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男友的禮物是藥

男友的禮物是藥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大意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雲說

在《禮記》上就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說法。 

許多人以為,這個醫家要三代作醫生,才能請他治病。其實這個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壹《黃帝內經》(《靈柩》、《素問》);二《神農本草》;三《太素》(脈理)。 精通這三項,是作醫生的必備條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醫生,不能服其藥。 

《太素》所講求的,完全是氣脈的問題,在宋、明以後,懂得《太素》的,稱為三指禪,不但在摸脈以後能了解病人的病情,並且可以了解人的窮通富貴。脈理真是壹門玄而又玄的學問,難怪稱這些人為三指禪呢。

近讀報紙雜誌,瀏覽有關網站,屢屢讀到諸如“×城市民送禮時興送藥”、“今日送禮新時尚:送藥送健康”之類的新聞標題,大贊特贊“送藥”成為“送禮新風”,成為“時尚”,成為“潮流”,真讓人感到好像值得大大推廣似的。然而我以為,倘果真如此“時尚”起來,恐怕並不是件好事。

誠然,與傳統的送禮時送煙送酒傷身體相比,“送藥”的觀念的確可稱得上是時代的壹大進步。可是,“藥品”這個“禮”畢竟是壹個特殊的東西,藥品的支配權“天然”就應屬於醫生。倘若是醫生拿著藥品作為禮物送給他正在診治的病人,當然再恰當不過了。

然而問題是,並不是醫生的普通群眾也自以為是地當起了“準醫生”,拿著藥品作為禮物相互贈送,自以為自己送給對方的藥品壹定就能給對方帶來健康,帶來歡樂,這就實在大大地值得商榷。

現在人們服藥的依據有四種形式:

壹是根據醫生的醫囑服藥;

二是患者本人有壹定的醫學衛生常識,經驗性地服藥、送藥;

三是與親朋好友交流,發現自己的病與其朋友所講的病相似而相互參照服藥、相互送藥;

四是看廣告宣傳服藥、送藥。

最常見的是第壹、四種。當然第壹種人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因為醫生經長期培養,加上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所開出的處方應該說是最有效的。第二種人,雖然少數人有點醫學衛生常識,但畢竟片面。

報載有壹位女病人患“感冒”,她平時愛看壹點醫學衛生書籍,自作主張用不需做皮試的抗生素慶大黴素點滴,幾天後“感冒”不見好轉,而且出現了腎功能衰竭,從此在醫院進行腎透析、腎移植,最後不到40歲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第三種人的悲劇也有案例,報載壹位開出租車的司機經常犯“胃痛”,由於長年在出租車上,沒有時間看醫生,就聽其他的司機朋友相互傳授服什麽藥好,就這樣,不僅“胃痛”時發時好,還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在住院期間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

第四種人是現在較普遍的,因為現在藥品廣告多,藥品的廠家商家受利益驅動,只宣傳藥物的好作用,極少見告誡患者要註意的藥物副反應,於是患者、送藥者按圖索驥,不少病人剛服藥時似乎有點作用,可再繼續服就沒效了。我們常可聽到有些患者因“胃痛”,看廣告購買什麽“這舒”、“那舒”的相互贈送,結果不僅胃不舒,反而病更重,結果有的患者是膽結石病、胰腺炎,尤其是有些患者在癥狀重得無法忍受時,才發現是晚期胃癌等。

而,季康子送藥,表現對孔子的敬重和關懷,孔子拜謝之後接受,是尊重禮俗,直言不敢服用,是待人以誠。另當別論了。

  • 上一篇:經常饑餓的原因是什麽 如何減輕饑餓感
  • 下一篇:喜普妙的不良反應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