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中藥圖譜大全:大風子圖譜

中藥圖譜大全:大風子圖譜

藥 名:大風子

拼 音:dafengzi

英文名:chaulmoogratree seed

來 源: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的成熟種子。

功 效: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主 治:治麻風、疥癬、楊梅瘡。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①《綱目》:“辛,熱,有毒。”②《本草原始》:“味甘,熱。”③《玉楸藥解》:“味苦,微熱。”

入肝、脾、腎經。①《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煆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用藥忌宜: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別 名:大楓子(《品匯精要》)

處方名:大楓,大風子,風子炭,大風子油,大楓子,大楓子仁

商品名:大風子、大楓子、泰國大風子。以顆粒飽滿、油性大、幹燥無雜質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我國分布雲南地區,中國臺灣、廣西有栽培。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4~6月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幹。

拉丁名:藥材semen hydnocarpi原植物大風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1、泰國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 mintica pier.2、 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ensis (merr)sleum (tarcktoyenos haiuanensis merr)

炮制方法:大風子:揀凈雜質,篩去灰土,用時搗碎,或除去種皮,取凈仁。大風子霜:取大風子凈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紙多層包裹,壓榨,去盡油,研細過篩。

考 證:出自《本草衍義補遺》;①《本草求原》:“大楓子,須用紋銀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殺其毒,否則燥痰而傷血,多服必致失明。”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楓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癥狀:惡心、嘔吐、胸腹痛,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腎炎、肝脂肪變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導瀉、服活性炭。對癥治療:胸腹痛可用鎮痛劑;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亞鐵及註射復方卡古地鐵,必要時輸血。”

生藥材鑒定:幹燥的成熟種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約1~2.5厘米,直徑約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壹端有明顯的溝紋。種皮厚而堅硬,厚約1.5~2毫米,內表面光滑,淺黃色或黃棕色,種仁與皮分離,種仁兩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壹層紅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氣微,味淡。以個大、種仁飽滿、色白、油性足者為佳。主產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也產我國雲南、中國臺灣、廣西等地區。1、泰國大風子:呈不規則的卵圓形或多面形,稍有鈍棱、長2-3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細紋,較小的壹端放射出多數明顯的凹紋至種子1/3處。種皮堅硬,厚約`1-2毫米,內面光滑,淺黃色至棕黃色,種皮與種仁易分離,種仁外被壹層紅棕色或黃棕色薄膜,較小的壹端顯皺縮;其周圍有壹淺黃色凹入的環紋。胚乳肥大,白色或淺黃色,有油性,子葉兩片,心形,氣微,味淡。2、海南大風子:種子略呈四面體,壹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長1-2厘米,寬0、5-1厘米,表面灰黃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數隆起的縱脈紋,種臍位於種子的壹端,種皮硬而脆,厚0、5毫米,易碎。種仁不規則長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細皺紋,胚乳黑棕色,子葉心臟形稍尖,色較淺。顯微鑒定: 種皮橫切面:表皮細胞脫落,其下數到數十列薄壁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皺縮,有的含棕色物;有維管束和石細胞群散在。石細胞層為2~3列石細胞,多角形、長圓形或方形,壁較厚者紋孔和孔溝明顯,少數含草酸鈣方晶;壁極厚者孔溝細長,有分枝。柵狀纖維層為多列纖維,纖維細長或梭形,壁厚,胞腔多不明顯,紋孔較明顯或不明顯。纖維狀石細胞層外側數至十數列石細胞作軸向排列,橫切面觀類圓形、類長圓形或多角形,胞腔明顯,孔溝稀疏,內側數列作切向排列,最內為5列棕紅色薄壁細胞層,細胞小,略扁平。粉末:灰棕色。①石細胞棕黃色或淡黃色,類長方形、纖維狀、多角形、類圓形或短棒狀,長25~102(~160)μm,直徑19~46μm,壁厚6~20μm,孔溝多明顯,有的分枝狀。 ②纖維多成片,棕黃色或淡黃色,長梭狀,先端鈍,有的壹端較尖,直徑11~28μm,壁厚 5~13μm,胞腔多明顯,紋孔和孔溝不明顯或隱約可見。本品以個大、飽滿、色白潤、含油足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種仁占全種子的30%,約含脂肪油50%。大風子油於20~30℃間凝固,故在寒冷氣候即變成油膏狀。油的性質:n1.4715~1.4753,[α]+42.5~51.50(氯仿),酸價1~20,皂化價187~226.5(平常200~210),碘價94~113(平常93~104)。油的折射率較高,有旋光性,能溶於90%熱乙醇,是其特點。油的脂肪酸有大風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次大風子油酸(hydnocarpic acid),及少量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棕櫚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等)。大風子油酸及次大風子油酸在油中大部分是成甘油酯,如壹大風子油酸、二次大風子油酸甘油酯、壹次大風子油酸、二大風子油酸甘油酯。此二結構特殊(都有壹個環戊烯)的脂肪酸甘油酯,是藥的有效成分,約占總油量的90%。就抗麻風的藥效而論,次大風子油酸強於大風於油酸,而二者並用時又強於獨用。種子含多量脂肪油(大風子油, hydnocarpus oil),油中主要含次大風子酸(hydnocarpic acid)、晁模酸(chaulmoogric acid) 以及二者的甘油酯,另含油酸、棕櫚酸及大風子烯酸(gorlie acid)等。此外尚含環戊烯甘氨酸cyelopentinylglycine)等。

  • 上一篇:衛生資格考試2017初級藥師考點:喹諾酮類藥物簡介
  • 下一篇:誰能給我介紹壹下 "新洛神復方薄荷腦 "滴眼液?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