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壹生經歷了宋元之變,既仕又隱,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青春期(壹到三十三歲)。趙孟頫的青春期是在跌宕起伏中度過的。雖然他是貴族,但他生不逢時。當時的南宋就像壹座即將倒塌的建築。其父趙,從官職到房部侍郎,都知道臨安府為浙西使臣,擅長詩文,藏書豐富,給了趙孟頫良好的文化熏陶。然而趙孟頫十壹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每況愈下。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又是偏家邱所生,在封建家族中地位較低。趙孟頫雖然成年後帶著父親的影子在任真(今江蘇鎮江)參軍,但他連這頂不起眼的黑帽子都沒戴多久,就隨著南宋的滅亡而失傳了。二十三歲時,他正處於野心的頂峰,卻住在房子裏,無所事事。
還好趙孟頫的媽媽眼光比較好。她含淚對趙孟頫說:“妳是個未婚女子。妳父親去世後,政權更叠改變了妳。條件很差,妳的生活很艱難。元朝統壹後,人才肯定是需要的。妳得爭口氣,努力學習才能出人頭地,才能被朝廷所用。不然我們母子就真的沒前途了!”在母親的鼓勵下,趙孟頫向當地著名儒生敖季學習了經史,向錢玄學了畫法。經過十年的努力,他在知識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並成為“吳興八俊”之壹,這是遠近聞名,並達到了朝廷。
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相當尖銳,尤其是南宋的故鄉江南,知識分子的反元情緒異常激烈。忽必烈接受了程文海的建議,讓他在江南物色著名的知識分子,並委以官職,以爭取江南的漢族知識分子,緩和矛盾,穩定民心。趙孟頫,壹個有學問的宋朝後代,自然成為元朝廷的重點。雖然他多次拒絕被地方官員招募,甚至逃到了其他地方,但這壹次是漢族優雅的官員程文海奉命邀請他進京,但他的好意很難拒絕。此時的他已經隱居多年,為生活所困,有施展抱負的欲望。於是我告別了妻兒,登上了去北方的旅程。
二是元朝做官,掌管濟南府(33歲至41歲)時。剛到北京時,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待,元世祖稱贊他的才華和外貌,驚呼他是“神仙中人”,並給予他各種禮遇。趙孟頫受寵若驚,給祖宗寫了壹封信,才華橫溢;參與錢法討論,征求他人意見,意見紛紛高漲;在討論南宋君臣功過時,他寫了壹首詩:“往事不再說,忠義直報皇上。”這些都讓元世祖感到滿意。趙孟頫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在《初至即壹切》詩中寫道:“海上春深柳濃,蓬萊宮五雲圍。我半輩子在江湖,今日有夢。”
但是趙孟頫太高興了,他的恩寵引起了很多蒙古大臣的嫉妒。此外,元世祖的特殊禮遇只是出於政治需要,並不是真誠的。趙孟頫從五品軍銜被任命為兵部大夫,兩年後又從四品被任命為吉賢學士,只是壹種作為文學侍從的閑散。
雖然他心愛的妻子關道生也來到了北方,壹家人團聚了,但趙孟頫的做官夢還是破滅了。他為元朝廷的猜忌而苦惱,為自己不守誠信,有負祖宗而愧疚。更何況這個時候,他已經不願意進退了。他的詩《罪出》說:“在山中,是深遠,出了山,是草。老話說,見事不早。”“昨天還是水面上的壹只海鷗,現在卻像籠中鳥。誰哀慟回首,毛玉必天天滅之。”“愁深不言,南雲破。哭哭啼啼的很臺,怎麽告瓊豪!”
隨著元世祖的老齡化,皇室的政治局勢難以預料。作為宋代宗室,趙孟頫深知京官之波險惡,曾說“虎豹啼於道,狗熊飛於空。”我在鬼面前尖叫,我在鬼後面哭泣。為了避免是非,避免奇禍,趙孟頫努力做官,終於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當上了濟南道總經理。臨行前寫了壹首《遺民頌》詩,把自己比作古代“功成不賞”“衣冠不整”的呂忠廉。趙孟頫在大都(今北京)的六年,並沒有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而是看到了元朝統治集團的很多醜惡和黑暗,對元朝政府感到失望。“空單鑫於魏闕,並以十冀州。閑時嫉妒沙鷺,自由自在飛來飛去。”這是他的心聲。但在大部分地方,趙孟頫看到了唐代王維、李思訓等人的畫作,“復古”之風油然而生,這是他仕途之外的意外收獲。
趙孟頫在擔任濟南路總經理時,極力想做壹個好官。他平反冤獄,辦學校,以德服人。但還是被蒙古官員汙蔑,進退兩難。
貞元年(1295),由於世祖去世,成宗皇帝需要編《世祖實錄》,趙孟頫被召回北京。然而,內部矛盾重重,能否進入歷史博物館也是程的壹大爭議。於是,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向病魔求援,終於在夏秋之交不得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吳興。
三、江南休病假時期(42歲至46歲)。十年官巡,趙孟頫攜家眷官退,老少側目。然而,周覓(公瑾),壹個詩人和收藏家,是體貼和深受感動。於是,趙孟頫寫下了《關於周公謹第二韻的詩》,既流露出思鄉之情,又表達了對他體貼入微的感激之情。趙孟頫還展示了他在北方買來的字畫古物仔細鑒賞,向山東遺民講述了濟南山川的逸與美,並為他繪制了著名的《鵲華秋色圖》(圖4)。
趙孟頫在江南生活了四年,無官壹身輕。他的閑情寄於山水、詩詞、字畫,覺得挺舒服的。他經常到風景秀麗、人文濃郁的杭州活動,與冼玉書、仇遠、戴、鄧等才子相聚在西湖邊,暢談藝術,暢談藝術。有時隱居在管夫人的故鄉德清,在東恒山腳下的楊林塘欣賞文物和繪畫,閱讀前人的優秀作品,日出聽鳥鳴,日落看暮色,過著沒有競爭的寧靜生活。
四年來,趙孟頫在暫時擺脫官場動蕩後,藝術修養和書畫技藝與日俱增。他以唐代、北宋的古畫為範本,為友人寫山水、畫人物、作花鳥、畫鞍馬,表達自由感和情趣。他是佛寺道士,觀察書法篆、隸書、書法篆體、書法線條、書法草書。書法劇本更是王力可羲之的筆法,像壹朵在風中起舞的花,雲朵生機勃勃。還編輯了《古籍筆記與現代散文集》,將自己歷年的詩文編入《松雪齋詩文集》。戴表元評論說:“古賦淩厲迅捷,楚漢之間;古詩詞中充斥著鮑、謝;請妳自己做,妳還以高適和李傲雲為榮。"雖然朝廷曾經任命他為太原路汾州知府,但趙孟頫對他離家後的官職毫無興趣。求情之後,他沒有去辦公室。我只是被叫到北京寫藏經,完成任務後從漢源辭職,悄悄回到南方。
4.在江浙推廣儒學時期(46歲至56歲)。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薊縣直學士,在江浙壹帶推廣儒學。他的官職雖然沒有提升,但也不需要離開江南。“各地、州縣統壹學校、祭祀、教育錢糧、考校之事,以文字提出”(見《元代百官》),與文化界關系密切。
在江浙為官文化,無疑為趙孟頫書畫詩詞技藝的發展增添了許多優越條件。他利用公務之余,結交學者、畫家、文物收藏家,遊遍江浙嘉善秀水,創作進入鼎盛時期。他在江南文化人中的知名度也隨著儒學的推廣而提高,很多人依附在他的門下,求教求藝,趙孟頫成為江南文人的領袖。雖然袁婷沒有重用他,多年沒有得到提拔,但趙孟頫樂在其中。他為三教人士畫書立碑,弘揚儒學,題跋古畫,參觀文物,寫雅詩美酒,趣味盎然。世界各地的學者來到浙江,也以拜訪我們家,認識趙孟頫為榮。
5.再次去北京的時期(57歲到65歲)。第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王儲很喜歡巴麗·巴麗·巴達對他很感興趣。艾雨巴麗人李巴達是壹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蒙古族人,他也懂得武術之道。他非常喜歡文學藝術,他想用“淵博的文學藝術知識”來“裝點和平之美”。雖然他還沒有掌權,但他建議朝廷把世界各地的藝人都招到京城來唱贊歌,影響世界。趙孟頫自然成了招聘的候選人。
這年冬天,趙氏夫婦來到北京,趙孟頫拜翰林為學士,壹起學習國史。他們與湯琪、王振鵬、元明山等才人相處,侍從圍繞在皇太子身邊,談論儒家文藝,頗為愜意。次年五月,艾雨巴麗李八達即位為仁宗。他即位後不久,立即將趙孟頫從二等集賢升為學士、博士,也被封為吳夫人。
慶元元年(1312),仁宗還向趙孟頫的父親和祖先獻上了改元大典,“恩準”趙孟頫回國立碑為祖先修墓。與此同時,他的妻子關道生也回家修建了“關公小思走廊大院”。
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升趙孟頫為翰林學士事業兼博士榮祿,官居壹品,“推三代”;也被稱為“魏夫人”。至此,趙的政治地位達到了他壹生的巔峰。元仁宗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和宋代的蘇軾,說他“有教養,博覽群書,書畫俱佳,不及他人”(見《元史》),多次給與金錢和貴重的皮毛等物以示寵愛。壹些蒙古官員不理解仁宗提拔趙孟頫緩和民族矛盾的用意,結果經常受到仁宗的斥責。
由於仁宗的寵信和趙傑出的藝術,趙孟頫晚年聲名鵲起,壹直在皇帝身邊活動。他的妻子也經常出入皇宮,並成為女王的客人。趙的門生,如、楊載、唐棣、朱德潤等。,也在他的推薦下去了北京做官。包括色目人、高、康力子山、等蒙古族書畫家在內的許多政治地位較高的北方書畫家都與他有交往。壹些年輕的畫家,如黃、、柯,也崇拜他。外國使節和僧侶以從趙手中得到為榮。
趙孟頫雖是官宦之家,但仍要親自書寫大量的書、表、卷軸、墓誌銘、碑文、頌詞,且忙於日常書畫,少有閑暇。他對自己的雙重處境深有感觸,捫心自問,不禁從中感到悲哀。他曾寫下《自警》這首詩,說:“我總是以我生命中的壹切為恥。只剩下筆墨硯臺的情懷還在,留給世人當笑話。”
趙孟頫因死於宋宗室,認為自己在政治上受元朝廷擺布,自己成了“花瓶”。他做了壹些違心的沒有選擇的事,也許是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所以他為自己的矛盾心理感到羞恥。但在藝術上,通過他的努力,他的詩詞書畫都能流傳後世,相當自慰。關道生也覺得老公那種忙忙碌碌,奴顏婢膝的狀態很無聊。他曾寫過幾首漁父詞勸他回家。壹個說:“命貴為諸侯,名利非自由。它就像壹條船,我要回家休息!”
延祐五年(1318),腳氣在管夫人復發。經趙孟頫再三請求,於次年4月獲準將妻子送回南方。五月中旬,路過山東臨清時,管夫人死在船上。趙孟頫很傷心,相戀的管夫人死了,給了趙孟頫很大的打擊,他的官場名聲徹底被識破了。
六、居家養老(66歲至69歲)。趙孟頫晚年因喪偶、長途跋涉、喪事等原因,健康急劇下降。延祐七年,仁宗特使賜衣緞,召趙孟頫回京,但此時趙孟頫因病不能長途跋涉。次年,英宗即位,再次遣使召趙寫《孝經》。趙壹念軟弱,要求做官,最後被朝廷接受。此時的趙孟頫已經頭暈耳鳴,頹然老去。但他以佛道為宗旨,以寫經為樂,寫了許多書畫作品和碑刻。他相信“人無死,如空而輝煌”,所以在平淡中度過。六月(1322),病逝於吳興。死時讀書寫字,談笑如常。六十九歲時。
壹代書畫家經歷了復雜而輝煌的壹生,最終安息。趙孟頫死後,其子趙勇等人將其與管夫人合葬在德清縣錢球鄉東橫山楊林塘東南。
順順三年(1332),元政府追授其為江浙省刺史榮祿大夫,追授魏國公、史。元五年(1339),趙勇在付梓收集了他的詩集《宋雪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