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句話:鴉片幾乎伴隨著人類的整個歷史。17 世紀英國醫生托馬斯-西登納姆(Thomas Siddenham)是臨床醫學的創始人。西登納姆(Thomas. Sydenham)唱道:"我不禁要高聲贊美偉大的上帝,萬物的創造者,他為人類的苦難帶來了安慰的鴉片,沒有任何壹種藥物像鴉片這樣有價值,無論是在它能控制的疾病數量上,還是在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上"。""沒有鴉片,醫學只能是瘸子"。這位醫學大師也因此獲得了 "鴉片哲學家 "的綽號。
我們的祖先也熟悉鴉片。雖然文字記載不多,但至少早在公元前 139 年張騫通西域時,鴉片就已傳入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用大麻和鴉片作麻醉劑;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鴉片進口的記載,唐代阿拉伯人把鴉片稱為 "春藥";公元973年北宋刊印的《開寶本草》中,把鴉片命名為罌粟,也就是後世 "玉米 "膠囊時的溶液。當成吉思汗的鐵騎踏上歐亞大陸時,鴉片也成了壹種重要的社會商品,但那只是壹種良藥。大約在 16 世紀,荷蘭人通過臺灣引進了裝有煙葉的北美印第安煙鬥,煙民開始在中國出現。這種現象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中國的統治者驚慌失措,崇禎皇帝下令禁煙。這是因為鴉片與煙草混雜在壹起,而意想不到的是,煙草的禁用導致了吸食純鴉片的泛濫。直到 18 世紀中葉,清朝官員黃玉浦才首次記錄了臺灣吸食鴉片的確切過程。他斷言,要想讓吸食鴉片的人戒掉煙癮,除了殺死他們之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