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坐骨神經受壓導致的骶髂關節紊亂!

坐骨神經受壓導致的骶髂關節紊亂!

如果是倒著的,就敲進去。4個手指墊上去。如果內果凹陷,人比較瘦,可以用手拔出來。當它哢噠壹聲,馬上就舒服了。人胖了,就杯具。這個關節有很好的矯正效果。

骶髂關節脫位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女性多於男性,且多見於青年。它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因其他損傷而變得復雜。過去由於人們對其發病缺乏了解,在診治中常被忽視、誤診或漏診,導致患者長期出現腰骶部疼痛或下肢麻木。部分女性患者表現為持續的月經不調和痛經,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我們采用針刀結合手法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報告如下。

1數據和方法

1.1壹般資料骶髂關節脫位患者110,其中男性19,女性91。年齡18 ~ 48歲,平均3.2歲;病程2天至20年,前脫位45例,後脫位65例。雙側腰骶部疼痛78例,單側疼痛32例,髖關節疼痛101例,下肢放射性疼痛92例,腹股溝及下肢內收肌疼痛53例,月經不調、痛經17例。110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癥狀和體征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行骨盆和腰椎平片檢查,並排除其他骶髂關節破壞性疾病如致密性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腫瘤、腰椎間盤突出等。

1.2處理方法

1.2.1治療組(1)針刀療法:局部壓痛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刀平行於人體縱軸插入,到達骨面後松解剝離。治療結束後,創可貼貼在針眼上。急性患者壹般治愈1次,慢性復發患者壹般5天治愈1次,3次為壹個療程。(2)手法治療:手法復位前,應明確髂骨的旋轉方向。①對於前脫位者,應采用單髖屈曲復位法:患者躺於床沿,雙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醫生壹手托住患者腳踝和小腿近端,另壹手按壓患側膝關節,然後屈曲患側髖膝關節5-7次,再屈曲健側髖膝關節。②對於後脫位患者,采用壹種髖關節過伸復位法:患者俯臥在床沿,醫生站在患側,壹手托住患肢上部,另壹手掌根按壓骶髂關節。醫生盡可能擡高並超伸患肢,同時單手按壓患骶髂關節,雙手反方向運動。此時,可以聽到關節減速噪音。此方法可由助手完成[1]。③仰臥位屈髖分膝法:患者仰臥,雙膝分開,腳跟並攏,使鼻、臍、腳跟保持在壹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微閉雙眼,全身放松。深吸氣後慢慢呼氣,呼氣快結束時,醫生壓下膝蓋,此時能聽到腰骶復位的啪嗒聲。該技術適用於前脫位和後脫位。手法治療,急性起病,壹般1次即可治愈,慢性復發,壹般2天1次,5次為壹療程。針刀和手法治療後,病人絕對臥床休息。

1.2.2對照組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腰骶、髖、腹股溝、下肢疼痛部位並列,有耐受力,每次20分鐘,每天1次,* * *治療20次。

2個結果

2.1療效標準臨床治愈:腰腿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工作;效果顯著:腰腿痛癥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恢復輕勞動;改善: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稍受限,可恢復部分工作;無效:癥狀、體征和功能障礙無變化。

2.2處理結果見表1。

表1兩組療效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出,兩組療效比較,χ 2 =9.15,P < 0.05,差異顯著。

3討論

人體就像壹座“建築”,其基礎是骨盆。由於承受重量和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骨、髂骨、髖、恥骨等關節結構復雜,周圍肌肉韌帶牢固,形成穩定的聯動系統。骶髂關節位於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堅韌,關節活動度小。壹般情況下,不容易造成移動和錯位。但當骶髂關節損傷或慢性勞損時,關節周圍韌帶松弛,在猛烈、不協調的外力作用下,可導致關節脫位[1]。但骨盆壹旦脫臼,就會扭曲、傾斜,使骨盆器官及其控制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和牽拉,腰椎小關節紊亂,從而導致壹系列病變。久而久之,會引起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粘連,引起腰骶部和下肢疼痛,腰部活動受限,甚至引起女性患者月經不調、痛經。針對這種病變,針刀松解腰骶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和韌帶,切開厚厚粘連的關節囊,解除神經血管的壓迫,減輕疼痛。利用上述方法,可以依次復位和矯正膝關節、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和腰骶關節的彎曲和脫位關節。電腦中頻可以降低局部組織的興奮性,提高痛閾,改善淋巴和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起到鎮痛作用,但遠期效果較差。

  • 上一篇:佛手的營養價值及其食用方法介紹。
  • 下一篇:如果體內濕氣重,應該怎麽除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