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裝飾藝術的瑰寶之壹,瑞昌素有 "剪紙之鄉 "的美譽。剪紙是瑞昌的民間藝術奇葩。1992年和1993年,瑞昌市先後被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授予 "剪紙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的光榮稱號。
采茶戲
瑞昌采茶戲,舊稱茶燈戲,成半班後改稱采茶戲,民間俗稱茶戲。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泛濫,河堤全部潰決,災民逃出,逃出黃梅的采茶戲三角班,便在贛北與瑞昌的茶燈戲匯合,從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戲民間劇團,後稱采茶戲。1986年,瑞昌采茶戲更名為 "九江采茶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采茶戲,舊稱采茶戲後進入半禁,俗稱茶戲。大百科全書》[(戲曲-音樂藝術)第146頁]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將 "九江采茶戲 "更名更正為 "瑞昌采茶戲 "入編。
瑞昌民歌
瑞昌民歌豐富多彩。主要有山歌、田歌、燈歌、小調、勞動號子、兒歌、風俗歌等。題材也相當廣泛,有歌頌革命的,有歌頌勞動的,有表現反抗剝削壓迫鬥爭的,也有憧憬美好未來的。還有很多情歌,控訴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表白青年男女的愛情,深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壹個側面。這些民歌是在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發展和豐富起來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瑞昌文化館就對全縣民歌進行了搶救性工作--全面收集、整理、編纂成《瑞昌民歌集》,使瑞昌民歌作為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
喪葬習俗
老人彌留之際,所有在外地的子女都要趕回家,守候在床前,謂之 "送終 "或 "送老"。呼氣後化紙錢,稱燒 "起錢"。然後向親友報喪,親友送花圈、鞭炮或現金等喪禮,並參加葬禮。子女喪事,改戴黑紗或白花居多,穿白孝服的越來越少。機關單位職工去世,多由單位主持發訃告、開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儀式。在市政府大力倡導下,城鄉逝者由土葬改為火葬。不過,大部分人火化後還是土葬,只是棺木已被骨灰盒取代。也有壹些人將逝者的棺木安放在骨灰盒中土葬(這主要是原棺木已購)。
長壽習俗
瑞昌民間慶壽,年輕人稱 "壽",老年人稱 "壽"。嬰兒出生三天,即宴請親友,稱為 "做三朝";壹月後再請親友,稱為 "做滿月";周歲也壹樣,稱為 "做周歲"。年輕人過生日也時興洋俗,唱生日歌、吹蠟燭、吃蛋糕等。當老人到60歲做60大壽時(以後每隔五年或十年),邀請親朋好友來聚會慶賀或全家歡聚,***吃長壽面,***喝長壽酒。舊時,晚輩給壽星行壽禮,如今已不多見。但晚輩送衣物孝敬老人,或在當地電視臺為壽星唱祝壽歌卻是常有的事。
婚姻習俗
昔日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的包辦婚姻舊習早已絕跡,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自主結婚成為主流。昔日的表親、姻親,現在已經沒有了;現在異地婚姻相對增多。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與外地青年結婚的也已不少見。
民間婚姻仍然註重彩禮、聘禮和嫁妝,而且越來越註重富裕、豪華。嫁妝中彩電、冰箱、摩托車已屢見不鮮,有錢人家嫁女配汽車、陪住宅也開始出現。用花轎迎親已不多見,用轎車迎親、全程攝像已很普遍。婚房裝修越來越講究豪華,高檔家具、家電要求配套齊全。舊時,新婚之夜盛行鬧新房,除了張羅帳子(爆米花和紅棗、喜糖等)、賀詞外,還要用各種方式逗新人開心,而現在則壹改舊習,講文明,興唱歌、跳舞或表演文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