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反戰人士和中國軍民朝夕相處,情同手足。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和方式下建立起來的基於人道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友誼,經受住了戰爭的考驗,是中日友好史上的重要篇章。
1942年5月,侵華日軍首領岡村寧次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殘酷“掃蕩”,把美麗的冀中平原變成了壹片火海。
為了反“掃蕩”,日本在華反戰聯盟冀中支部成員全部被打散,隨冀中各軍分區部隊分散活動。六個生病受傷的聯盟成員躲在人們的家裏。
他們先來到了張叔叔的家。沒有壹個日本盟友說話。張大爺覺得這八條路線不壹樣,關註了壹下。有壹次,壹個日本盟友無意間說了日語。張大爺大怒:“妳到底是誰?”“我是日本八路軍冀中支部的。”張大爺聽後笑了,原來如此。張大爺說:“放心吧,兒子,我在的時候妳就在。張大媽了解詳情後,對這些“日本八路軍”更加親切,無微不至地照顧。後來情況緊急,他們被轉移到安平縣馬江村郭大爺家隱蔽。
郭阿姨知道西村的事,但她認為他們是“日本八路軍”,把他們當親人。西村和亞紗美的大腿都受了重傷。阿姨給他們餵水,餵飯,餵尿,在家裏蓋了將近壹年。敵人聞訊趕來搜查,把郭大媽打得不省人事。有壹次,郭阿姨寧死也不說出他們的藏身之處。西村社的中文第壹個字是“娘”,他把郭阿姨當成自己的媽咪。西村受傷後,被冀中軍區接回部隊。臨走時,他拉著郭阿姨的手哭了。
1981,西村的壹個日本朋友給郭阿姨的女兒發信息,說他想念中國,想念郭阿姨和她的家人。2005年2月,我得知當時正在研究反戰同盟的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梁等人要赴日采訪。淺見先生特別激動,親自繪制了當年參加冀中反“掃蕩”鬥爭的路線圖。但不幸的是,07年3月17日,Imho先生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