7度角,就是周長的7/360,這是當時5000個希臘體育場的距離。所以地球的周長應該是25萬個希臘體育場。

今天,通過軌道測量,我們知道埃拉托斯特尼的測量誤差只有5%以內。伽利略16年底的自由落體實驗,大家都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因為偉大的亞裏士多德曾經這麽說過。

當時在比薩大學數學系工作的伽利略大膽挑戰了大眾的觀點。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已經成為科學上的壹個故事:他從斜塔上同時扔下壹個輕的和壹個重的物體,讓大家看到兩個物體同時落地。

伽利略可能以挑戰亞裏士多德為代價丟掉了工作,但他展現的是自然的本質,而不是人類的權威,科學做出了最後的決定。伽利略的加速實驗伽利略繼續完善他對物體運動的觀點。

他做了壹個6米多長、3米多寬的光滑的直木槽。然後將木槽傾斜固定,讓銅球從木槽頂部沿斜面滑下,用水鐘測量銅球每次滑動的時間,研究它們之間的關系。

亞裏士多德預言滾球的速度是勻速的;銅球滾動的長度是兩倍,行走的距離也是兩倍。伽利略證明了銅球滾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在兩倍的時間裏,由於重力加速度不變,銅球滾動了四倍的距離。

(第8名)牛頓棱鏡分解太陽光。伽利略在艾薩克·牛頓出生的那壹年去世。牛頓於1665年畢業於劍橋大學三壹學院,之後在家呆了兩年躲避瘟疫,之後成功找到工作。

當時大家都認為白光是沒有其他顏色的純光(亞裏士多德是這麽認為的),彩色光是壹種不知何故發生變化的光。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牛頓把壹個棱鏡放在陽光下,通過它,它在墻上被分解成不同的顏色,我們後來稱之為光譜。

人們知道彩虹是五顏六色的,但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它不正常。牛頓的結論是,正是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基本顏色有不同的色譜,在表面形成單壹的白光。如果妳深入觀察,妳會發現白光非常美麗。

(排名第四)卡文迪許扭矩實驗牛頓的另壹大貢獻是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萬有引力有多大呢?18年末,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決定找出這個引力。他的6英尺長的木棍,兩邊綁著小金屬球,用鐵絲吊著,像個啞鈴;然後將兩個350磅的鉛球運動員靠得很近,以產生足夠的重力使啞鈴旋轉並扭轉鋼絲。

然後用自制的儀器測量微小的轉動。測量結果驚人的準確。他測量了引力常數的參數,在此基礎上,卡文迪什計算出了地球的密度和質量。

卡文迪什的計算表明,地球重6.0*1024千克,即13萬億磅。托馬斯·楊的光幹涉實驗牛頓並不總是正確的。

經過多次爭吵,牛頓讓科學界接受了光是由粒子組成的觀點,而不是波。

七、化學史十大最美化學實驗1。Louis Pasteur分離了酒石酸鹽的光學異構體(1848)。

2.拉瓦錫對金屬氧化的研究導致了燃燒和氧化的基本理論。(約1775)

3.埃米爾·費歇爾確定了葡萄糖的結構。(約1890)

4.漢弗萊·戴維利用電解來分離元素,包括鈉和鉀(1807)以及鎂、鈣、鍶和鋇(1808)。

5.威廉·亨利·珀金人工合成薰衣草染料。(1856)

6.古斯塔夫·基爾霍夫(Gustav Kirchhoff)和羅伯特·本生(Robert Bunsen)證明了金屬鹽在火焰中加熱時,釋放的譜線具有元素特征(火焰反應)。(1859)

7.約瑟夫·普利斯特列通過加熱“紅色金屬灰”,即氧化汞,發現了氧氣。(1774)

8.bartlett是第壹個用六氟化鉑合成六氟化氙合成稀有氣體化合物的人。(1962)

9.grina發現含有鎂的有機化合物可以用於有機合成。(約1899)

10.瑪麗和皮埃爾·居裏發現了釙和鐳。(1898)

  • 上一篇:藥品質量標準怎麽寫
  • 下一篇:長期吃阿司匹林要了解3個須知,否則不僅等於白吃藥而且還有風險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