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A即苯丙醇胺,又稱去甲麻黃堿,是感冒咳嗽藥中壹種常見成分,有收縮鼻腔、喉頭的毛細血管,減輕充血水腫造成的鼻塞等作用。20世紀初期合成,當時作為維持血壓的藥物應用,1961年開始作為緩解鼻黏膜充血藥應用,隨後又用做食欲抑制性減肥藥。在我國PPA主要被作抗感冒藥使用,如康泰克、康得、感冒靈等壹引些常用感冒藥中就含有PPA。
PPA作為藥物使用已經快50年了,它的安全性壹直是個尖銳爭論的問題,美國耶魯大學醫學研究院就曾對此作過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4%的腦溢血患者在腦中風前曾服用過含有PPA的藥品,其中大多數人服用的是感冒藥。隨後,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顧問委員會發出停用含有PPA成分感冒藥的緊急通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這壹決定,很快影響到全世界,各國紛紛采取緊急措施,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也迅速發出緊密通知,要求患者立即暫停服用所有含有PPA成分的感冒藥。
研究中發現,每天服用超過75毫克的較大劑量苯丙醇胺時,會有血壓升高、心臟病、顱內出血,痙攣甚至出血性中風(腦溢血)的危險:另外,如服用者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或有過中風病史,即使PPA含量不多的藥物,也有可能導致人體全身血管痙攣、冠狀動脈缺血、腦血流受阻,並引起血壓過高或缺血性腦中風等危險後果。研究中還發現,PPA會增加年輕婦女中風的危險,在第壹次服用了PPA後的3天內,人們每天服用超過75毫克的較大劑量PPA時,出現中風的危險性最大,而且第壹次服用PPA有時會在短時內使血壓升高,而當身體適應了這種藥物後,這種作用就會逐漸減弱。我國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調查統計發現,服用含PPA的藥品制劑(主要是感冒藥)後易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過敏、心律失常、高血壓、急性腎衰、失眠等癥狀;在壹些急於減輕體重的肥胖者(壹般是年輕女性)中,由於盲目加大含PPA減肥藥的劑量,還出現了胸痛、惡心、嘔吐和劇烈頭痛,這些表明含PPA藥品制劑存在不安全問題,是“非安全類”藥物,應停止服用。
PPA風波說明了不僅假藥、劣藥、不合理用藥能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經過國家批準的藥品,在質量檢驗合理、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也能在壹部分用藥者身上引起不良反應,嚴重的能致傷、致殘、致畸,甚至死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許多外界原因和個體原因,盲目追求貴重、進口、新的藥品是不可取的,也是毫無意義的,重要的是對癥下藥,服用時壹定要權衡利弊,同時要盡量避免合並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