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古籍中的黃瘡簡介

古籍中的黃瘡簡介

中醫膿皰瘡是該病的病名。見《正宗外科學》第4卷。又稱滴水膿腫、黃粘瘡。指以膿皰、結痂、破黃水、浸成瘡癢為特征的皮膚病。這是壹種傳染性膿皰病。表現為面部、四肢等裸露部位出現膿皰、膿腫。多見於兒童,好發於夏秋季,可並發腎炎、敗血癥,應與水痘、膿腫相鑒別。暑濕蘊結證治宜清熱解暑,利尿解毒,方藥以清熱解暑湯加減;脾虛濕阻證宜健脾滲濕,可用沈淩白術散加減。黃水瘡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黃水瘡的癥狀《外科正宗黃水瘡》中說:“黃水瘡頭、面、耳突然產生黃色水皰,破脂化水,瞬間裂開,較為疼痛。”剛開始皮膚患處開始發紅,然後變成小米狀水皰,逐漸增大。水皰液起初透明,後混濁,基部潮紅,後成膿皰,癢痛,搔抓黃水而滴,擴散,瘡幹後結痂。常發生於兒童頭面部、耳頸部,嚴重者可擴展至全身。它經常在夏天和秋天流行。由於接觸感染和自身接種,容易在托兒所、幼兒園或家庭傳播。相當於西醫的膿皰瘡。黃疸的病因病機是由於脾胃濕熱過盛,也有風邪所致。夏秋季節氣候濕熱,暑濕海客於肌膚,使氣機不暢,汗液排出,抑制濕熱,熏蒸。如果小兒體質虛弱,皮膚嬌嫩,肌理不固,汗多濕重,護理不當,夏季濕邪毒襲,更易引起此病。反復發作者,濕熱邪毒長期郁結,可致脾虛失運。黃瘡的診斷黃瘡常發生於頭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擴散至全身。壹開始皮損是散在的紅斑或丘疹,很快變成水泡,形狀像米粒到黃豆大小。它們很快化膿變濁變成膿包,膿包開始飽滿緊繃。數小時後或65,438+0-2天,膿液沈積,形成半月形膿液堆積現象。這時候水泡壁薄而松弛,很容易破。破裂後呈現濕潤潮紅的糜爛瘡面,流出黃色的水。如果膿液溢出到其他地方,會引起新的膿皰。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壹般無全身癥狀,但廣泛而嚴重的皮損可伴有發熱、寒戰和全身不適。常可引起附近饕餮核腫脹疼痛,易並發腎。

具體可參考百科詞條:黃水闖[最後修改於2017/8/6 0:40:36 ***3835],自動匹配出以下結果。不排除有與主題無關的東西。請自行辨別。

  • 上一篇:孩子頸部淋巴結腫大該怎麽辦?
  • 下一篇:陳明誠這個名字是有意義的。陳明誠這個名字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