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壹:水
(1)了解水的成分。
(2)知道純凈水和礦泉水,硬水和軟水的區別。
(3)了解吸附、沈澱、過濾、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
(4)知道水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有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知識點2:解決方案
(1)理解溶解現象和溶液、溶質、溶劑的含義。
溶液是均勻穩定的,由溶質和溶劑組成,是混合物。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液液互溶,有水,水是溶劑;沒有水,大量是溶劑。溶液不壹定是液體或無色,有些溶液可以導電。
(2)知道物質的溶解伴隨著熱量的變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劑,酒精和汽油也是常見的溶劑。
(4)能說出壹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意義。
知識點三:飽和溶液,溶解度
(1)理解飽和溶液的含義。
溶液是否飽和,只有指定“某壹溫度”、“某壹劑量”、“對於某壹溶質”才有意義。
(2)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在壹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壹般規則:(適用於大多數固體物質)
飽和溶液
特別法:(適用於氫氧化鈣)
飽和溶液
(3)判斷溶液是否飽和的依據:
A.看有沒有在壹定溫度下不能繼續溶解的殘余溶質。如果是,則為飽和溶液,否則為不飽和溶液。
B.在壹定溫度下,剩余的有溶質沈澱的溶液壹定是飽和溶液。
C.如果在壹定溫度下,溶液中既沒有未溶解的固體,也沒有沈澱的固體,可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溶質。如果溶液溶解,則表明溶液不飽和,反之溶液飽和。
(4)理解溶解度的含義。
①初中階段壹般指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固體溶解度概念的三個前提是:a .壹定的溫度;B.100g溶劑;c .達到飽和狀態。它的本質是溶質的質量單位是g(克)。即溶解度是指在壹定溫度下,100g溶劑中溶解最多的溶質的質量。
②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
固體的溶解度與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與溶質和溶劑的量無關。不同物質在同壹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同壹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外在因素只有溫度,與是否攪拌或振蕩無關。
③氣體溶解度
定義:氣體在1.01×105Pa的壹定溫度下溶於壹定體積的水中時的體積數。
影響因素:不僅與氣體本身有關,還受溫度和壓力的影響。壹般來說,氣體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隨著壓力的升高而升高。
(5)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線檢查有關物質的溶解度或溶解度。
知識點4:可以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 100%
溶質質量分數=溶解度/(溶解度+100) × 100%(適用於壹定溫度下的飽和溶液)
(1)下列變化對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影響(判斷溶質質量分數變化的關鍵是看溶質質量和溶液質量的變化)
①增加溶質:溶質不再溶解,溶質質量分數不變。
②增加溶劑:溶質質量分數降低。
(3)冷卻:晶體析出,對於大多數固體物質,溶質質量減少,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減少。
④溫升:溶質和溶劑的質量不變,溶質的質量分數不變。
⑤恒溫蒸發水分:溶劑減少,晶體析出,溶液仍飽和,溶質質量分數不變。
(2)計算溶質質量分數時,應註意:
①溶質質量是指溶解的質量,不壹定等於加入溶劑的物質的質量。
(2)當溶劑中溶解的溶質不止壹種時,壹種溶質的質量分數應為該溶質質量占溶液總質量的百分比。
③溶質質量分數只有在溶解度範圍內才有意義。例如,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g,在此溫度下將40g氯化鈉加入100g水中得到的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36/136× 100% = 26.5%,而不是40/140× 100。
④溶液混合時,質量可以相加,體積不能相加。
1.解的概念、組成、特點理解起來比較難,也是中考的壹個熱點。
(1)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解的概念和特點。掌握這個考點最根本的是掌握溶液的兩個基本特性:均勻性和穩定性。圍繞這壹主題,中考題往往舉出生產生活中的例子來判斷是否屬於解法;根據溶液的組成,判斷溶液中溶質和溶劑的種類,分析溶質和溶劑量的變化。
(2)運用物理、化學的綜合知識,分析判斷某些物質溶於水引起的溫度、壓力、體積的變化,並簡述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2.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分析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及其相互轉化是中考的壹個熱點。
(1)以選擇填空的形式考察了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們相互轉化的條件和方法。中考命題往往根據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來判斷溶液的飽和度;根據溫度、溶質量和溶劑量的變化,選擇相互轉化的條件;各種量(溶質、溶劑質量、溶質質量分數、密度等)的分析。)通過化學反應引入飽和溶液。
(2)考查對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和了解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3)理解和利用溶解度曲線的能力和看圖讀圖的能力。
(4)影響氣體物質溶解度的因素分析,解釋生活中的壹些現象。
3.正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線上各點的意義,利用溶解度曲線解決實際問題,是中考必考題。
中考命題往往圍繞這個主題,設計試題:給出物質的溶解度,判斷物質的溶解度(不溶、微溶、可溶、可溶);或者正確描述物質溶解度的含義;給出了不同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比較了相同溫度下的溶解度。或者判斷物質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確定從混合物中提純物質的方法(溶劑蒸發、熱飽和溶液冷卻);或者給出壹組數據,分析分離物質的最佳溫度。
4.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是中考的必修知識。
(1)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以選擇填空的形式考查。
(2)分析判斷溶解在水中的不同“溶質”引起的溶質質量分數的變化。
(3)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以計算題的形式與化學方程式聯系起來。
(4)根據公式分析溶液配制的實驗誤差。
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知識點1:空氣成分的發現史
17世紀中葉以前,人們對空氣和氣體的認識還是模糊的。18世紀,人們通過對燃燒現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開始認識到氣體的多樣性和空氣的復雜性。其中,瑞典的舍勒和英國的普裏斯特利是研究空氣成分的代表科學家,但兩人都沒有最終確定空氣的成分。
直到20世紀70年代(18),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才憑借嫻熟的實驗技術、縝密的實驗設計方案和鍥而不舍的精神,解開了“07”的組成之謎。以下是拉瓦錫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這個著名的實驗是:將少量的水銀放入密閉的容器中,連續加熱12天。結果表明,壹部分銀白色液體汞變成了紅色粉末,容器內空氣的體積減少了約1/5。他研究了剩下的氣體,發現既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這就是氮氣。他收集了水銀表面生成的紅色粉末,在另壹個容器中加熱。除了水銀,他還得到了氧氣,氧氣的體積正好等於密閉容器內氣體減少的體積。他把獲得的氧氣加入到前面容器中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中,結果獲得的氣體與空氣完全相同。
拉瓦錫第壹個通過實驗得出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結論。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羅利、法國天文學家詹森、拉姆齊和德國物理學教授道恩相繼發現了稀有氣體。
知識點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1.實驗原理-燃燒法:
可燃的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白色固體五氧化二磷,沒有氣體,所以容器內的氣體壓力降低,然後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由進入氣體容器的水的體積決定。
2.實驗裝置:如圖2-1所示。
其他裝置可以根據實驗原理設計,如下圖2-5、2-6B、2-9所示。
3.實驗步驟:
(1)檢查設備氣密性;
(2)向氣體容器中註入少量水,然後將剩余體積分成五等份,用橡皮筋標記;
(3)點燃燃燒勺中的紅磷,立即放入瓶中,塞緊塞子;
(4)紅磷燃燒停止,白煙慢慢消失。瓶子恢復常溫後,打開彈簧夾。
4.實驗現象和結論:
現象:
(1)紅磷燃燒時變成黃色和白色,放出熱量,產生大量白煙。
(2)打開彈簧夾,燒杯中的水將進入氣體容器,進水體積約為氣體容器中原有空氣體積的1/5。
結論: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瓶內殘余氣體不燃燒,不助燃;不溶於水的性質。
討論:氣體容器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它能支持燃燒嗎?它溶於水嗎?
關鍵點解釋
(1)藥物不能選擇碳、硫等。,因為碳和硫燃燒後產生氣體,容器內壓力變化不大,所以水不能進入容器;
(2)紅磷要充足,消耗容器內的氧氣,避免容器內殘留氧氣造成實驗誤差大;
(3)裝置的氣密性應良好,以免因裝置漏氣而影響測量結果;
(4)紅磷燃燒停止後,只有當氣體容器內溫度降至室溫,白煙消失後,彈簧夾才能打開。
⑤止水夾應夾緊。如果不擰緊,紅磷燃燒釋放的熱量會使壹部分空氣通過導管進入燒杯,最後進入氣體容器的水的體積會大於1/5。
討論答案:氮氣不燃燒也不助燃,不溶於水。
知識點三:空氣的主要成分和構成: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分別約占空氣體積的4/5和1/5。按體積分數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關鍵點解釋
空氣中每種氣體的含量都是體積分數,而不是質量分數。空氣是許多物質的混合物。空氣的主要成分壹般相對固定在近地層,因為動植物的呼吸、物質的燃燒、動植物的腐爛、鋼鐵的腐蝕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但是綠色植物在陽光下的光合作用會釋放大量的氧氣;這樣可以保持氧氣量相對平衡。高原地區空氣稀薄,但氧氣體積分數仍為21%。
知識點四: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 lt1 & gt;
1.氮氣:
正常情況下,氮氣是壹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略小於空氣,難溶於水。氮氣是化學惰性的。其用途是作為保護氣體,硝酸和化肥的原料,醫療中的麻醉劑,超導材料在液氮環境中可以表現出超導特性。如圖2-2所示。
2.氧氣:
重要用途有呼吸、醫療、潛水、氣焊、煉鋼、航空航天等。如圖2-3所示。
3.稀有氣體:
氦、氖、氬、氪、氙和其他氣體。正常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化學性質穩定,壹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通常用作保護氣體,制成各種電光源,用於激光技術。氦氣用於創造低溫環境;氙用於醫療麻醉。
4.空氣汙染與預防
(1)空氣的汙染源:有害氣體(二氧化硫、壹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和煙。
(2)危害:①嚴重損害人體健康;(二)影響農作物生長的;
③破壞生態平衡;④導致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
(3)預防措施:①加強空氣質量監測;(2)改善環境;
③使用清潔能源;(4)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4)每日空氣質量:每日空氣質量包括“空氣汙染指數”、“首要汙染物”(首要汙染物包括二氧化硫、壹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等。)、“空氣質量等級”和“空氣質量狀況”;人們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發布的空氣質量日報及時了解全國各地的環境信息,增強環保意識,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點解釋
氮氣和稀有氣體作為保護氣體,利用其穩定性,但穩定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壹定條件下,氮也能與某些物質發生反應;壹些稀有氣體也能與壹些物質反應生成其他物質。
知識點五:純物質和混合物
比較純物質和混合物:
物質的純混合物
概念由壹種物質組成,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混合物。
特性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如熔點、沸點等。
可以用化學式表示,沒有固定的組成和熔點、沸點等性質。
不能用化學式表達
例如氧氣(O2)、氮氣(N2)、二氧化碳(CO2)、空氣、鹽水和糖水。
接觸
關鍵點解釋
混合物是純物質的混合物。可以描述為“純單雜合”,即純物質成分單壹,混合物成分復雜。研究任何物質的性質,都必須使用純物質,因為雜質可能會掩蓋物質的本質性質。物質的純度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純度。
知識點6:氧氣的性質
1.物理屬性:
正常情況下,氧氣是壹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在標準條件下,密度略高於空氣,不易溶於水。河水和海水中的魚蝦都能存活,可以證明氧氣溶解在天然水中。
在冷卻加壓的條件下,氧氣可以變成淺藍色的液體,甚至淺藍色的雪花狀固體。工業氧氣通常以液態形式儲存在藍色鋼瓶中(如右圖所示)。
2.化學性質:
比較活潑,在壹定條件下可以和很多物質反應,同時放出熱量。氧氣是氧化劑,在反應中提供氧氣,是常見的氧化劑。
氧氣的化學性質和實驗現象如下:
反應物條
反應現象反應的文本表達
空氣和氧氣反應後
木炭和
氧點
持續的赤熱燃燒發出白光,並放出熱量生成氣體碳+氧和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硫磺和
氧氣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和亮藍色。
紫色火焰產生氣味刺鼻的氣體硫磺+氧氣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
紅磷變黃,白光閃閃。
白光產生很多。
白煙磷+五氧化二氧磷
五氧化二磷
鐵河
氧氣燃燒到又紅又熱,然後迅速冷卻,離火後劇烈燃燒。
火星輻射產生黑色固體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氧化鐵氧化鐵四氧化三鐵
關鍵點解釋
(1)做硫、磷等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應將裝有可燃物質的燃燒勺等器具自上而下慢慢伸到氣體容器的中下部。如果它們迅速延伸到瓶底,物質燃燒釋放的熱量會使氧氣受熱膨脹,瓶內的大量氧氣會擴散到空氣中,這樣可燃物質就無法繼續燃燒。
(2)做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要用細鐵絲,鐵絲表面要用砂紙打磨;細鐵絲要繞成螺旋狀,下端用火柴紮緊;只有當火柴快要燃盡時,才能把鐵絲插進煤氣容器。如果火柴壹著火就放進瓶子裏,火柴的燃燒會耗盡瓶子裏的氧氣,鐵在氧氣裏燃燒的現象是觀察不到的。同時,提前在氧氣瓶底部放壹些細沙或水,防止產品融化後濺落,使瓶底開裂。可燃物不能碰到氣體容器的壁,否則會導致氣體容器爆裂。
知識點6: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
化合反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形成另壹種物質的反應。結合反應的類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表示:A+B+…→ AB …可以縮寫為“可變壹”。
氧化反應:物質和氧氣之間的化學反應。這裏的“氧”包括氧氣和壹些含氧物質。物質在氧氣中燃燒是壹種劇烈的氧化反應,有些氧化反應很慢,不易被察覺。這種氧化反應稱為緩慢氧化。如:鐵銹、動植物呼吸、食物腐爛等。
關鍵點解釋
化合反應不壹定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也不壹定是化合反應。他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例如:氧化鈣+水合氫氧化鈣(化合反應,但不是氧化反應)
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氧化反應而非化合反應)
鐵+氧四氧化三鐵是物質和氧的反應,產物只有壹個。這種化學反應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反應。
& lt2 & gt
知識點1:實驗室制氧
(1)反應原理:氧氣是由過氧化氫溶液分解或加熱氯酸鉀(白色固體)或加熱高錳酸鉀(紫黑色固體)產生的。使用雙氧水或氯酸鉀時,往往需要加入壹種催化劑——二氧化錳(黑粉)。
反應的字面表達為(名稱下方的符號為該物質的化學式):
氯酸鉀、氯化鉀和氧氣
氯化鉀KCl氧氣
高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高錳酸鉀K2MnO4二氧化錳
過氧化氫水+氧氣
H2O2 H2O O2
(2)實驗裝置:如圖2-1,2-2a,2-2b所示。
分解過氧化氫產生氧氣的發生器也可以使用圖2-3所示的裝置,這樣就可以通過調節分液漏鬥的活塞來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從而控制反應速率,獲得相對穩定的氧氣流量。
(3)收集方法:
A.排水方法如下圖2-4A所示(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
B.向上排風方式如下圖2-4B所示(因為氧氣密度大於空氣)。
全面檢查方法:
排水方法:當氣泡從氣體容器中冒出來時,說明它是滿的。
向上排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氣瓶口附近。如果木條重燃,說明已滿,否則未滿,繼續收集。
(4)檢查方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入氣體容器中。如果木條重新點燃,說明瓶子裏的氣體是氧氣。
(5)操作步驟:(以加熱高錳酸鉀制氧為例)
①檢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2)裝填:將藥物裝入試管,使其平放在試管底部;
③固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上;④點:點亮酒精燈加熱;
⑤收集:收集氣體(向上排風法或排水法);⑥分離:從水槽排空氣道;⑦熄滅:熄滅酒精燈。
可以縮寫為:茶館定點收利息(每個字代表壹個步驟:①查②裝③定④點⑤收⑤留⑤熄)。
關鍵點解釋
實驗操作註意事項:
(1)藥物應平放在試管底部,使其受熱均勻;
(2)鐵夾距試管口的距離應為1/3;
(3)導管不宜伸入試管內過久,不利於氣體導出;
(4)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破裂;
⑤如果實驗用的藥物是高錳酸鉀,通常需要在試管口塞壹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隨氧氣進入氣道;
⑥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當氣泡從導管口連續均勻釋放時,氣體被收集,否則收集的氣體與空氣混合。準備好的氧氣收集好後,氣瓶要直立放在桌面上;
⑦實驗結束後,先移動導氣管,再移動酒精燈,防止試管因水倒流而爆裂。
知識點二:催化劑與催化
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但其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後沒有變化的物質,稱為催化劑(也稱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關鍵點解釋
(1)催化劑可以改變其他化學反應速率,這裏的“改變”包括加速和減速,即催化劑有時用來加快反應速率,有時用來減緩反應速率。
(2)催化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發生變化(註:催化劑的物理性質可能發生變化。)
(3)化學反應前後化學性質沒有變化,但催化劑參與了化學反應。
(4)催化劑是“選擇性的”,如過氧化氫分解、氧化鐵、硫酸銅等。,二氧化錳效果最好;在不同的化學反應中,催化劑是不同的,不是壹種物質可以催化無數的反應。
(5)催化劑是反應條件,不是反應物或產物。
(6)催化劑只能改變物質的反應速率,不能提高或降低產品的質量。
知識點三:分解反應
由壹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稱為分解反應。分解反應的類型可以用下面的通式簡明地表示出來:AB …→ A+B+…可以簡稱為“壹變多”。
關鍵點解釋
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都屬於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在判斷反應類型時,要把握其特點:化合反應多變,分解反應多變。
知識點4:氧氣的工業化生產
工業上通過分離液態空氣來生產氧氣。具體方法是:低溫加壓使空氣變成液態空氣,然後蒸發。因為液氮的沸點比液氧低,所以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是液氧。
近年來,膜分離技術發展迅速。利用該技術,在壹定壓力下,讓空氣通過具有富氧功能的薄膜,就可以獲得含氧量較高的富氧空氣。用這種膜進行多級分離,可以得到氧含量大於90%的富氧空氣。
關鍵點解釋
(1)實驗室生產的氧氣發生了化學變化,而工業生產的氧氣發生了物理變化。
(2)實驗室生產的氧氣純度高,但成本高,不易大量生產。工業生產的氧氣不純,但成本低。
第4單元燃燒和燃料
知識點1:簡單碳(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金剛石石墨
外觀無色透明八面體晶體深灰色磷片狀固體
拋光後有光澤,略帶金屬感。
最硬和最軟
導電性差
良好的導熱性
電極如鉆頭、雕刻刀、裝飾品、鉛筆芯、潤滑劑等。
註:由於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金剛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質有很大的差異。
知識點二:CO2和CO的對比
二氧化碳
無色無味氣體的物理性質,溶於水,密度大於空氣,幹冰易吸熱升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於水,密度接近空氣,略小於空氣。
化學易燃性通常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易燃的
2CO+O22CO2
還原性沒有還原性,有弱氧化性。
C+CO22CO是可還原的
CO+CuOCu+CO2
與水反應與水反應CO2+H2O = = H2CO3不能與水反應。
與石灰水反應和與石灰水反應
CO2+Ca (OH) 2 = = CaCO3 ↓+H2O不能與石灰水反應。
有毒、無毒和劇毒
主要用於制造蘇打水,作為制冷劑,消防和氣體肥料。它可用作氣體燃料和冶金工業的還原劑。
註:由於CO和CO2的分子組成不同,其性質也不同。
知識點三:壹氧化碳和元素碳的性質對比
c公司
相似點是易燃,可還原,常用作燃料和還原劑冶煉金屬。
不同的是屬於固體單質,常溫下穩定,屬於氣體化合物,有毒。
知識點四:實驗室配制二氧化碳時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選擇產生二氧化碳的藥物
實驗室裏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是碳酸鈣)和稀鹽酸來制備二氧化碳。不要用稀硫酸或濃鹽酸代替稀鹽酸,不要用碳酸鈉或純碳酸鈣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要分析原因)。
原因:
①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速度適中,便於收集CO2氣體;大理石或石灰石原料便宜易得。
(2)不用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的原因:起初,它們反應生成微溶於水的硫酸鈣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礙了酸與大理石的接觸,使反應不可持續。
③不使用濃鹽酸的原因:濃鹽酸揮發HCl氣體,會使生成的CO2與HCl氣體混合,使制備的CO2不純。
④不使用純CaCO3或Na2CO3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為它們與稀鹽酸反應太快,難以控制,藥價比石灰石貴。
(2)掌握制備二氧化碳發生裝置的選擇依據。
制備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為:CaCO3+2HCl = = = CaCl2+CO2 ↑+H2O,反應物為塊狀固體和液體,在室溫下反應,所以制備CO2的裝置與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備O2的裝置相同。壹般情況下,由於制備CO2需要大量的反應物,因此經常使用以下儀器代替試管作為反應器(如大試管、錐形瓶、廣口瓶、平底燒瓶、圓底燒瓶和Kipp發生器)。CO2可溶於水,密度高於空氣,壹般只通過向上空氣排放的方式收集。
(3)測試二氧化碳的方法
①為了準確檢查氣體是否是CO2氣體,可以將氣體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則證明生成的氣體是CO2。
(2)在驗證CO2氣體是否完全收集時,可以將燃燒的木條放在氣瓶口,利用CO2既不燃燒也不助燃的性質,這樣可以方便快捷地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