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重鎮,兩座新城。近年來,先後被確定為 "全國重點鎮"、"湘潭市特色鎮"、"湖南省首批新型城鎮化試點鎮"、"湖南省美麗鄉鎮示範鎮"、"新型城鎮化建設明星單位",成功創建 "湖南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榮獲 "湖南省最受群眾歡迎鄉鎮"、"湘潭市十大魅力鄉鎮"、"湘潭市水利建設先進單位"、"湘潭市環境衛生十佳鄉鎮"、"湘潭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湘潭市文明衛生單位 "等稱號。,並多次在縣委年度績效考核中名列前茅。2015年,規模工業 企業總產值完成39.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9億元,招商引資完成1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68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 2.5 萬元和 1.2 萬元。 湘蓮經濟花石鎮通過企業提供技術、生產資料、銷售等服務,形成了 "企業+合作社+農戶 "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創新了農村經營體制,使農村家庭經營迸發出了新的活力。2006年種植湘蓮10萬畝,帶動周邊省、市、縣種植20萬畝。建立基地3萬畝;帶動湘蓮種植農戶近40萬戶;在白石、中路店、茶恩寺、花石設立收購點24個;以花石片區為中心建立湘蓮粗加工中心60個;2005年在花石鎮馬嶺村境內建立湘蓮配送中心--中國花石湘蓮市場;在廣州、上海、北京、武漢等地、設立銷售窗口 26 個;指導湘蓮深加工企業註冊商標,辦理產品原產地、綠色食品認證等。2005年,合作社***利潤20萬元,在花石鎮四合院建辦公樓300平方米,自有資產30多萬元;19組社員(深加工企業)開發湘蓮5大系列***18個品種。現年加工湘蓮7萬多噸,年交易量6萬多噸,年銷售收入6億多元。2005年,19組社員返利124萬元補貼農民種植湘蓮,使蓮農增收明顯。據測算,2005年全市種植蓮戶增收6000多萬元,農民為企業、客商加工紅蓮3.7萬噸,獲酬3600多萬元,基地每年為農民向外提供種苗增收800萬元、向周邊省市輸送蓮子種植技術員5000人,赴外承包種植3000人,增收8000萬元,以上各項計蓮鄉人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年增收2.4億元。1、花石鄉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擴大了農戶和家庭的生產規模。合作社成立後,通過龍頭企業提供技術、生產資料、銷售等服務,形成了 "企業+合作社+農戶 "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創新了農村經營體制,使農村家庭經營迸發出了新的活力。2、花石鎮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簽訂生產合同,合作社按照合作條款要求社員按照技術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湘蓮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即將實現,將逐步建成真正的無公害或綠色商品生產基地。3、花石鎮種植戶獲得新的生產技術和利潤的機會大大增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龍頭企業為了建立優質原料生產基地,提高企業競爭力,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和技術為農戶提供最新的生產品種、生產技術等,收購合作社社員的產品隨行就市,並以高於當地市場價10%的價格支付現金。其次,合作社為科研院所推廣先進技術和產品提供了平臺,改變了過去面對千家萬戶缺乏有效組織手段的局面。合作社作為技術推廣平臺,大大降低了技術推廣成本。廣大種植戶加入合作社後,由過去的出門求技術,到家門口學技術,獲取技術的成本也大大降低。4、花石鎮上萬農戶有效組織起來,帶動了湘蓮產業規模經營,為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有利條件。壹是合作社統壹收購原材料,可享受批發價、出廠價等優惠價格,降低了社員的生產成本。二是通過統壹銷售產品,合作社可以與收購方討價還價,提高產品價格。三是合作社成立後,廣大社員可享受龍頭企業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後系列服務,由企業統壹收購產品,解決了社員的後顧之憂,實現了社員零成本銷售。 人文地理 花石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部,南界茶恩寺,北靠射埠,東至紫荊山,西臨排頭,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拔425.70米。 文化概況 花市是壹座歷史名城、千年古鎮,在西漢時即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地位重要,為湘南縣的縣城所在地,素有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之稱,享有 "小南京 "的美譽,是湘潭市的經濟重鎮。鎮東1.5公裏羅漢山下的 "漢城橋",始建於東漢,至今保存完好,被列為湘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花石既是湘潭、衡山、湘鄉三縣市交界處的物資吞吐樞紐,區位優勢明顯,又是湘潭縣南部最大的集市貿易集散地,尤其是湘蓮產業獨具特色,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和蓮子貿易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 "湘蓮之鄉"。有職業教育中學1所,鎮中學1所,中心國小等10多所國小,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7個,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37800冊,有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和文學業余創作隊伍17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區位交通 花石鎮依湘江支流--涓水,地處湘潭南部,南接南嶽衡山,交通發達,區位優越。北距省會長沙2個半小時車程(非高速公路)。潭花公路、嶽臨高速公路貫穿全鎮南北,北距湘潭市區1個半小時車程,南距衡陽市區僅2小時車程,韶茶公路橫貫東西。該鎮距臨嶽高速公路-花石回龍橋收費站 5 公裏,另規劃有寧花(寧鄉-花石)高速公路。每 15 分鐘有壹班縣際班車通往湘潭市區和湘潭縣城。每天有 2 班公交車發往長沙汽車南站、株洲火車站、衡陽西站,還有多班跨境公交車發往邵陽、雙峰、嶽陽等地。春節和節日期間,還有開往深圳的班車。此外,還有多趟開往邵陽、雙峰、嶽陽等地的班車。逢年過節有臨時開往深圳、廣州、東莞等地的班車。 土地面積 單位:公頃 鄉鎮 總面積 林地面積 非林地面積 花石鄉 13468 7458.9 6009.1 七星 265 74.3 190.7 前進 121 0 121 河頭 248 13 235 馬嶺 412 168.7 243.3 茶山 232 2.6 229.4 羅漢 230 118.4 111.6 長嶺 840 432.7 407.3 雙溪 541 312 229 金蓮 775 525.7 249.3 岐嶺 814 11.5 302.5 芙蓉 637 442.6 94.4 新華 378 217.2 160.8 銅鑼 311 209.2 101.8 順安 500 312 188 紫荊 604 419.5 184.5 中心 523 394.1 128.9 北鬥 341 178 163 天馬 458 312.7 45.3 興和 445 302 143 石壩 354 221.9 132.1 趙家營 252 42.6 209.4 涓江 379 30.6 348.4 金鳳 950 724.4 225.6 金堂 387 157.1 229.9 鹽阜 521 345.7 175.3 永仁 525 393.9 131.1 永豐 219 130.4 88.6 園丁 167 73.9 93.1 洞霄 364 162.4 201.6 潤塘 314 121.6 192.4 宿花石戍 唐杜甫 當時,長沙有硚口鎮和白巖口、花石兩處駐軍
中午辭空靈岑,傍晚得花石駐軍。岸疏水曠,林雜古木。
南風地氣蒸,春熱西夕陽。天地四序分,氣候不相等。
蒙天造化之間,混沌無常。
罷官不在村,野苑春風起。柴禾雖不在,農具尚堅實。
山東未亂,吳楚猶守。 旅遊景觀花石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50公裏,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裏。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秦漢時為湘南郡治所。景區內風景名勝眾多,現存清代所建的漢城橋、觀政橋等古跡。相傳古時有十八羅漢化為石山,永鎮洪魔,因山形似羅漢,故名羅漢山。石山呈棕紅色、深褐色,"羅漢 "玲瓏剔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花石水庫景區內的花石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境內最大的壹座中型水庫,擔負著防洪和灌溉的重任,兼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功能。水庫水面面積4.86 km²,水庫四周青山環抱,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水庫中有壹小島,島上有農民居住。蕩舟從大壩上走,水路時寬時窄,既有中流擊水的酣暢,又有曲徑通幽的精妙。水庫中的珊瑚島(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島(其山如巨輪出海,形似即將沈沒的泰坦尼克號,故名)、母子洲(是湖面伸出水面的壹大壹小兩個高地,形似母子相隨,故名)。野鴨洲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見白鷺、黑鷺、天鵝等十余種候鳥在此休憩、嬉戲。花石水庫屬丘陵地帶,南嶽天馬山七十二峰,紫荊山余脈,與聞名於世的 "十八羅漢山 "同在花石境內,面對著名的產湘蓮的花石平原,與花石湘蓮市場、涓涓細流的涓江相伴,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是壹個適宜休閑娛樂的地方。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花石水庫已開發出多個水上和島嶼旅遊項目。 景觀故事 韓城橋 韓城橋位於湘潭縣花石鎮馬嶺村,距湘潭市區 55 公裏。據《光緒湘潭縣誌》記載:"漢城,西漢湘南郡治,故名"。1986年9月,被湘潭縣人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漢城橋 漢城橋橫跨花石水而建,原為(湘)潭衡陽的要道。為壹跨紅砂巖拱橋,東西走向,高7米,長12米。西寬5米,跨徑10.7米,橋兩端有石級,中間有平臺,平臺兩側有石欄桿,南北向下有9個石級,還有壹個土臺。兩個土臺和石級各通水流上下大道。橋旁有 "重建漢城橋碑"。整座橋結構嚴密,古樸堅固,拱如彎月。是我縣最早的橋梁建築。後來,該橋被毀,石級、月臺、欄桿均蕩然無存,僅存弧形石拱。1935年,當地群眾在橋側另建壹座3米寬石墩兩孔平橋,便於車輛通行。1979年,又在平橋壹側增設壹座長13米、寬5米的兩孔石墩拱橋,可通行小型機動車。三橋並列,相映成趣。橋東,有羅漢山等景點;橋西,有韓家坳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窯遺址和戰國-漢代墓群等景點;橋南,有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庫等景點;橋北,有花石古鎮和白家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等景點。橋北有花石古鎮和白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等景點;橋北有花石縣花石水庫等景點;橋北有花石古鎮和白灣、楊家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等景點。(葉舟)觀政橋 觀政橋位於湘潭縣花石鎮花石水與涓水交匯處。1755 年,縣人王同仁等捐金 7 萬,於 1914 年建橋。1914 年重建,橋身為 3 孔紅石拱橋。全橋東西長27米,寬5米,高8米。兩邊棱石為欄桿,欄桿兩側各有立柱16根,每根立柱上分別雕有獅子、大象、兔子等物。橋墩成棱形,以利水勢流通。橋南有燒字爐和土地廟。爐、廟後毀。橋岸有石堤。整座橋結構嚴謹,建造精細,具有江南民族風格。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保存完好。花石水庫的余水與宣風橋的水匯成涓涓細流,將花石鎮分為南北兩部分。觀政橋將花石鎮南北連為壹體,使(湘)潭、衡(陽)幹線公路在此暢通無阻。隨著107國道和河(口)靈(坡)公路的建成,人流改道,但觀正橋仍在使用。觀政橋天馬山 相傳舜帝時,洪水淹沒天門。鯀、禹、禹是舜帝的父子。壹日,禹來到楚地,只見洪水滔滔,水中呼救聲淒厲,他連忙撒下息壤(註:息壤就是傳說中的神土),壹把息壤落在襄衡壹帶,分成三塊,不壹會兒,三塊息壤出了水面,變成了壹座座小山,水中的人奮力搶救,後來大禹疏通河道,洪水漸漸沿著低窪地帶流了出去,後來水勢退去,人們又返回來重建家園。這三座小山起初都壹樣高,最南邊的叫南嶽,中間的叫天馬,北邊的叫紫荊。後來,三座大山見人稱兄道弟,呼兒喚女,好不親切,覺得也應該像人壹樣,論資排輩,分個大小。三山經過商議,壹致同意以後看誰長得高就尊誰為大哥。三座山中,數天馬山贏得最熱鬧。為了成為三座山中最長的壹座,天馬山心急如焚,壹夜之間,長達三百三十丈,不長不短,山頂都挨到天邊了。這天,玉帝要去靈霄寶殿上朝,忽然腳下猛地被什麽東西絆了壹下,摔了下來,定睛壹看,原來是天馬山,它不知滿足地向上長,竟然長到靈霄寶殿來了。這山如此囂張,直刺青天,這還了得!玉帝大怒,派三十六路雷神下界懲罰天馬山。眾雷神領命,來到天馬山前各顯神通,壹時間電閃雷鳴,走石飛沙,火光沖天,雷神把天馬山砍得只剩下百余丈才上天復旨。天馬山從山腰到山頂光禿禿的,那是雷神懲罰過的痕跡。 羅漢山 羅漢山位於湘潭縣花石鎮南,距湘潭市區55公裏,有17座石峰,壹字排開,互成壹線,聳立在漢城橋邊,人們稱它為 "十八羅漢",因此而得名,山壁前陡如削,高者約200米,低者約100米。石頭呈棕紅色,人稱 "紅砂巖"。有的石頭中含有小石粒,稱為 "癩子石"。山上長滿青苔。左峰有雷祖寺,建於明代,壹進內置雷祖塑像。羅漢山奇特、壯觀,在湖南、湘東實屬罕見。它宛如壹幅山水畫卷,全長2000多米。據清雍正三年(1725 年)《重修漢城橋碑記》記載:"羅漢山古跡也,漢城橋舊名也,...... 山城如畫,水帶回環,成為美景"。羅漢山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湘潭昭山昭潭,常有 "水鬼 "出沒,吞噬了許多人的生命財產。當地 "土地爺 "請衡山 "嶽神 "治之。智者領命,派龍子、長腿等十八羅漢日夜兼程前往。為了不被凡人識破,慧思將所有羅漢變成了壹群 "小豬 "賓士,每人手持十二顆鐵籽作為武器。途中,忽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長腳羅漢見勢不妙,三腳兩步來到湘潭,在石嘴山前等候,經過石嘴山的改造,剩下的十七個羅漢,行至花石中觀時,遭遇山洪暴發,中觀之處汪洋壹片,百姓叫苦不叠。此時,龍頭羅漢,立即命令羅漢們依著花石水並排而行,阻擋洪水。經過奮力搶救,終於使洪水於當晚退去,百姓得救。誰知,洪水退去時天已破曉,十七羅漢卻變成了十七座石山。山之北,涓涓流水旁就是華石古鎮。清康熙年間稱華氏城,1913年置華氏鎮,曾為區、鄉、公社名稱。從前是(湘)衡(陽)潭、湘潭縣南部重鎮,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湘蓮集散地,也是湖南省重點建設示範鄉鎮之壹。生產的鐵鍋、鐵盆,暢銷全國。"花石豆腐芝酒",也聞名湘中、湘東。山南的花石水庫是湘潭縣最大的蓄水工程,屬中型水庫,具有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 紫荊山 紫荊山位於湘潭縣花石鎮與茶恩寺鎮、白石鄉交界處,距湘潭市 70 多公裏,海拔 383 米,繞山 20 多公裏,從山腳到山頂約 15 公裏。它高低起伏,氣勢雄偉,西南、東北、東三面分別與天馬山、小霞山、蓮花寨連成壹線,是縣內名山之壹。山頂有五峰環立,中間形成平地,素有 "五馬奔槽 "之稱。平地上有壹座地星庵古剎,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磚木青瓦結構,裝飾精美。清光緒《湘潭縣誌-山水》記載:有紫荊山寺和紫荊禪林。紫荊禪林 "神仙、人鬼、佛像皆有",編制 "壹田32畝"(後陸續增至170畝)。庵的南北墻由山門和西墻相連,內留有空隙。南門橫額有 "紫荊山 "三字,兩側聯曰:"神照紫府;寶侁紫荊山"。為清代舉人尹虎臣所書。西墻正中的窗戶,兩邊的對聯曰:"天馬馱金到閬苑;怪魚上樹拜菩提"。窗聯為清代學者馬瑞圖所書。壹上壹下兩層樓,院中庵門,"迪興庵 "三字橫額和 "迪通呼吸;興有禎祥 "門聯,亦為馬瑞圖所書。下二層樓,上名雨仙樓,又名雨香樓。樓中殿上,左為文昌宮,右為武聖殿。殿前懸 "慈雲普賢 "橫額,展廳懸 "紫荊禪林 "四字,正中供釋迦牟尼,左觀音,右目蓮,左右龕各有二十四天、十八羅漢。文昌宮供奉孔子;武聖殿供奉關公神像。宮、殿分別有壹副對聯:"文昌射牛鬥;昌隆洪君"。"武功懸宇宙;聖傑貫古今"。院落上端有南北兩門通往僧尼房,兩門聯曰:"紫雲三佛座;荊楚壹座山"。"紫府通仙路;荊花獻佛祖"。均為原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馬必早年所著。庵西墻外,有南北二井,山泉清洌。清光緒《湘潭縣誌-山水》:"昔池名靈惠泉,有異魚,金背銀腹,無麟有足,夜臥樹枝,今無此物。"1986年9月11日,滴水庵被湘潭縣人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無人看守,屢遭破壞,如今庵已不存。柴荊山每天只長三丈三,雷公砍天馬山那壹夜,把紫荊山嚇得膽戰心驚,把頭壹縮,再也不敢長大了。南嶽山,它壹天長了三十三丈三,後來又長高了四百多丈,成了中國五大名山之壹,名不虛傳的旅遊勝地! 白蓮傳說 從前,在白水寨(今赤水大河村)嶺腳下的村子裏,住著壹戶姓何的父子,以種地砍柴為生。壹天夜裏,何氏父子拿著松明火把來到田裏打魚,忽見滿田青蓮紅花,異香撲鼻。這時,從壹朵盛開的荷花中飄出壹位青衣素服的少女,向父子倆頻頻點頭,說:"我是來自遙遠的瑤池村的人,歷盡千辛萬苦來投奔身邊的親人,但我知道親人已不在人世,所以懇請妳們收留我!"何翁雖然無限同情這位姑娘,但他家境貧寒,只好婉言謝絕。女孩接著說:"我不求大富大貴,只求有個住的地方,吃頓簡單的飯。只要您不嫌棄,我願意拜您為父。"何翁深受感動,收她為女,取名蓮英,與何世子稱兄道弟。她向天空壹拜,天空出現了五彩祥雲;她向田野壹拜,田野裏開滿了青蓮紅花;她向何翁壹拜,何翁的頭發變得年輕了;她向何伢子壹拜,何伢子變得更加美麗了。從此,荷花姑娘陪著何先生父子種荷花,還教當地農民種蓮子。冬去春來已三年,蓮英長得越來越漂亮。何翁征得蓮英和何賽仔的同意,準備給他們辦喜事。然而,當地的壹個富翁對蓮英垂涎已久,派家人來逼迫蓮英做妾。連英和何賽賽從後門逃走。當守衛快要追上他們時,何伢子和連英攜手躍入池塘。片刻後,池塘中升起壹朵祥雲。蓮英和何賽仔坐在上面,上了天堂。不久,池塘裏長滿了睡蓮和清香的白蓮子。後來,佛教徒在蓮花池邊修建了蓮花寺,並在寺門首寫了壹副對聯:"定水新月出無波,心觸法界慧日明"。從此,花石就有了種蓮的歷史。 三面綠化 "涓河兩岸、公路兩旁新栽了松柏、紅葉石楠,房前屋後栽上了香桂樹,生活環境比以前好多了......",在花石鎮人的親眼目睹下,該鎮前進村村民對周圍的綠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今春以來,該鎮以 "打造綠色華士,建設宜居家園 "為主題,把 "三邊 "綠化作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和建設宜居城鎮的主要舉措來抓,全力推進農村環境綠化美化工作。鎮***通過村幹部走訪宣傳,為 "三邊 "綠化和農村環境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采取聘請專業造林隊造林的辦法,組織對鎮區境內的縣鄉公路、通村公路進行 "路邊 "綠化,對10個生態家園示範村組織庭院綠化。
目前,該鎮已完成縣鄉公路造林綠化3公裏,村級公路綠化2公裏,涓江河兩岸綠化1公裏,庭院綠化200戶。 荷花節 2014年7月13日上午,由市旅遊局、縣***主辦,縣旅遊局、花石鎮***承辦的 "遊千年古鎮 賞萬畝荷花 "湘潭縣荷花遊啟動儀式暨壹日遊旅遊線路產品發布會在花石鎮湘蓮市場隆重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平波,市縣領導張宇、劉耀奇、陳衛兵等參加儀式。
當天,來自我市的200多名遊客作為該線路的首批遊客,實地感受了萬畝荷花搖曳的清香和花石人民如火的熱情。此次 "賞荷之旅 "依托湘蓮文化底蘊,涵蓋了 "寸三蓮 "原種場、花石荷園、漢城橋、十八羅漢山、花石水庫、湘蓮特色街、周小舟故居、湘糧珍品湘蓮有限公司等8個景點。這也是湘潭縣在成功創建 "湖南省旅遊強縣 "後,為適應市場需求,立足地域特色和文化特點,繼 "白石之旅 "後推出的第二條讓遊客玩得盡興的精品旅遊線路。
在花石,遊客可以遊荷花基地,看萬畝荷花,觀十八羅漢山,賞丹霞地貌,還可以品嘗原汁原味的花石豆腐、石壩米酒,還可以逛湘蓮大市場,親身體驗湘蓮的制作工藝和湘蓮文化。"作為壹個有著千年文化歷史沈澱的古鎮,花石真是壹個有故事、有情懷的地方"。不少遊客如是感慨。據介紹,為了進壹步宣傳花石,縣旅遊局和花石鎮將在旅遊產業發展上狠下功夫:圍繞荷花開展遊客親自采摘、參觀加工過程等體驗式旅遊;為十八羅漢山修建遊步道,為花石水庫購置遊艇供遊客遊玩;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明年增設漂流項目。使 "山"、"水"、"蓮 "三大主題成為花石旅遊的特色和優勢,使文化、旅遊與湘蓮產業完美結合,實現產業強鎮、富鎮富民。 遊千年古鎮,賞萬畝荷花 "荷花節啟動儀式 羅漢山腳下的荷花基地
羅漢山腳下的荷花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