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情況是信息不對稱。比如賣家在作弊,買家不知道詳情,這在醫藥市場最為典型,於是美國成立了專門監管食品藥品市場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另壹類問題是外部性。企業得到了所有的收益,卻不承擔部分成本。比如企業排汙,政府制定各種標準限制企業排汙。然後就是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可能會采取壹些反競爭的行為。比如幾家企業聯合起來搞“卡特爾”定價,或者壟斷企業制定壟斷價格剝削消費者。
從根本上說,西方的監管是他們認為正常的市場運行出現問題後的壹種修正。西方人腦子裏的基本想法仍然是如何維持市場的公平競爭,如何讓市場更有效地運行。他們普遍認為,自由簽約是最重要的,只要雙方的約定不損害第三方,就不需要規制;只有當市場運作會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並且這種損害在當事人之間無法解決時,才需要政府進行規制。我們不能否認監管的理論合理性,但更應該進壹步追問,妳監管的目的是什麽?妳的控制是基於什麽樣的控制動機?另外,妳的控制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嗎?都說市場可能是不完善的,交易雙方可能會對第三方造成損害,但他本人並不在意這種損害。這只是指出市場本身是不完善的,但不能簡單地推斷監管就壹定能解決這些問題。過去簡單地推斷,只要市場出了問題,政府就應該進行監管,但國外幾十年的監管經驗和大量案例證明,監管可能比市場更差,而不是更好。要知道沒有第壹個最好的選擇,只能選擇第二個最好的,或者說。兩害相權取其輕。
很多控件其實都是這樣的。壹棟樓發生火災,我們馬上追究消防人員的責任,問妳們當初是怎麽批準的。那麽這樣的做法會有什麽效果呢?消防部門最好的決定就是我不批樓。沒有批準,妳不能著火。
中國目前的通縮也是監管失靈的壹個例子。銀行家在市場上放貸,他知道有風險,同時也有預期收益。他和借款人協商,試圖達到最佳的風險收益比。我們的金融體系又如何呢?以前貸款沒有責任的時候,銀行會亂放貸,剎車剎不住。現在,誰放貸誰就要對生活負責。那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借或者少借。我借出去會對生活負責,但是借的好能享受多少收益?第壹,在中國,管制的出現與西方古典理論有很大不同。政府之所以要實施監管,並不是因為市場失靈,而是因為政府受到國企所有者利益的驅動。第二,監管成本之高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是社會無法承受的。第三,監管的初衷可能是維護市場,但監管的內在邏輯決定了它壹定會走向反面:監管越多,欺詐者越多,腐敗越多,效率越差,市場經濟無法正常運轉。第四,市場經濟有兩大支柱,即維護市場公平的法律制度和市場本身的聲譽機制,而監管與聲譽機制背道而馳。監管橫行的地方,信譽必然會喪失,市場經濟的信譽支柱也將不復存在。第五,全球化,中國入世,互聯網發展的意義在於政府要面對全球競爭的壓力,然後要放松管制,所以全球化可以說是政府改革的動力。第六,張教授將信貸配給理論引入到中國證券市場的分析中,為理解備受爭議的中國證券市場提供了新的視角,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第七,從規制的話題上,張教授還引申出政府工作應以“制度建設”為中心,而不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值得全社會進壹步深入探討。
考慮到推動中國改革的重任,本文的選題可以說意義非凡。這是因為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許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從壹般競爭性行業的自由化到所有壟斷性行業的改革;從主要在企業層面的改革轉向政府層面;從單純出口產品、引進外資的低水平開放,到融入全球化、全面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開放階段;從不斷克服保守勢力的阻撓,初步建立市場秩序,進入了需要努力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撓來進壹步完善市場的階段。但是,人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還很模糊,進壹步改革的方向還不明確,特別是市政府之間的關系。壹些做法扼殺了市場聲譽,不自覺地偏離了改革的方向。如果說前20年的改革取決於如何改變企業,那麽後20年的改革將取決於如何改變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理解政府及其管制,如何通過放松管制來推動改革,如何保證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就顯得尤為重要。
過去20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會壹帆風順,高速增長會持續下去。事實上,在世紀之交,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失去了在現有體制框架內快速增長的勢頭。如果我們只是玩弄宏觀政策,而不是果斷地在放松管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方面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如果政府仍然專註於抓經濟,而不是轉向法律法規建設來維護市場公平,我們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信譽機制的作用。中國經濟增長在新世紀面臨的機遇可能會錯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可能會在合法壟斷造成的既得利益阻撓下陷入停滯或迷失方向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