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劉超教授:中醫藥防治內分泌代謝病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劉超教授:中醫藥防治內分泌代謝病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前世

自古以來,疾病的治療,壹半是防,壹半是治,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中醫藥防治源於《黃帝內經》“治未病”理論。隨著歷代醫家的感悟與實踐,“治未病”思想逐步發展完善,深入人心。祖國醫學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邪氣侵犯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因此“治未病”應從這兩方面著手,壹是培養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二是防止病邪的侵襲,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長期實踐發現,改善生活方式,重視飲食、起居、勞作的調整,以及輔助中醫中藥治療,將有助於提高機體抗邪能力。

今生

時至今日,“未病先防”理念仍影響著壹代又壹代的中醫人。其中,“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是中醫藥防治疾病的三大要點。這與現代“三級預防”的觀念不謀而合。多項研究發現生活方式幹預能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展,間斷限食、適量運動均可改善糖耐量異常。

內分泌與代謝病學是現代醫學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主要包括內分泌疾病與代謝性疾病。現代醫學證明中醫藥在防治代謝性疾病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在保護重要組織器官損傷方面尤其明顯。祖國醫學通常從患者癥狀、體征入手,通過調節內在環境,恢復體內穩態,從而達到避免疾病的發生、發展的目的。

然而,多數疾病起病隱匿,前期癥狀不典型,發展規律難以把控,中醫學理論對於現代醫學中客觀指標異常而臨床癥狀不明顯的疾病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出現方藥“無靶可打”的局面,即“態強靶弱”。

為了解決這壹囧境,仝小林教授提出“態靶醫學”的概念,以重新審視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的全過程。我們都知道,中藥是中醫人最為有利的武器之壹,目前,宏觀的單藥、復方的循證學研究,微觀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及作用機理的發現,使得中藥的潛力被最大程度開發,作用機制逐漸明朗。

既往研究發現:多種中藥復方均能降糖、減少胰島素抵抗,例如,葛根芩連湯可以通過提高IRS-2/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的活性起到保護胰島β細胞的作用,其中以葛根為主導,激活肝瘦素受體和IRS2等胰島素降糖通路,進而改善胰島素抵抗。此外,研究還發現,“治未病”的思想與腸道 健康 密切相關,其重要性表現在不僅能指導治療腸道自病,而且可預防和治療因腸道屏障破壞而引發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代謝異常。在甲狀腺癌、亞甲炎、垂體功能減退、性腺功能減退等疾病的診治過程中,中西醫結合診療亦取得了很大的優勢。

未來

盡管,借助現代技術,我們得以更加細致的認識中藥,但仍存在不少挑戰。時下熱門的代謝組學分析認為,中藥成分對生物體代謝網絡的擾動作用可能是直接作用於核受體-代謝酶系統,也可能影響其他病理環節、信號通路從而間接調控代謝,還可以通過腸道菌群影響機體的系統代謝網絡。中藥復方成分復雜、體內過程不清,給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因此,未來的中醫藥發展,需要我們在重視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辨病、辨體、辨機、辨指標等多種論治方法,動態把握疾病發展規律,更需系統化、規範化地利用組學、網絡藥理學技術闡明復方藥效物質,建立藥動學-藥效學模型,闡釋藥效物質變化規律,同時,兼顧個體化與群體化,以廣為接受的證治模型實現群體化推廣。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留美、留德博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江蘇省“333工程”、和“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

  • 上一篇:大學生健康教育論文
  • 下一篇:2021年護理工作個人總結反思範文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