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拈比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 兩個讀音相近而意義相異的詞語前後相繼地出現在同壹語句中,表示比較、映襯、對比等關系的壹種修辭方式。特點是:前後出現的兩個詞語中至少有壹個語素音同或音近,意義上有關聯、相對或相襯關系。
[例釋] 根據拈比前後詞語的字形是否壹致,可分為兩類:
(1)全異形拈比。前後詞語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完全不同,即音近形異。
例1:講究不如將就。
例2:縣官不如現管。
例3:計劃趕不上變化。
例句中前後詞語在讀音上基本相同,但字形完全不同,意義也迥然有別。例1中“講究”是壹種認真、重視、註重細節的態度,“將就”則是壹種隨便、馬虎、過得去就行的態度,兩者放在壹起顯示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行為風格。“講究不如將就”不僅反映出態度的轉變,也反映出價值觀的跌落。例2“縣官”雖大權在握,但基層單位或部門因與人民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卻比“縣官”管理來得直接。“縣官不如現管”就反映了這種社會現象。例3“計劃趕不上變化”說明隨著情勢的不斷改變,原本擬定好的計劃也須相應地改變;但有時它也會成為無計劃者的托辭。
(2)半異形拈比。前後詞語中有同形語素,而異形語素在讀音上相近或相同。
例4:如今這年頭,有錢比不上有權。
例5:這種藥品到底是治癌還是致癌?
例6:君子動口不動手。
例4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錢”還須借助“權”才能達到目的,在金錢與權力的較量中,權力占了上峰。“有錢比不上有權”暗含著對當今社會權力腐敗的批評。例5“治癌”與“致癌”僅壹字之差,但效果卻天壤之別:“治癌”在挽救生命,“致癌”卻在吞噬生命,兩相對比,凸顯出藥品質量問題的重要性。例6“動口”與“動手”雖壹字之差,卻是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動口”以理服人,“動手”則以力降人;壹個文明,壹個粗野,在對比中顯示出君子為人處事的風範。
[辨析1] 拈比與同異。見“同異”條。
[辨析2] 拈比與諧轉。都利用諧音異形的詞語來轉換語義。區別是:
拈比前後詞語之間不僅語音相同或相近,而且意義上必須有聯系,或相對或相襯;諧轉前後詞語之間僅僅是語音上相同或相近,意義上前後沒有關聯。例如:“第二個人只好請他去當政治教員,他不能在導彈部門工作,他只能在導彈部門‘搗蛋’。”(周恩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例句中“導彈”與“搗蛋”語音相近,字形完全不同,意義上沒有任何聯系,所以是“諧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