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治療紅斑狼瘡最好的藥是什麽?

治療紅斑狼瘡最好的藥是什麽?

我只知道治療這種病有西藥,中藥效果不好。產品名稱是方樂,通用名稱是硫酸羥氯喹片。其化學名稱為 2-[[4-[(7-氯-4-喹啉基)氨基]戊基]乙氨]-乙醇硫酸鹽。性狀 本品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後顯白色或類白色。 藥理毒理 本品為 4-氨基喹啉類,用於治療盤狀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認為與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有關。 藥代動力學 據報道,硫酸羥氯喹片口服後廣泛分布於眼、腎、肝、肺等器官,也可通過胎盤,約 2-4.5 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紅細胞內濃度比血漿高 2-5 倍。在肝臟中部分代謝為活性脫乙基代謝物。血漿消除半衰期約為 32 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排泄速度較慢,其中 23-25% 為藥物原形,也可通過母乳排泄。 適應癥 用於治療盤狀紅斑狼瘡和系統性紅斑狼瘡。 用法與用量 口服,成人每天 0.4g,分 1~2 次服用,根據患者的反應,劑量可持續數周或數月。長期維持治療時,可使用較小劑量,每天 0.2g 至 0.4g。 不良反應 4-氨基喹啉類藥物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但不同化合物的不良反應及其類型和發生率可能有所不同。 (1)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興奮、緊張、情緒變化、噩夢、精神病、頭痛、頭暈、眩暈、耳鳴、眼球震顫、神經性耳聾、抽搐、****。 2)神經肌肉反應:眼外肌麻痹、骨骼肌無力、深腱反射消失或減弱。 (3) 眼部反應:睫狀體:調節失調,出現視力模糊癥狀。該反應與劑量有關,停藥後可逆轉。 角膜:壹過性水腫,點狀至線狀混濁,角膜敏感性降低。伴有或不伴有癥狀(視力模糊、光暈、畏光)的可逆性角膜變化很常見。角膜沈積物最早可在開始治療後 3 周出現。與氯喹相比,羥氯喹的角膜變化和視覺副作用的發生率似乎要低得多。 (iii) 視網膜:黃斑水腫、萎縮、色素沈著異常[輕度色素沈著點,呈 "牛眼 "狀]、中央凹反射消失、黃斑暴露於強光後恢復時間延長(光應激試驗)、黃斑、視網膜旁和周邊視網膜區域視網膜對紅光的閾值增加。增加。其他眼底變化包括視神經乳頭蒼白和萎縮、視網膜小動脈變細、瞳孔周圍細顆粒狀色素沈著病變以及脈絡膜隆起的晚期發展。 視野缺損:中心周圍或旁中心盲點、視力下降的中心盲點以及罕見的視野縮小。視網膜病變導致的最常見視覺癥狀是:閱讀和視物困難(遺漏單詞、字母或物體的壹部分)、畏光、遠視力模糊、中央或周邊視野區域缺失或變暗、閃光和劃線。視網膜病變似乎與劑量有關,每天壹次的治療可持續數月(罕見)至數年;也有少數病例在停止抗瘧治療數年後出現。用 4-氨基喹啉化合物治療瘧疾,每周壹次,長期應用不會導致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患者可能有視覺癥狀或無癥狀(有或無視野變化);無明顯視網膜病變的視覺盲點或視野缺損很少見。即使在停藥後,視網膜病變仍會發展。許多患者在停藥後,早期視網膜病變(黃斑色素沈著,有時伴有中心性視野缺損)會完全消失或緩解。出現中央、旁中心盲點至紅色視野(有時稱為:前黃斑病變)是早期視網膜功能障礙的標誌,通常在停藥後可逆。據報道,僅接受羥氯喹治療的患者會出現少數視網膜改變,通常是在定期眼科檢查時發現視網膜色素沈著改變,有些病例會出現視野缺損;據報道,停用羥氯喹後出現壹例伴有視力喪失的遲發性視網膜病變。 (5)皮膚反應:頭發變白、脫發、瘙癢、皮膚和粘膜色素沈著、皮疹(蕁麻疹、麻疹樣、苔蘚樣、斑丘疹、紫癜、離心環狀紅斑和剝脫性皮炎)。 (6)血液學反應: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患者的溶血。 (7)胃腸道反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和腹部絞痛。 (8)其他:體重減輕、嗜睡、卟啉癥和非光敏性銀屑病惡化或加速。當地曾有罕見的心肌病報道,其與羥氯喹的關系尚不清楚。 禁忌 (1) 禁用於接受任何 4-氨基喹啉化合物治療可誘發視網膜或視野改變的患者;(2) 禁用於已知對 4-氨基喹啉化合物過敏的患者。 (3)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註意事項 (1) 本品應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2)銀屑病和卟啉癥患者使用本品可能會加重原有疾病。因此,除非醫生認為對患者的益處大於可能的風險,否則不應在這些患者中使用本品。 (3)醫生在開具本品處方前,應充分熟悉本說明書的全部內容。
  • 上一篇:工作日報怎麽寫
  • 下一篇:車險中的自費藥有法律依據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