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
1.端午食粽 "是為紀念屈原而形成的。元代馬致遠在《二調拔不斷》中說 "屈原清死由他稔,醉醒爭與比"。據西晉新平太守周贄《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煮洗粟"。其中的 "粟 "就是粽子的古稱。可見在晉代,粽子就成了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包粽子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梁實秋散文集《雅舍談吃》,更是直接把端午節稱為 "粽子節"。
2、雞蛋
煮粽子的鍋裏壹定要煮雞蛋,據說端午節吃鍋裏煮雞蛋的粽子,夏天不會生瘡;中午把鍋裏煮雞蛋的粽子放在太陽底下再吃,整個夏天都不會頭疼。
3、賽龍舟
傳說楚人借龍舟紀念屈原。隋書-地理誌》記載屈原投江後,"士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無渡船,鼓櫓歸......,其櫓迅疾,劃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其實,"賽龍舟 "早已出現。聞壹多先生的《端午節》中提到,吳越水鄉地區很早就有劃龍舟的習俗,目的是通過祭祀龍圖騰來祈求旱澇保收。隨著時代的發展,賽龍舟這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流傳到海外,被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和喜愛,並被列入國家體育競賽項目。
4、門口插艾
在我國民間習俗中,把艾草懸掛在門戶、廳堂、床頭等處,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豐子愷的《端陽憶舊》中提到,端午節的早晨要做蒲團劍,選擇最像劍的葉子,加上劍柄,準備中午和桃葉壹起掛在大家的床頭。
5、佩戴香囊
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瘟的作用,還可以點綴頭上的衣襟。香囊內通常裝有壹些芳香的草藥,有熏香、驅蟲、殺蟲、防病的功能。
6、點雄黃酒
雄黃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節時,人們用雄黃酒浸泡雄黃,塗抹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和腳踝等處。據說這種做法可以讓蚊子、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等遠離他們的身體。
七、戴彩繩
端午節系彩繩的習俗起源於漢代。漢代應助《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謂益人性命。"民間視五彩繩為 "五彩龍",端午節拴五彩繩有保護孩子驅鬼避邪之意。被水沖走的五彩繩會變成壹條小龍,帶走妳身上的壞東西。這樣,煩惱和憂愁就會隨著雨水流走,帶來壹年的好運。
8、掛小掃帚
端午節用系著紅線的掃帚掃門外的垃圾,表示 "掃歲地"。系著紅線的掃帚還預示著吉祥如意。將檾麻染成黃色,再用紅線串成壹把長約壹寸的小掃帚,在端午節這天把屋子打掃幹凈,並把這樣的小掃帚佩戴在身上,象征掃除垃圾、清潔衛生的同時也能掃除晦氣、消災除病、驅邪避兇。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在這個節日裏,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自古以來,人們就以歌舞來表達自己的祝福。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也應以各種方式表達祝福和敬意,祈願祖國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