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職業中毒所采取的綜合措施,分為消除毒物、控制毒物濃度、個體防護和衛生保健、衛生監督監測管理等幾個方面。
消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中消除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料或工藝代替有毒、高毒物料或工藝,這是從根本上解決防毒問題的辦法,也是防毒方面的壹個重要科研方向。如不用有機溶劑的水溶性漆,不用氰化物的無氰電鍍。
控制毒物濃度
降低空氣中毒物含量,使之達到或低於最高容許濃度,是職業中毒預防的中心環節,可以通過技術革新實現機械化、密閉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並合理布置廠房和設備等措施實現。如把敞口設備改為密閉設備,有毒物料的加料、攪拌、搬運、包裝等過程實現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操作等。隔離操作和儀表控制,可以起到隔離作用,防止人與有害物質接觸而引起中毒。密閉的生產設備仍然有有毒氣體逸出時,或由於生產條件的限制設備無法完全密閉時,就可以采取通風排毒措施來防毒。通風排毒的方法有局部排風、局部送風和全面通風換氣三種,其中以局部排風的效果最好,最為常用。通風排毒可以將作業場所有毒氣體等及時排走或稀釋到國家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值以下。對於生產過程中排出來的有毒氣體予以凈化回收,不僅可以有效地控制有毒物質對人或環境的侵害,同時回收利用也有壹定的變廢為寶的作用,對於生產和防毒來說都有重要意義。嚴格執行生產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加強對生產設備的檢查、維修,防止跑、冒、滴、漏、汙染環境。加強對生產車間的空氣監測,控制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濃度,使之不超過國家工業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
個體防護和衛生保健
搞好個體防護和個人衛生,對預防職業中毒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生產作業中,必須配備合適的防護服和防護用品,如接觸強酸、強堿作業的工人應配備耐酸耐堿的工作服,接觸有毒粉塵作業的應配備防塵工作服。根據作業場所有毒有害的程度還要配備相應的呼吸防護器具,如防塵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等。為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減少毒物作用機會,車間應設置洗手、淋浴設施、個人專用更衣箱等,接觸經皮膚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險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膚清洗消毒和沖洗眼睛的設備。作業者不應在有毒車間生產用爐上熱飯菜、烤食物,禁止在車間內進食,飯前要洗手,不用汙染的手拿食物。嚴格執行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開展職業衛生教育,使職工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性質和危害,掌握預防職業中毒的基本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衛生監督監測管理
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職業中毒,必須嚴格執行預防性衛生監督、經常性衛生監督和定期檢測制度。預防性衛生監督就是嚴格執行職業衛生“三同時”審查監督,使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產。經常性衛生監督就是企業和個人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衛生法規,使作業場所的有毒物濃度控制在國家衛生標準以下,防止職業中毒的發生。定期監測制度就是對生產過程中經常操作或定時觀察易接觸有害因素的作業點,確定測定點,懸掛標誌牌,實行定點定期監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